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海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海
学海

胡传胜

双月刊

1001-9790

xue-hai@jlonline.com;xuehai1990@126.com

025-83391490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

学海/Journal Academia Bimestri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理论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类国际交流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论述及其价值意蕴

    刘华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着眼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立足中国国情,把握时代变化,着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就新时代如何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它的基本内容突出体现为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目标是建立法治政府、保障是健全行政监督体系等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坚持行政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树立问题意识的基本方法是其鲜明的理论特色.习近平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论述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改革理论、开拓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境界,推动了我国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发展进程.

    习近平行政体制改革价值意蕴重要论述

    完美治理:中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目标

    杨立华
    1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建国70年和改革开放40余年之后,在国家和社会治理各方面都已取得伟大成就的基础上,要继续改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持续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伟大事业,有必要将完美治理作为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目标.完美治理不仅有悠久深厚的历史渊源,也有丰富多彩的当代基础;它强调所有社会主体通过协同合作和持续不断的创新、改进来追求治理的永无止境的动态完美.提出完美治理,是持续提升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伟大进程的需要,是持续提升国家和社会治理水平和质量的需要,也是理论化当下治理实践并更好地指导实践的需要.推行完美治理,必须建立完美文化、完美信念、完美目标,必须实现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完美境界,必须实现道器的完美统一,必须实行精式治理、科学技术治理、无限可能的治理和永恒创新的治理,必须建立完美制度.只有彻底为完美正名,切实推行完美治理,我们才能真正向建设完美国家和完美社会的完美目标不断逼近.

    完美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完美国家完美社会治理现代化

    论中国行政管理学研究的拓展性与聚合性——兼谈行政管理学科定位

    高小平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学科形态的意义上分析,中国行政管理学研究在发展中呈现出拓展性、聚合性以及二者有机结合三大特征.在行政管理学基础理论体系、实践理论体系、行政管理方法与技术体系不断拓展的条件下,产生了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公共危机管理学等新专业,在聚焦中国问题、聚焦科学问题、聚焦深层次问题的研究中,开始实现学科的聚合.中国行政管理学科在国家行政制度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实现拓展性与聚合性的统一,逐渐找准学科定位,并将此作为学科发展的目标.

    行政管理学学科定位拓展性聚合性

    公共管理学科的理论基础与基础理论

    蓝志勇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讨论了理论的定义、特点和类别,努力甄别与公共管理相关的外部理论和公共管理学科本身的核心理论两个核心概念,并对它们的相关性进行论证.公共管理学科面对的是现代治理的挑战,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各个学科理论的支持,但同时也必须要用更多的努力来关注学科自身的核心理论——关于如何甄别、捍卫、弘扬和创造公共价值的理论.这些核心理论是公共管理学科锚定学科方向、凝聚学科向心力、汇聚人才、推动技术使用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基础和动力,是指导各类公共政策有效运行的导向.

    理论公共管理理论概念因果表述

    国家治理的技术场景:理论反思和话语重构

    罗梁波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行政场景中,技术理性是国家治理结构的主体方面和生产力基础.公共管理在政治行政二分背景下,移植了管理工程的技术叙事,以技术效能实现既有格局的意志和利益,并通过科层组织基础、公共性粉饰和制度主义进一步强化和美化了技术的神话.公共管理对技术认知和实践有诸多偏差,应当从系统工程和复合时空的视野建构行政的技术理解框架.行政、政治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和角力构成了国家治理的外部格局,政治性、统治性、公共性、技术性、责任、秩序和治理方式等复合理性构成了内部格局.行政技术是国家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的建构方式,是政治和公共性等价值的实现途径,是制度形式的文明基础和实践途径,也是国家事务的管理工具和公共事务的服务手段.总体说来,行政的技术是实现行政、政治和社会连接的作为空间,也是国家治理结构的实现途径.

