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海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海
学海

胡传胜

双月刊

1001-9790

xue-hai@jlonline.com;xuehai1990@126.com

025-83391490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

学海/Journal Academia Bimestri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理论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类国际交流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稿约

    《学海》编委会
    1页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理论创新及实践指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孙建华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诞生于中国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建设实际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是对西方式现代化逻辑下零和式发展模式的超越,具有鲜明的理论创新品格和明确的实践指向.创新性地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颠覆了西方式现代化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将其转化为人、自然与现代化的和谐统一.创造性地作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论断,为走出一条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辩证统一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增进民生福祉,以"发展绿色生产力"增强转型动力,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释放建设活力.可以肯定,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将与生态文明建设一道推进,共同助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

    "第二个结合"制度体系建设的哲学审视与实践路径

    邓斯雨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本质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融会贯通,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跨越式发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要积极推进"第二个结合"制度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刻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制度和实践的历史根脉,而且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清晰阐明推进"第二个结合"制度体系建设的世界观、方法论及其原则要义和实践路径,不仅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更是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未来道路的根本需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第二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

    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政策理念的三维转向

    卫小将邹林杰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把握新发展阶段的社会政策理念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作为国家目标的社会政策,本文主要从国家政治话语切入,辅以政治哲学中的正义理论,着重讨论"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美好生活"所需要的社会政策理念.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与公共服务的商品化倾向、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对此,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政策理念需要推动三维转向,即增长型转向发展型、区域型转向普惠型、解放型转向生活型,这对建构新发展阶段社会政策体系具有一定参考性.

    新发展阶段社会政策理念转向社会公平

    中国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何以可为?

    郑琼洁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中国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本研究从产业链"谁来控""控什么"的角度出发,运用复杂适应性系统分析方法,试图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方面构建我国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原因的分析框架,探究阻碍中国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的原因.针对制造业产业链在创新发展供需、产业链融合共生、高效开放合作等环节面临的现实困境,本文提出通过创新强链、聚合融链、开放延链等方式提升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的实践进路.

    中国制造业产业链提升自主可控外部协同新质生产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合作化运动与乡村社会形塑(1953-1956)

    徐建飞
    4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对中国乡村的经济、文化和农民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再造了乡村社会的面貌.在经济层面,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生产资料的集中与优化配置,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推动了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在社会层面,重塑了乡村的社会组织结构,农民从分散的个体转变为有组织的合作群体,统治乡村社会几千年的族权、神权、夫权等权力体系被打破,乡村社会权力支配体系逐步瓦解,基层党组织不断壮大,基层政权体系逐步健全.在思想层面,打破了农民长期以来的个体小农意识,塑造了集体主义观念,增强了团结协作的精神,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同.

    农业合作化运动乡村经济乡村基层权力农民思想观念

    "接诉即办"改革蕴含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思维创新

    李文钊
    5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接诉即办"改革是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的创新举措,从认知选择的视角看,"接诉即办"是一场治理思维创新,它用新的治理思维取代旧的治理思维,从而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治理创新,实现治理范式转向.从"接诉即办"改革的实践看,"接诉即办"的治理思维创新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1)从官本思维到民本思维;(2)从高层思维到基层思维;(3)从迟缓思维到敏捷思维;(4)从经验思维到科学思维;(5)从领地思维到协同思维;(6)从应付思维到主动思维;(7)从局部思维到系统思维;(8)从文字思维到数字思维;(9)从守旧思维到创新思维;(10)从人治思维到法治思维.从本质上看,"接诉即办"的治理思维创新贯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对诉求办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而且还可以用于更广泛的治理实践,具有可复制、可推广和可借鉴的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接诉即办治理思维创新

    社会纹理与社会治理

    成伯清张鲁豫
    6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两大奇迹,它们之间其实具有内在的张力和关联.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社会治理也需要创新.科学的社会治理追求低成本高效率,而要达此目标,我们需要激发社会自身活力,挖掘社会自身潜力.为此,本文提出社会纹理的概念,以勾勒社会自身的内在特性.作为社会成员联结、凝聚和组织自身社会生活的方式,社会纹理可从社会底蕴、关系网络和自发组织三个维度予以考察.社会纹理既是事实性的,也是规范性的,包含了社会自我理解和自我建构的机制.在分析了社会纹理的核心维度之后,本文围绕现代社会治理的愿景,基于对当前社会状况的理解,探寻遵循顶层设计、依循社会纹理,以实现社会良治的可能路径.

    社会治理社会纹理社会底蕴关系网络自发组织

    议事协调机构高效能执行非常规任务:实现过程与作用机制——以A县安全宣传"五进"工作为例

    文宏钟刚华
    7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议事协调机构作为科层组织的一种补充形式,通常负责非常规任务的组织实施.已有研究多关注议事协调机构执行非常规任务的行为逻辑,而对高效能执行议题缺乏充分讨论.本文基于A县安全宣传"五进"工作的单案例分析,提出"高效能执行"分析框架,探讨议事协调机构有效执行非常规任务的实现过程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情境驱动机制是高效能执行的逻辑起点,倒逼议事协调机构产生高效能执行驱动力;领导触发机制是高效能执行的必要条件,为高效能执行奠定合法性和正当性基础;组织调适机制是高效能执行的关键所在,推动形成职责清晰、任务明确、资源聚合的执行生态;激励共荣机制是高效能执行的重要保障,确保非常规任务的长效推进与绩效生产.论文潜在的创新在于,引入非常规科层组织的高效能执行议题,揭示议事协调机构有效执行非常规任务的生动图景和微观机理,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政策执行的理论内涵和研究边界.

    议事协调机构高效能执行非常规任务

    "跳出教育看教育":教育的公共服务属性及其理解——基于国家治理场域

    苏曦凌
    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于国家治理的场域来理解教育的公共服务属性,为认识教育治理的规定性提供公共管理分析框架.文章在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关系中,来确证教育的公共服务属性,并理解教育的基本品格和组织形态."教育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权威政策话语,教育是国家与社会的重叠性公共领域,确证了教育的公共服务属性.教育具有服务性、公共性、专业性的基本品格,呈现为建制化存在并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实际上就是在教育治理中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坚持和实现教育的品格,健全和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新型举国体制下建设教育强国、推动教育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尤其要坚持审慎监管.

    公共服务国家治理场域教育治理审慎监管新型举国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