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海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海
学海

胡传胜

双月刊

1001-9790

xue-hai@jlonline.com;xuehai1990@126.com

025-83391490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

学海/Journal Academia Bimestri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理论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类国际交流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在乡村协商民主治理格局的中心角色与领导作用

    张师伟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打倒了土豪劣绅在乡村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的乡村治理体系,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中心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再一次经历了体系化的重构,市场、自治、社会及城市化等要素造成了多元治理的格局,但是因乡村治理实践中普遍出现了政治中心的缺位,从而导致了多元共治的难产.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在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中负有重要的责任,一方面要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那样扮演乡村治理政治中心的角色,真正担当起基层治理领导者的责任;另一方面要如中国共产党在协商民主的其他层面一样,发挥领导、组织及协调等政治作用,建立和完善乡村协商民主治理体系的基层善治.

    中国共产党基层协商民主乡村治理中心角色政治作用

    "三农"发展的中国道路——中国共产党百年"三农"思想历史演进及其规律分析

    杨德才
    1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中国共产党百年"三农"思想发展演进历程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站起来时代(1949-1978年)、富起来时代(1979-2012年)和强起来时代(2013年以来)四个阶段,并对各阶段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思想进行系统分析,进而全面总结、提炼出中国共产党百年"三农"思想演进的规律,以为全人类促进"三农"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演进规律

    新社会转型视角对乡村振兴的解读

    王春光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一经提出,在短时间内就成为热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其话语大多停留在"是什么"或"该怎么做"上,而对过去几十年乡村只是给出了简单的"衰败"或者"空心化"的解读,忽视了乡村振兴的时代性和阶段性.乡村振兴并不是凭空而生的,本文从其社会时空区位的分析入手,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后来的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兴起乃至21世纪的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乡村并非一直在"衰落"之中,甚至有了显著的发展,这一切都为乡村振兴准备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乃至政治积淀.也就是说乡村振兴是这个积淀带来的一种新社会变化,即新社会转型.新社会转型区别于先前社会转型的关键在于,它不再是过去的二分或三分格局下的社会形态转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等的转变),而是出现边界的重组、融合和再构的二元或多元融合变迁过程.乡村振兴是新社会转型的体现,新社会转型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机遇.运用新社会转型概念,城与乡、传统与现代、问题与优势等现象都会有新的解读,从而为乡村振兴找到新的路径和对策.

    乡村振兴社会时空区位新社会转型实践逻辑

    乡村如何自我经营:崖溪村的制度调适与现代化转型

    刘学
    3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探索与研究推动中国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方法,发掘可借鉴、可复制的有效经验,是当下社会建设的重大命题.区别于市场驱动与国家带动的乡村现代化,本文所关注的崖溪代表社会内生的乡村现代化转型模式.崖溪采用的以家园为目标,以土地利用为抓手的自我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农村内生动力,利用乡村社会存在的家庭与拟家族关系将村民组织起来抵御资本的无序扩张.崖溪村实现自我经营的具体方式是,行动者通过制度调适等方式对外部制度与地方制度进行合并、修改与意义调适的多种加工,从而实现家园建设的目标.地方社会丰沛的社会资本、较为宽裕的外部制度空间以及行动者个人的创造力为这种调适活动提供了必要条件.这为有产业、有文化、有意愿的乡村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借鉴意义.

    乡村振兴现代化沙田宗族制度调适

    新时代农村可持续减贫的社会工作介入机制及路径——基于H省J县H村的考察

    黄渊基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现行标准下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中国农村贫困治理工作进入以解决相对贫困为主、促进可持续减贫、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后扶贫时代".如何建构缓解相对贫困、防控返贫、促进内生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可持续生计能力、提升治理效能、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农村贫困治理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基于"结构洞"理论和"靶向治疗"方法,分析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结构洞"问题,探讨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可持续减贫战略的比较优势,确立赋能增权框架下社会工作作为农村可持续减贫的信息传递员、赋能造血者和资源赋予方的"靶向递送"角色定位,在此基础上建构个案辅导、小组活动和社区工作三种社会工作模式介入农村可持续减贫的机制和路径.

