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爱好者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爱好者
新闻爱好者

孔祥科

月刊

1003-1286

xwahz@sina.com

0371-65795932 65795931

450008

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段28号

新闻爱好者/Journal Journalism Lover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新闻爱好者的上半月大众版”,是河南省唯一公开出版的新闻学专业杂志。以探讨新闻理论、研究新闻业务、传播新闻知识、交通新闻工作和新闻事业发展和经验、培养新闻人才、宣传新闻工作职业道德和先进人物为己任,坚持面向读者,面向基层的方针,突出“权威性、思想性、针对性”。办刊宗旨“关注新闻、追踪热点、传递信息、普及知识”。栏目有本月评论、特稿、新闻记者、新闻故事、理论与思考、传媒观察、网络传播、封面人物、报海钩沉、采写编、语言文字、序与跋、办报经纬、大河上下、通讯员园地、广告探微、随笔、新闻与法制、新闻大学、声屏世界、国际新闻界、党政论坛、形象与风采等。读者对象为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扩散中创新:文化科技的作用机制探析

    郭全中王映骅
    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创新扩散理论出发,分析了"Cultech"的扩散机制.研究发现,在"Cultech"的扩散机制中,社会系统是所有其他要素产生作用的宏观背景,采用者作为机制作用产生的起点共同推动了创新产品和传播渠道的形成.在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与"科技"的互动关系与地位逐步得到了符合现实情况的阐释,由此对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反哺.此外,"Cultech"的扩散机制在文化产业中的具体体现包括新效率、新场景、新业态和新理念.

    "cultech"文化科技作用机制创新扩散

    面向全球化、融入现代化的甲骨文国际传播

    眭谦闫楚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甲骨文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现从时代意义、核心原则、关键路径三个方面分析甲骨文的国际传播,认为其传播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文明对话的重要途径.通过甲骨文的传播,可以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价值观和核心理念,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认同.

    甲骨文国际传播文化符号跨文化传播

    以青年为中心:略论甲骨文的当下传播

    王鹏飞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自从19世纪末被发现之后,就开启了研究中华上古文明的新篇章.今天我们传播的甲骨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让经由"第二个结合"而得到更广泛弘扬的甲骨文成为"中华文化新地标",并在世界文明的互鉴中讲好甲骨文故事,就构成了甲骨文传播的现实路径和终极目标.就此而言,"了不起的甲骨文"系列专题的推出,表面上是一场中原本土文化的传播和文旅打造,实质上则是在更深的层面思考一种悠远的文明如何传播与传承的问题.这种探索,也回答了在自媒体和碎片化的时代,主流媒体如何深度参与古老文明的重述和如何建构新时代的精神原乡的问题,从而更呈现出一种典范的意义.

    甲骨文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

    人物介绍

    17页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甲骨文文化传播力的提升策略——以《河南日报》《了不起的甲骨文》栏目为例

    贡振国姚萌
    1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媒体形式的多样化,甲骨文文化的传播迎来了新的机遇.《河南日报》持续推出的《了不起的甲骨文》栏目,以其创新的传播模式和科技+文化的策略,成功地将甲骨文文化带入大众视野,激发了公众对古代文明的兴趣与探索欲.以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视角,解析《河南日报》《了不起的甲骨文》栏目在提升甲骨文文化传播力方面的策略,探讨其如何在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中,实现甲骨文文化传播力的有效提升.

    行动者网络理论甲骨文文化传播数字化复原多媒体叙事跨界合作

    技术与道德的冲突:Sora媒体应用中的履约难题

    刘海明程博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社会的契约关系预示着Sora与新闻业的必然联结,其功利取向则带来Sora媒体应用的技术—道德冲突,造成智能化媒体实践主客体关系的紧张性.Sora媒体应用道德共识的履约难题,在于智能化媒体实践的自主性、执业共同体的透明性以及实践主体的契约精神受到冲击.强化智能化媒体实践主体间的契约意识,应将Sora程序作为实践主体协作者而非工具,克服技术—道德的履约难题.

    Sora程序媒体应用契约精神履约难题道德共识

    改革开放深化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的重大转向

    林溪声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在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战略不断变化调整的背景下,中国的外交政策从传统的"独立自主和平"的稳定型策略,逐步转变为更加积极主动的发展型策略."作为国际社会中的负责任大国",为塑造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工作理念实现"向世界说明中国"的转变,并使其成为中国争取国际话语权、维护良好舆论氛围的核心导向.

    向世界说明中国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转向

    短视频时代突发事件舆情演化的规律及治理研究

    李明殷鸣房妍君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突发事件在传统网络时代与短视频时代的舆情演化规律进行对比,发现短视频时代的舆情在各个演化阶段均具备异于前者的显著特征,尤其在引发层面呈现出信息发布主体多元、信息接收主体情绪变化剧烈、舆情在碎片化信息和沉浸式视角中快速引爆并波动延续等特点,并依此提出了治理难点和有针对性的治理策略.通过案例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媒体、政府及有关组织需注重自身形象常态化建设,舆情发生时应调动线上线下力量联动研判事件态势,通过对短视频评论区的智能监测把握公众态度倾向,在此基础上整合各方碎片化信息,纾解公众情绪.在当下的短视频时代,唯有多主体在突发事件舆情演化的各阶段把控好传播规律,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多方力量,化解舆情风险.

    短视频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时间的媒介化:短视频对时间话语的重塑

    赵红勋宋文凯
    3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人类实践的重要标识,"时间"的存在价值离不开媒介技术的支持,甚至走向"媒介化"境地.在短视频日渐流行的当代社会,"时间话语"经由媒介的形塑力正在被重构,具体表现为:短视频不仅同步性演绎了受众的"日常生活",而且重新解构了"历史时间"的脉络层次,还无形中消解了"仪式时间"的神圣感.短视频对时间话语的重塑解构了人们的时间感知体系,导致碎片感、沉迷感和怅然感的发生,从而异化了现代社会的时间观念与生活方式.

    短视频时间日常时间仪式时间历史时间

    网络流行语近20年的情感转场研究——基于2004-2023年网络流行语的文本分析

    蒲平石烨烨
    3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互联网的伴生品,不仅是一个时代特征的浓缩,而且也是一个时代网民情感的外在展演,通过梳理中国网络流行语近20年的变迁,透视中国网络社会近20年的转型演变,耙梳中国网民近20年情感转场的路线图.基于中国近20年网络流行语400条样本,借助文本分析法,利用普拉切克的情感轮对样本进行情感分析,归纳了网络流行语发展四大阶段及其特征.

    网络流行语情感社会学情感转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