首页期刊导航|学术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

月刊

0439-8041

021-53060399 53069080

200020

上海淮海中路622弄7号(乙)社联大楼4F

学术月刊/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推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为宗旨,倡导学术探索与争鸣。在发扬哲、经、文、史优势的同时,加强对文化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及一些新兴学科的研究。主要反映国内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发表海外作者的学术论文及各类学术短文和综述,报道学术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心灵"语词的历史—因果关联——唯心主义与"Mind""Geist""Idealism"及其他

    韩水法
    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有关心灵、意识和智能的汉语研究,首先是从西方引入,然后再自主展开的,因此汉语翻译就是必由之路。一百多年来的相关迻译并非有计划而系统地进行,而是散漫地开展的,译法则呈现出不小的差异。汉语所要迻译的又是来自多个语种的心灵、意识和心理等簇词语,这又可能进一步加剧汉译在理解和术语方面的差异。但在上述复杂的情形之下,在心灵和意识等领域,汉语译名却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或统一性。那么现在要探讨的问题就是,这种一致性的原因或约束是什么?为了澄清这个问题,我们考察和分析了英语和德语有关心灵的一簇词语之间的词源的和意义的关联,通过追溯和澄清它们的本义、核心意义以及主要衍生意义,说明它们彼此之间的对应关系和差异,循此寻找它们与汉语相应一簇词语的某些对应和关联关系,从其中发现汉语—思想的秩序及其某种内在的约束。在这样的语境中,我们同时揭示了"idealism"的广阔而深厚的意义,并诠证它之所以译为唯心主义的充分理由。

    心脏心灵唯心主义词语—思想秩序方法

    集体心灵的物理还原性问题

    田继江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集体心灵现象泛指集体承担的各种意向性活动。作为一种心灵现象,集体心灵自然也面对是否物理可还原的问题。这一问题可以由以下论证得到回答。首先,不同于个体心灵,集体心灵只需被赋予特定的、有限的认知能力;其次,这些能力可以由成员的认知能力和集体活动的环境背景、组织方式得到说明;最后,物理主义能够说明这些要素和其组织的物理性。这一还原思路提示一个重要的诊断:传统的集体心灵还原论要求通过本体论个人主义对集体心灵进行还原,既忽视了集体性的物质特征,也在某种程度上神化了个人心灵的能力。物理主义所蕴含的恰当的物质主义洞见应可以取代传统的个人—集体的简单二分。

    集体心灵认知系统物理主义物质主义

    全球化变局下中国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2000-2022年

    袁志刚张南葛劲峰
    3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经济迅速融入全球产业链,产业不断升级,"世界工厂"的地位日渐形成。但是自2006年起,中国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和科技争端升级,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使全球产业链的连续性面临考验,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使全球产业链的安全性面临挑战。对于发达国家来讲,全球产业链朝着"在岸""近岸"和"友岸"方向被重新布局。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将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作为国家战略来推动。这些变化无疑会对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制造产业如何转移和升级是两个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结合劳动力工资、国际和国内地区性贸易流、全球关税水平、发明专利授权等多维度的数据,对中国2000-2022年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进行全面回顾,得出的研究结论显示:(1)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不构成推动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在国际上暂时也不存在能够大规模吸收中国产业转移的国家;(2)构成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韧性的外因是自金融危机时期以来全球化进程的相对停滞,内因是中国内陆地区依据比较优势资源重新配置带来的内部产业转移;(3)中国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及其背后的技术进步和应用上发展迅速,但是存在地区发展差异和过度依赖外需和产业政策的问题。因此,坚持持续扩大开放和利用好产业政策以平衡地区间产业结构转型和应对外需冲击,是未来中国贸易政策和产业规划制定的重要参考因素。

    产业转移产业升级技术进步

    美国全球供应链的扩张与收缩:一个历史视角

    张兴祥杨子越
    5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旧的全球化框架日益暴露出不平等的利益分配等问题。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卷土重来,加上新冠疫情、地缘政治危机的冲击,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纷纷抬头,全球供应链出现了收缩现象,这似乎与马克思关于资本本身具有无限扩张冲动的论断相矛盾。就美国而言,产业资本推动了其全球供应链的扩张,而后金融资本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一过程中,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逐渐貌合神离,最终出现金融资本主义阶段美国全球供应链的收缩现象。这一全球供应链的战略转向背后,是资本主义一般性矛盾运动规律的体现。美国全球供应链战略的演变实际上是在资本本性驱使下,以巩固资本核心权力为目的而采取的权宜之计,是暂时的"退却"。从另一个角度看,既然资本主义发展陷入困境具有必然性,那么实现真正普惠的、公平的全球供应链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探索新的全球供应链发展模式以取代旧的发展模式,避免掉入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陷阱,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

