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海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海
学海

胡传胜

双月刊

1001-9790

xue-hai@jlonline.com;xuehai1990@126.com

025-83391490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

学海/Journal Academia Bimestri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理论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类国际交流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民性:延安时期劳动英雄宣传的观念与实践考察

    燕云捷苏程
    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局部政权建设的同时,也实施了乡村建设的艰巨工程.为实现乡村建设目标,中国共产党弘扬诚实、吃苦耐劳和踏实肯干等支撑传统乡土社会的深层精神特质,充分吸纳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改造并发展了五四时期的"劳工神圣"观,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光荣"的新理念.与此同时,边区政府发起了劳动英雄运动,表彰奖励劳动典型,为挣扎在泥潭中的受苦人树立了一个个抬起头就能看到、踮起脚尖就能够到的榜样,从而改变了受苦人的价值观,提升了他们的精神境界.在陕甘宁边区形成了尊崇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公序良俗,为争取革命斗争全面胜利打下了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延安时期形塑劳动英雄的做法是中国共产党引领并提升普通人价值观的一次伟大尝试,凸显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的"人民性",至今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延安时期劳动英雄宣传观念与实践人民性

    知识、权力与历史:中国政治学史研究的问题意识

    王向民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政治学史研究首先需要对政治学的学科进行界定.作为现代学术分科的一种,政治学既有物理空间的载体,例如学系、学人、期刊、团体,更是现代国家从发轫到形成的过程性知识论证,因此,政治学的学科界定应当从知识、权力与历史诸方面进行讨论.从知识上说,它是理性化形式逻辑的论证过程;从权力角度说,它为现代政治辩护,但又和政局保持一定的距离;从历史上说,学科史的细节取决于对现代国家的知识理解.中国政治学的起点大致可以追溯到梁启超时期的湖南时务学堂.

    中国政治学政治学史问题意识美国政治学湖南时务学堂

    新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开启——1949-1965年中国政治学的学科建设与研究议题

    束赟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政治学学科史研究中,一般认为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政治学学科被取消,直至20世纪80年代方才重建.这一通行的说法过于简化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历程,湮没了当时学科建设的初衷和对新生议题的探索.1949-1965年间,新中国政治学的系科发展历经三个阶段:探索并建设了具有新中国特色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立了中国新政治学研究会与政治法律学会,创立相关杂志,初步形成了学科共同体;新民主主义教育中"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理念在政治学书籍的选题中也有所体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学研究融合了民国政治学研究、根据地政治教育传统以及苏联国家学相关理论,开创了与新生政权政治运作相呼应的研究方法与研究主题,是中国政治学学科史中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阶段.

    中国政治学课程体系院系调整政治学学会

    专业化:理解近代中国政治学史的新视角

    冯先祥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民国时期,传统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论述逐步让位给现代意义的政治学.20世纪上半叶,政治学在中国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专业知识领域.格物致知的儒士转变为在高校政治学系工作、追求政治知识科学理论化的专业知识分子.除政治学发展、现代性与民族国家建构间错综复杂的外在理路之外,知识转型及政治学学者身份转化的内在理路同样值得我们关注.本文提出专业化(professionalization)之概念,作为理解晚清民国时期政治学的知识转型及政治学学者身份转化之新视角.剖析这些林林总总的人、事、物背后之专业化现象,能帮助我们思考近代中国政治学的内在发展理路.如此,我们更能理解,作为一个专业的知识领域,现代意义的政治学在中国意味什么.这是我们探索近代中国政治学史的另一层重要意涵.

    近代中国政治学内在理路专业化国家权力意志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长周期思考

    原新刘旭阳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人口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现路径出发,设定不同生育水平方案和实现更替水平生育率的时间方案,测算2020-2300年我国人口规模和年龄结构,在长周期视野中探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现路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应遵循人口发展因果规律,科学设定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目标,以过程均衡思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静止人口是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理想状态,保持适度生育率是实现静止人口的前提条件.我国人口变化的历史过程决定了短期内人口非均衡变化不可避免,应当以长周期视角谋划人口均衡发展的科学方略.在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现实情况以及未来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口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上实现均衡,推动适度人口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同步实现.

