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爱好者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爱好者
新闻爱好者

孔祥科

月刊

1003-1286

xwahz@sina.com

0371-65795932 65795931

450008

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段28号

新闻爱好者/Journal Journalism Lover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新闻爱好者的上半月大众版”,是河南省唯一公开出版的新闻学专业杂志。以探讨新闻理论、研究新闻业务、传播新闻知识、交通新闻工作和新闻事业发展和经验、培养新闻人才、宣传新闻工作职业道德和先进人物为己任,坚持面向读者,面向基层的方针,突出“权威性、思想性、针对性”。办刊宗旨“关注新闻、追踪热点、传递信息、普及知识”。栏目有本月评论、特稿、新闻记者、新闻故事、理论与思考、传媒观察、网络传播、封面人物、报海钩沉、采写编、语言文字、序与跋、办报经纬、大河上下、通讯员园地、广告探微、随笔、新闻与法制、新闻大学、声屏世界、国际新闻界、党政论坛、形象与风采等。读者对象为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体育明星国际传播中"高成就—低曝光"现象的媒体报道溯源优化路径——基于中外媒体英文报道框架的比较研究

    赵永华阳洋王靖凯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中,运动员在赛场和媒体上呈现的个性与风格是一国体育制度与体育文化的反映.选取北京冬奥会期间我国外宣媒体与西方主流媒体关于花样滑冰运动员隋文静、韩聪的报道为研究样本,进行框架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西方媒体通过运用丰富多元的框架种类、更为紧密的框架联系,塑造了立体生动的运动员形象,而我国外宣媒体对运动员形象的塑造略显单一,在运动员形象"出海"中存在焦点失准、忽视海外受众需求、难以构筑跨文化认同等问题.运动员形象的国际传播应针对特定议题、明确受众定位进行精细化传播,以跨文化视角着力打造运动员的魅力形象,从而提升中国体育的整体形象.

    运动员形象国际传播体育传播报道框架文化认同

    国际话语权视域下的"媒体+"路径探索

    舒朝普刘凌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际话语权是体现一个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作为大国形象站上世界舞台的中国声音开始为世界所关注和重视.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尤其在重大议题上,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发声的国际影响力已满足不了中国国际话语需求,需要结合外交、智库、民间力量组成国际话语阵地,全方位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媒体+"路径探索

    短视频平台中新农人的身份建构——以10个新农人抖音号为分析样本

    王一岚马莹莹
    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农"短视频是现实乡村空间与网络虚拟空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展现,"失语"的农民由被动的他者叙事转变为主动的自我表达,新农人被重新"看见".在此过程中,新农人完成了自我的身份建构.但不可否认的是,迫于平台的规训、网络群体传播的压力,新农人的身份建构出现了主体性的迷失、本我的割裂、身份的物化等异化现象.通过案例分析,从个体的身份、关系的身份、共同体身份三个层面探析新农人在短视频平台中如何构建身份认同,及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异化问题.

    身份建构新农人短视频身份认同

    从"超文本文学"到"超媒体文学"的演进看网络游戏与文学的互动——以战术竞技游戏为例

    彭宏洁
    6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超文本文学"到"超媒体文学",信息技术对文学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网络游戏是"超媒体文学"的最典型代表,基于新玩法、新技术的战术竞技游戏高度体现了超媒体文学的特征,其"安全圈"机制把网络游戏规则与文学作品的剧情多元性、欣赏参与性及冲突理论相结合并平衡,强化了文学欣赏的能动再创造,帮助更好地实现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超媒体文学"的提出,不仅能为文学理论提供创新研究,也能指引网络游戏发展,理论与实践意义兼具.

    超媒体文学网络游戏冲突理论

    从形象重塑到身份认同——1920-1930年《申报》广告的女性意识及其视觉表达

    闫彩蝶苏士梅
    6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申报》广告构建的视觉图谱中,女性身体形象的现代转型、置身空间的社会化转向、两性关系图式的重塑,为近代中国带来的不仅是视觉审美经验的革新,也包含着对消费行为、身份角色及性别观念等的重新认知.从展现身体形象之美到追求精神价值内蕴,表征着近代中国在迈向现代化、确立主体性过程中,女性正努力建构起一种新的性别表述.

    形象建构身份认同女性意识视觉表达

    由唐至清中国古代法治传播途径研究

    贾秋宇张帅梁
    6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唐至清,可谓中国古代社会基层治理逐渐成熟之时,在法治传播的途径上也产生了极大的更革,从唐代的简明立法,到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再到明代申明亭与"教民榜文"的出现,以及清朝时期乡饮酒礼的成熟,中国古代社会由唐至清法治传播途径不断丰富和完善,为基层社会的法治治理提供了舆论宣传与媒介保障,也为当下法治中国加大法治传播的力度、丰富法治传播途径,提供了宝贵经验.

    由唐至清法治传播途径历史经验

    从共享到共情:中华文物活化传播探究——以抖音文物类短视频为例

    薄乐飏常启云
    6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讲深、讲好、讲活文物历史故事成为一项重大议题.当历史与现代发生碰撞,新媒体平台传播文物文化,不仅助其实现了数字化的链接,更为互联网时代文物实现活化传播提供了契机.历史与创意交相辉映的短视频正在成为一种世界语言,在历史传承、文化传播、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抖音平台中的文物热门短视频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归纳探究短视频时代文物文化传播的表征及叙事逻辑,为构建中华文物现代化传播体系提供思路.

    文物传播短视频共情

    华人文字传播的时间介质研究

    付曜辉王晋
    7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字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唯有词语才让一物作为它所是的物显现出来.古文字的意义在于它们的"历史性""时间性".随着华人向外扩散,华人所使用的中国古文字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华人走遍了全球,华语也扩散到了全球.研究华人文字文化传播的时间介质,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如何筹划未来."返回"才让我们前行.向前的道路同时就是返回的道路,返回到人类的本己性使命,听从语言文字的呼唤,努力挣脱现实功利的纠缠.

    华人文字文化传播时间介质源始时间性

    媒介赋能:数字媒体对中医文化传播的重构与再生

    邹爽
    7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媒介的变革,作为健康传播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文化传播发生了全新变革.数字媒体时代,借助于媒介赋能,中医文化传播从传播者和媒介渠道两大维度完成革新,给中医文化传播带来了新机遇;但同时由于媒介权力的下放与信息更迭速度的加快,数字媒体时代中医文化传播出现了主体失范、内容失范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未来应当持续强化传播主体责任,重塑把关体系,以优质的内容促进中医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健康传播的良性发展.

    媒介赋能健康传播中医文化数字媒体

    "Z世代"数字化生存视域下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探究

    端木怡雯王丽娜李睿
    7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Z世代"数字化生存为研究视角,探究了高校大学生数字化生存特征,具体体现为"趣缘化"社交取向与网络社群圈层化,网络舆论场重塑与公众话语权回归,个性化网络参与与意见领袖的崛起和"在场"式传播与沉浸式"狂欢"等四大方面.最后,提出要坚持弘扬主流价值观,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导权;要优化内容供给,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要破壁出圈融圈,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话语权.

    融媒体网络舆论引导"Z世代"大学生数字化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