    美国全球供应链资本主义发展规律逆全球化金融资本主义

    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中的发展议题与理论框架

    秦子忠
    7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经济学已经发展到了需要原创经济理论的时代。从评价发展的信息基础这一元理论角度来看,现存两大类发展理论即结构主义发展理论和能力主义发展理论,各自存在局限性,分别是前者关注社会结构的变化发展而忽视了人的发展,后者关注人的实质自由的发展而对公平关注不够。在批判考察这两类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可以引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的发展议题以及相应的发展理论框架。这一理论框架的核心内涵包括两个基本面:(1)它的信息基础是关系性的,其价值取向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2)它的主体结构是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及其对应关系,该结构在现实性上反映的是发展的基本动力系统。依据这一理论框架,一个社会的发展质量高低可以用其需求结构优化与其产业结构优化的对应关系强度来度量。

    新发展理念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的政治发展与价值蕴涵

    张树华王阳亮
    8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明确规定了中国政治发展的方向和性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一个集合整体性、发展性、开放性为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的协同进步。其中,政治发展是国家现代化最为重要的方面,也是各方面现代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建立了一套稳固的政治制度和系统有效的政策体系与治理方法,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革命传统,形成了独特的人民观、民主观、发展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价值意蕴。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要求,中国的政治发展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在制度与价值观念、改革与政策策略方法等重要命题方面仍有待从实践上升为理论,提炼出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经验,以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与发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政治制度人民观民主观发展观中国之治

    面向历史关联的政策过程:理论建构与场景应用

    锁利铭冷雪忠
    90-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典政策过程理论或以阶段启示为依据,或以理论整合为导向,或以理论集成为要义,一个长期存在而未得到充分重视的实践与理论问题是:政策过程中的历史关联。可以从政策过程中政策间历史关联的整体结构、关键要素与分析范式三个维度,阐述面向历史关联的政策过程的理论构建。进而从结构传导、价值挖掘维度阐释面向历史关联的政策过程理论的潜在应用场景,引入历时依赖网络方法分析公共政策间历史关联的特征,引入关键政策链路方法挖掘公共政策间历史关联的价值。面向历史关联的政策过程理论探索,从历时性维度审视了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历史关联效应,有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过程理论,丰富政策科学的研究内容。

    政策过程历史关联政策动力系统政策事件序列

    数字化对劳动法的主要挑战及其系统回应

    谢增毅
    102-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给劳动法带来巨大挑战,劳动法必须作出系统回应。首先,数字化催生了平台用工和远程办公等新型用工方式,数字技术和设备的使用也给劳动法带来新课题,数字化扩大了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法应对新型和特殊用工方式予以特别调整。其次,数字化使劳动者的传统权利遭受严重威胁,劳动者的权利体系面临重构任务,劳动法应加强对劳动者言论自由、平等权等基本权利的保护,构建以劳动者个人信息权益为核心的新型权利体系。最后,数字化使得劳动法无法单独解决劳动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劳动法应与平台治理、数据保护、算法规制等数字治理工具以及行业管理等法律手段综合应用、协调配合,以共同应对数字化给劳动法带来的挑战。

    数字化劳动法平台用工劳动者权利个人信息保护

    精神世界、社会世界与差序格局:重读韦伯《中国的宗教》

    周雪光
    115-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的宗教》中,韦伯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分析框架提出一个命题,即儒教伦理抑制了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兴起。这一框架着眼于精神世界(spiritual world)与社会世界(social world)间的连接,即宗教伦理对日常生活实践的影响。韦伯在新教伦理讨论中关注不同教派信仰与经济活动间关系,不同教派信仰的社会世界,"生活样式"的理性化,等等。但《中国的宗教》主要着眼于士大夫的"精神世界",而没有关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世界。通过对韦伯思路的再审视,可以从精神世界和社会世界的互动中认识士大夫/中国人的"心态",强调差序格局是人们在社会世界中的行动逻辑,进而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课题。

    精神世界社会世界差序格局家产官僚制儒教

    绅士统治、市民资本主义与共和制——早期现代英格兰国家构建的独特道路

    陈涛
    130-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马克斯·韦伯看来,早期现代英格兰国家构建的独特性就在于,乡绅出任治安法官和参与议会政治,确立了一个地方自治的传统。这不仅形塑了英格兰政制,而且还为现代市民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而上述政治和经济体制确立的关键性时刻就在于英国内战中,乡绅与市民阶层和其他群体联合在一起,反抗国王,打断了那时由王权所推动的集权化和官僚化进程,从而迈上了一条有别于欧陆的国家构建道路。乡绅对公职的积极参与,他们所奉行的绅士平等原则,及其秉持的伦理德性,使得绅士统治成为早期现代英格兰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的领航人和守护者。今天,重拾韦伯的分析,既有助于弥补晚近英国史研究进路上的局限,也为我们思考现代国家构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资源。

    乡绅治安法官英国内战资本主义共和制国家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