    稳定人口静止人口适度人口人口均衡发展

    非均衡发展:人口发展理论的批判与建构

    陈友华孙永健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均衡发展一直是我国人口战略与政策的主导原则,也是人口学研究的重要议题.阐释人口均衡发展理论的内涵与产生渊源,可以对该理论的操作化、理论基石、现实解释力、哲学基础等缺陷展开批判.本文借助对中国人口发展历史的回顾,基于对经济非均衡理论与自发秩序理论的应用与超越,探索性地构建了人口非均衡发展理论.人口非均衡是对人口的数量、结构、分布与素质等人口内部系统失衡状态,抑或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或环境等外部系统之间失衡的统称.人口非均衡发展理论对人口发展的现实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指导性,能够反思理性主义与"计划思维"在解决人口问题中的滥用.

    人口均衡人口非均衡人口发展

    在风险社会中看组织环境与任务环境

    张康之
    5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中期兴起的组织理论对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做了充分研究,在组织的环境管理问题上也提出了许多积极建议,但许多理论所探讨的环境问题都是指组织环境.其实,除了组织环境之外,还有任务环境.一切组织都承担任务,是通过任务承担而证明自身的社会价值的,组织理论更多关注的却是组织的结构和内外部关系、组织运行的机制、组织管理中的制度等,而组织所承担的任务似乎成了无须关注的问题.所以,组织理论忽略了组织的任务环境.在官僚制组织那里,也确实没有任务环境的问题,或者说任务环境被组织环境掩盖了.然而,在20世纪后期的社会变化和组织变革中出现了任务环境显性化的趋势.从虚拟组织的运行情况看,组织环境开始变得模糊,而任务环境则越来越清晰化.对于在风险社会及其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开展行动的合作制组织而言,其开放性化解了组织环境,其专业性则意味着它所拥有的是任务环境.

    风险社会组织环境任务环境官僚制组织合作制组织

    风险社会中社群团结的嬗变逻辑

    刘成斌万可歆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社群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对风险化解与应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风险相关理论,以"过程-事件分析"为分析策略,剖析新冠疫情期间的社群由"风险焦虑型团结"转向"风险命运共同体"的五个阶段.这对深入理解本土化语境下的风险概念,拓宽审视社会风险的思路,培养社会公共性及优化社会应急管理治理体系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群团结风险焦虑型团结利益增长型团结风险命运共同体"过程-事件分析"

    "江湖":乡土中国的另一种想象

    黄杰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逃离性社会空间",江湖在中国文化中极具象征意味.庄子的江湖,已经能够寻找到后世江湖的蛛丝马迹.而长期以来对"乡土中国"的"乡土性"存在过度解释,对华夏民族"水与土""生与熟""居与游""农与商"的辩证关系及其"流动性品格和传统"缺乏足够认知.历史上因水运形成的交通节点和新的社会生活空间,频密的商业和人际交往,推动建立了宗法之外的互信体制和自组织网络;神秘莫测像水一样飘忽不定、浪迹四方的生活状态,为乡土社会注入了难得一见的活跃基因,表现出古老农耕文明的另一侧面和另一种可能,丰富了传统中国的立体架构,亦赋予"江湖"更丰富的内涵."前社会形态"的近世隐性生存及"泛江湖化"趋势,与以契约关系为纽带的"陌生人社会"建构,不同资源禀赋和文化传统条件下的不同制度后果,让人印象深刻.

    江湖乡土社会"流动性品格"陌生人社会

    重思产业扶贫:基于国家治理的透视

    张亚鹏江华锋
    8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扶贫是中国政府扶贫攻坚工程的重要举措.学术界对此投入大量笔墨,或聚焦于产业发展,或关注脱贫举措,但这些研究忽视了二者的内在关联与有机统合.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考察发现,扶贫产业短弱、扶贫路径不健全、扶贫机制待优化等结构性治理问题依然存在.未来需要有连贯且精准的产业政策来支撑扶贫产业,需要精细化的扶贫政策来优化脱贫路径,以实现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产业扶贫国家治理政策投放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