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海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海
学海

胡传胜

双月刊

1001-9790

xue-hai@jlonline.com;xuehai1990@126.com

025-83391490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

学海/Journal Academia Bimestri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理论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类国际交流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村社会调查:史实与启示

    汪小宁
    151-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许多社会调查,这些社会调查与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社会调查运动相比,在调查方法、内容、立场、侧重点等方面均有所扬弃,体现出以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调查方法为依托,以党外社会调查的材料和数据为参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侧重生产关系调查等特点.这些社会调查显现出中国共产党尊重事实、辩证学习,善于传承和创新的特性.

    延安时期农村社会调查史实启示

    都铎时代威廉·廷代尔的译经活动及其影响

    姜守明
    156-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都铎英国宗教改革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上存在着两条不同的改革路径,从而形成了鲜明的英格兰特色.一是自上而下的官方改革,它是由都铎君主亨利八世及其子女们发动和推进的;二是自下而上的民间改革,它是由民间改革先驱威廉·廷代尔先于官方发起的.长期植根于民间的威克里夫神学及异端派别罗拉德运动、大陆欧洲传入的基督教人文主义与路德信义宗新教思潮,共同构成了廷代尔改革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和社会根源.除了在国内从事布道、演讲与辩论的新教宣传外,廷代尔流亡海外后,克服重重困难,冲破教会的译经禁令,置个人的生命安危于不顾,全身心地投入圣经英译活动,将圣经直接从希腊文和希伯来文译成英文,以取代错误百出的所谓标准版《拉丁文圣经武加大译本》,为日后圣经英译提供了可靠的范本,推动了都铎宗教改革的发展和英语语言进一步走向成熟.

    威廉·廷代尔圣经英语民间宗教改革都铎英国

    论风险社会中的行动问题

    张康之
    162-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风险社会中如何行动的问题非常复杂,但在我们已经走进了风险社会的情况下又必须思考这个问题,并需要寻找对此问题加以破解的思路.我们认为,开展行动应当持有什么样的观念和认知方式、行动者的规模状况、行动方式的集权还是民主问题是三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在工业社会中,几乎全部社会建构和社会行动都是从自由与理性的原则出发的,或者说,是从属于自由与理性的原则的.但是,自由主义的方案在风险社会出现后宣告失败了,而马克思主义的方案却包含着广阔的前景.风险社会中的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意味着行动体的规模是微型化的,而且,也只有在行动体的微型化中才能获得充分的灵活性,才能适应快速反应的要求.行动方式上的集权与民主之争构成了工业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而风险社会则使这种争论失去了任何意义.在风险社会中,我们需要致力于合作行动方式的建构,而合作行动则是对集权与民主的超越.

    风险社会自由与理性行动者集权与民主合作行动

    自然法与宽容:洛克的信仰立场及其现代性意义

    王楠
    172-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洛克的自然法思想的完整性始终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其关键在于洛克自然法背后的神圣世界观基础.本文试图从洛克自然法学说的信仰前提入手,来讨论洛克是如何将欧洲信仰传统与自己的神圣自然观调和起来,并以此作为自然法学说的基础.本文还尝试进一步讨论洛克的这种改造对于道德与信仰关系的改变,以及相应的对政教关系产生的意义.洛克的宽容思想实际上是其自然法信仰与相应制度安排的自然后果,并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洛克自然法道德宽容

    亨利·列斐伏尔的三元辩证法

    潘可礼张海防
    179-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元辩证法的本真含义是“四位一体辩证法”:第一项是肯定,第二项是否定,第三项是否定之否定,第四项是分析性综合;前三项并非历时性的线性序列,而是共时性的关系构序;从第三项转变为第四项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从而再现事物整体的思维过程.三元辩证法具有空间性质,即空间性的三元辩证法.它倡导合作、共赢,反对非输既赢、零和博弈,用“亦此亦彼”的包容性逻辑替代了“非此即彼”的排斥性逻辑.列斐伏尔、大卫·哈维、爱德华·索亚等新马克思主义者,以三元辩证法为批判逻辑,开启了一股社会批判理论空间转向的思潮,显露出三元辩证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

    亨利·列斐伏尔三元辩证法包容性逻辑

    宋元明时代建阳书坊的刻书业

    宋文文李向民
    185-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建阳刻本以坊刻为主.坊刻本与私刻、官刻有着根本区别,这种差别不仅表现在刻书内容上、品种上、价格上等,更表现在书籍所针对的目标市场上.建阳坊刻本从出现之始,便将市场上长期被忽视的中下层民众定为其主要的销售群体.对销售群体的准确定位,是建阳坊刻本兴盛之关键.

    建阳坊刻本销售群体中下层民众士大夫

    遗民戏剧活动与清初戏剧文化之承继

    戴健
    191-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初遗民在戏剧活动中表现出文化传承的热切与征求同道的积极.他们在曲谱修撰、作品编创、搬演品评等方面倾注心力、表达思想,成为戏剧文化建构的主力,确保了易代之际的戏剧能够承继前代之盛.康熙年间,“南洪北孔”成为剧坛新星,代表作《长生殿》与《桃花扇》在注重音律、关注场上传播、倾向于表达深沉慨叹等方面,明显汲取了遗民文化的养分.遗民在戏剧文化传承上的贡献,以滋养后世的方式被时代记取.

    清初遗民戏剧

    网络图像时代的文化传播:李子柒视频走红的文化传播理论分析

    赵宴群杨嵘均
    199-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子柒拍摄的中国乡村生活视频具有鲜明的网络图像时代文化传播特征.视频之所以能够走红,既得益于生产者的形象生产,即充分利用对比度、新鲜度、重复有序等内在结构性因素,创造了以日常生活化、沉浸式体验与现实超越性为特征的形象;也得益于接收者的意义重构,即随着接收者从普通观众到主流媒体的逐步升级,视频形象的补偿性意义不断得到拓展和再现,在美好生活、文化自信、青年时代理想等角度得到了意义的升华.形象生产与意义重构之间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网络图像时代的大众审美转向,即追求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化的辩证统一、追求感性愉悦与理性反思的辩证统一.

    网络图像时代文化传播李子柒视频形象意义构建审美转向

    国家语言政策视野下的网络语言规范化

    张颖炜
    207-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语言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它的发展更新为汉语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网络语言的不规范使用也对公民的语言规范意识和母语规范应用能力产生了消极影响.我国网络语言规范化建设存在政策力缺失、实践力缺失和绩效力缺失等问题,网络语言规范化政策的系统建设亟须开展.通过建立“宏观—中观一微观”的显性政策法规体系,完善宣传机制和监管机制,可以促进公众“语言自觉”意识,在社会语言生活中自觉使用规范的通用语言文字.

    国家语言政策网络语言规范化显性政策隐性共识

    评奂平清《理论自觉与中国社会学的探索》

    胡鸿保
    212-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论自觉与中国社会学的探索》一书从“理论自觉”的视角对费孝通的城乡社会学、民族和文化研究及中国社会的关系研究等方面的思想及变化做了“历时分析”,认为他始终通过对中国社会现实的调查研究,敏锐把握时代变迁的趋势,并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时空条件和变迁的阶段性特点,不断反思、修正和丰富自己的认识和理论,并尊奉他为“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的典范”.关于学术界对费孝通城乡社会学、多元一体、差序格局等理论的某些误读及曲解,本书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予以言之成理的批评.本书对“理论自觉”与“社会运行学派”之间关系的分析,对于民族学界眼下的学派讨论不无借鉴意义.当然,关于“理论自觉”与“历史功能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阐释.

    费孝通历时分析城乡社会学多元一体差序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