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前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前哨
新闻前哨

肖曜

月刊

1003-2827

xwqs@cnhubei.com

027-86791701

430077

武汉市武昌区黄鹂路65号湖北日报社内

新闻前哨/Journal PRESS UTPOST
查看更多>>本刊为新闻刊物。研究当代新闻理论,探讨新闻传播规律,传播新闻改革信息,反映新闻战线动态,介绍新闻业务知识,展望新闻发展趋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恩格斯论"新闻工作是有益的学校"

    姜笑君
    43-44页

    "区域性融媒体"的共建共享共赢——以武汉都市圈主流媒体联盟为例

    蔡早勤高喜明
    4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体融合时代,跨地域媒体融合如何摆脱"流于形式"的尴尬,在重重挤压下冲出重围?其核心要义在于深度融合,从内容到机制融合在一起。这就需要突破地域限制、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持内容为王、守正创新,找到最大公约数。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主流媒体联盟为例,深入探讨如何讲好"同城化"故事,推动同城化发展,发挥好区域融媒体应有的作用。

    都市圈媒体联盟融媒体

    巧设话题互动激活两会报道"大流量"

    郭文婕
    4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重大主题报道,两会报道对于人民群众有序参政、凝聚社会发展共识、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发挥着重要作用。微博平台是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一个思维碰撞交锋的舆论场。两会期间,主流媒体借力微博平台,实时传达政务信息、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扛起舆论引导职能,能够进一步增强网络引领力。

    全国两会微博互动性

    警示片采访"五必问"

    佘振军冉涛
    5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作者通过多年的警示片采访拍摄实践,分析警示片留置对象的场所特性、人物特点、心理概况,总结出警示片留置对象采访的特点和关键之处,具有较强的实战性。

    警示片留置对象采访

    经济类副刊评论如何创新表达方式——经济日报"生活中的经济学"栏目创作谈

    陈莹莹
    5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日报副刊在创刊伊始即推出的评论栏目"生活中的经济学",富含知识性和趣味性,摸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副刊评论发展路子。该栏目积极探索融媒体呈现,在各平台涌现出一批"10万+"推送,受到各界关注,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生活中的经济学"经济评论副刊

    地方党媒重大主题报道创新初探——以推广堰河经验主题报道为例

    张成武龚莉
    5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推广堰河经验主题报道中,襄阳市融媒体中心通过全媒体策划、调研式采访、故事化表达、组合式报道和融合式传播等多种方式,实现了报道方式、创意呈现和融合传播等多方面的创新突破,为乡村振兴"比学赶帮超"氛围的形成和堰河经验的广泛传播凝聚起奋进力量,探讨了地方党媒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创新实践。

    地方党媒重大主题报道堰河经验

    重大主题报道的"百姓化"表达

    吴雪珊李凌芝
    5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今多媒体环境下,重大主题报道的表达方式对其影响力和接受度至关重要。"百姓化"的表达手法,能够提升新闻内容的亲和力和普及性,使报道不仅能够触及观众的情感,也更容易被公众理解和接受。

    百姓化表达故事化报道重大主题报道

    流量浪潮中评论如何站得稳立得住

    屈旌
    5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闻是人与现实建立连接的重要方式之一,新闻评论与现实的连接更为紧密,与现实的碰撞也更为激烈。与讲求客观冷静讲叙的新闻不同,评论涉及的都是极具关注度和公共性的议题,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引导性,需要去张扬地表达态度,诚朴地提供新知,广阔地拓展视野,积极地激发思考。

    新闻评论数字时代写作

    微信平台传播中的视觉设计要点分析

    刘喆李晓梦
    6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信公众号的迅速发展,让新闻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广、更快。新的沟通方式让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让微信文章更具可读性、更具传播力?如何让用户有更好的阅读体验?除了在内容上下功夫外,微信文章的图片设计、版式设计等视觉效果也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微信视觉设计传播再创作思考

    河南文化元素在本土电影中的传播——以《不是闹着玩的》系列为例

    赵亚峰赵亿祥
    6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河南本土电影《不是闹着玩的》系列为例,重点探讨了方言、幽默与农民形象在电影中的文化表达,揭示了这些元素在建构河南地域文化认同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电影中的河南方言不仅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性与地域特征,还通过幽默的处理方式凸显了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处境与文化韧性。此外,影片中对农村生活的真实再现与社会批判也为本土电影如何传播中国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河南文化本土电影方言表达文化认同社会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