    可持续减贫社会工作介入机制路径

    中国特色政党主导型城市应急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与优化路径

    唐皇凤杨婧
    5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中居于关键性的枢纽位置.我国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具有鲜明的政党主导特征,中国共产党统领并协同多元治理主体参与城市应急管理实践.有效构建中国特色政党主导型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独特优势的集中体现,也是提升城市应急管理效能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全面领导、组织动员、资源统筹是中国特色政党主导型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基本运行机制,为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创新发展提供方向引领、动力支撑和资源保障.坚持和加强党对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全面领导,提高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的危机应对能力,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是推动中国特色政党主导型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的优选之路.

    政党主导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党的全面领导运行机制

    基础设施风险:城市风险的空间化

    何艳玲周寒
    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础设施特别是关键基础设施为城市的有效治理提供了重要前提.但是,城市基础设施本身也是风险的重要来源,并可能产生难以挽回的损失.从现有的制度安排来看,城市基础设施的风险属性被弱化,在以效率、服务为主导的制度逻辑下,城市基础设施的风险控制逻辑被削弱.政策关注缺乏、央地政策衔接延迟、基础设施管理分散化而形成的制度缝隙使得基础设施风险回应面临失效的可能.因此,基础设施韧性的建构要坚持整体性治理思路,打破基础设施风险防控的部门分割格局,在专业管理碎片化与部门协同、伤害破坏性与设施安全性之间达到均衡.

    设施风险制度缝隙城市韧性风险回应

    特大城市风险防控的"属地责任"与空间治理——基于空间脆弱性视角的分析

    吴晓林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特大城市的空间规模、人口体量与发展能级巨大,在经济版图、政治版图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但同时也面临各类风险的冲击.空间仅是风险防控的一种物理因素,"空间脆弱性"才是风险防控效果的中介.中国特大城市的风险防控普遍采用属地管理体系,这套体系在风险排查时责任明确、利于快速识别风险,在风险发生后能够"快速响应",但是也存在"风险治理超载、功能区与管辖权不统一、无法应对风险溢出扩散"等"脆弱性"问题.城市风险产生的后果取决于城市的脆弱性,要超越基于物理空间的治理思维,引入"社区、政区、跨区"的"三圈空间治理模型",即:一是基于人居安全需求推动社区安全场景营造;二是基于人口密度和规模做好行政区划;三是基于安全风险的类型推动跨域治理.

    特大城市脆弱性城市风险空间治理

    哈奇森道德哲学

    高全喜
    8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弗兰西斯·哈奇森的道德哲学,认为18世纪苏格兰启蒙思想运动是由哈奇森的道德哲学开启的.为什么苏格兰启蒙思想会走向一条不同于欧洲理性主义的情感主义之路,首先在道德领域而不是在政治和经济领域掀起一场思想的革新,并赋予道德情感以如此关键的地位,这是哈奇森的思想洞见和问题意识所决定的.哈奇森承前启后,对于人的主观情感给予了深入而独特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建的观点,他的感性主义美德伦理学开创了苏格兰思想的道路,对于大卫·休谟和亚当·斯密等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们影响深远.

    哈奇森苏格兰启蒙思想道德情感美德伦理学

    商业社会与普通人的美德——亚当·斯密的人性科学解析

    杨芳
    8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商业文明的兴起,人性科学成为18世纪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们理解人类社会的一把钥匙.亚当·斯密认为,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其社会性激情同情与合宜,是人们行为规范的生发之源;实际的旁观者和公正的旁观者分别充当低级法庭和高级法庭,维系着人们的上述激情.将合宜具体化为"完美的审慎"、"严格的正义"和"恰当的仁慈",从而将人性中的同情原理由一般的道德领域延伸到商业社会必需的智力美德、经济美德和现代法权领域.斯密的人性科学,实为一种针对普通人的美德激情论,实现了伦理学在道德主体、来源及其范畴方面的现代性转向,为现代商业社会中的普通人规范自身行为、追求自身权利和促进社会发展找到了一个内在的根基.

    亚当·斯密人性科学普通人同情合宜商业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