    公共管理技术场景专业场景

    谁的概念史,谁之合理性:三种类型的比较分析

    郭台辉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概念史研究正成为中国学术界“语言学转向”的新议题与新视角,但其用法比较混乱,需要澄清其背后不同的方法论支撑与局限.三种研究范畴涉及概念史研究,依据不同的知识脉络传统.诺夫乔伊为代表的观念史研究以观念实在论为逻辑前提,重视人类思想深层次稳定不变的观念单元,使概念史成为不同经典作品对同一观念单元的历时性表达.科塞勒克为代表的社会史研究以社会实在论为逻辑前提,概念史就成为政治社会变迁的研究方法,把思想观念纳入社会变迁的同一范畴,在史观、史料、概念选择方面有明确的规范要求;威廉斯的“关键词”研究是语词史的典范,关注重要语词的词义变化,以此展示概念、观念与社会的同频变化.三种概念史类型对深层的观念、表层的语言与宏观的社会结构变迁各有侧重,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且都集中关注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转型问题.中国概念史研究需要警惕“语言的牢笼”,思考西方思想与传统观念如何共同塑造现代中国社会.

    概念史观念史社会史语词史

    历史·理论·实证:概念研究的三种范式

    郭忠华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概念是承载人类知识大厦的基石.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从“概念”着手.综览国内外概念研究之现状,可以把概念研究划分为历史、理论和实证三种范式.历史范式体现为“概念史”范式,即通过研究概念的历史演化来理解概念后面的历史变迁规律;理论范式或者体现在对人物思想中的概念的研究上,或者体现在对特定概念所做的系统理论构建上,旨在建立起体系化的“概念理论”;实证范式则体现为依托文献数据库来实现对概念的研究,旨在对概念在广袤历史时空中的变化情况形成准确的理解.三种范式均具有各自的优点与不足,体现了概念研究中范围精度、内容深度和理论高度等三种不同要求.建构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兼采三种范式之所长,避其所短.

    概念概念史理论数据库

    近代中国情境下的概念史研究——以方维规《概念的历史分量》为例的方法论思考

    李里峰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近代中国情境下践行概念史研究,需要理论、方法、知识和语言上的充分准备.方维规著《概念的历史分量:近代中国思想的概念史研究》细致梳理若干重要概念在近代中国的译介、形成和变迁,并从概念的古今流变和中西日互动等角度,为中国概念史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操作指引.本文在反思方著得失的基础上,提出方法的概念史、包容的概念史、复数的概念史、分层的概念史、有限的概念史,冀望对推进中国概念史研究有所助益.

    概念史方法古词新义语际实践

    主人翁话语的兴起(1930-1949)

    游正林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所说的“主人翁话语”是指围绕工人阶级既是国家(或社会)的主人翁,也是公营(或国营)企业的主人翁这种宣称而构建的一套话语,其基本内容有二:一是关于作为主人翁的工人阶级的权利与责任的话语;二是关于如何使工人阶级具有主人翁的责任感的话语.基于对相关历史文献的梳理和解读,本文对主人翁话语在苏区萌芽、在边区初步发展并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得以兴起的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分析.

    工人阶级主人翁话语

    罗尔斯的代际正义论:一种融贯解释的尝试

    高景柱
    8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代际正义理论是当代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约翰·罗尔斯的代际正义理论在当代有关代际正义理论的研究中处于重要地位.罗尔斯并不主张将其差别原则直接用于处理代际问题,而是建构了一种以“正义的储存原则”为内核的代际正义理论.不少论者认为,罗尔斯的代际正义理论与其差别原则之间存在一种张力,他在其后期著作中修正了自己的观点,始终坚守“当下时间进入解释”,但放弃了其起初坚持的“家族模式的动机假设”.实际上,不少批评者误解了罗尔斯的代际正义理论,其代际正义理论能够获得一种融贯的解释.

    代际正义正义的储存原则差别原则约翰·罗尔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