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传媒观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传媒观察
传媒观察

沈志强

月刊

1672-3406

025-84702171

210092

南京管家桥65号

传媒观察 /北大核心CSSCI
查看更多>>为传媒相关人士提供新颖、实用、有价值的新观念、机关报思维、新经验、新技巧,促进传媒在新的背景、新的框架下改进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成性公众观:平台社会的来临与"李杜之争"的终结

    胡翼青任依瓯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100年前,李普曼《舆论》与《幻影公众》的相继问世给杜威尚未成形的民主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杜威认同李普曼揭露的现代工业社会中的民主弊病;另一方面,他无法抛却公众参与的民主理想.因此,杜威在"生成性公众观"之上重建民主理论.杜威的公众观与他对黑格尔的深入研究息息相关,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为"生成性公众观"奠定了理论基础.百年后的今天,现代技术解构了"局内人"的神话,而生成性公众不得不与媒介"生成性"缠绕共生,"李杜之争"也因而落下帷幕.

    生成性公众观杜威李普曼黑格尔

    从"大宗货物"到媒介研究:数字时代英尼斯媒介偏向论的再挖掘

    朱润萍王玉婷冯诚
    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尼斯的大宗货物研究不仅为媒介研究提供了诸如时间、空间、偏向等初始概念,还为其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视角.然而,除了加拿大的一些学者外,其他地区的学者几乎都忽略了它们.本文通过整理大宗货物研究的方法和论点,并结合英尼斯媒介研究的基本论述,在回应围绕偏向论争议的同时,重新阐明媒介偏向论的内涵,为当下数字媒介的研究提供一些历史回溯性思考.通过梳理,本文发现英尼斯的大宗货物研究使用的是一种物质性、历史性、整体性和动态性的方法,它与媒介偏向分析的结合,可以平衡当前以ANT主导的数字媒介研究的空间偏向,帮助我们找到媒介在研究中的恰当位置,并发现数字媒介研究中新的问题.

    大宗货物论媒介偏向论物质性空间偏向行动者网络理论

    事实核查:恩格斯关于意大利第一次独立战争百篇报道的新闻观研究

    张月陈力丹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首次翻译的恩格斯编写的1848年6月关于意大利第一次独立战争的百篇报道为研究对象,讨论他的新闻观的几个要点:支持意大利民族独立战争,但不允许自己的倾向影响对意大利方报道的判断;必须拥有广泛而不是狭小范围的信源;将事实的报道视为一个真实报道的过程;引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源,分析信源的可靠性和分辨信源的倾向;具备与战争新闻相关的地理和军事知识.作者认为,恩格斯的以上认识似乎显得原始,但其实正是遵循新闻工作规律的表现,符合唯物史观的认识论.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溯源研究十分必要.

    恩格斯意大利第一次独立战争新闻新莱茵报新闻真实事实核查

    "布鲁塞尔效应"与中国数字治理的制度创新——中美欧竞合博弈的建构主义解读

    方兴东钟祥铭谢永琪
    3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欧洲过去十年在数字治理方面稳步推进,形成了强大的"布鲁塞尔效应",成为全球数字治理的制度高地.基于建构主义的批判视角,本文揭示了欧洲数字治理的独特经验、禀赋与逻辑,也展示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多边合作与对话在塑造和平与稳定的全球数字秩序中的关键作用,呈现出数字政策背后更广泛的社会和政治动态,更好地理解数字治理的复杂性和多元影响因素.重新审视欧洲的价值和意义,像学习美国技术创新一样学习欧洲的制度创新能力,取长补短,求同存异,这既是中国应对美国对华科技战的关键战略性变量,也是中国高质量发展之路的重要支撑,更是中国作为全球治理抵御碎片化趋势的重要力量,以及有力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现实的重要路径.

    数字治理建构主义AI治理布鲁塞尔效应科技战

    舆情精准研判中的ChatGPT:"大数据、大模型、大计算"范式驱动的理论与应用探索

    丁晓蔚赵鑫刘梓航刘天昊...
    4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探讨ChatGPT类大语言模型(以下简称ChatGPT)在舆情精准研判场景中的基础理论和实证应用.在理论部分,提出"大数据、大模型、大计算"全新范式驱动的舆情精准研判.深入剖析了 ChatGPT的工作原理,阐述了它与传统舆情分析方法相比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局限.在对ChatGPT的特点和舆情精准研判的要义进行厘定的基础上,对舆情研判中人工智能(AI)的应用现状加以分析.随后,从学理方面探析了如何利用大语言模型进行复杂舆情的精准研判以及ChatGPT在舆情精准研判中的实际应用,分析其在文本分析、情绪识别、舆情预测和预警中扮演的角色.理论探讨的同时取用了认知科学和传播学的视角,为舆情精准分析和研判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实证部分,利用ChatGPT大模型预测热门话题和事件是否会登上热搜(以"登上热搜"作为重大舆情事件和事件舆情的重要表征),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hatGPT类大语言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它能在网络早期流传的信息中,洞察潜在的网络热点,提前判定可能引发社会关注的事件,从而具备预警功能.这项实证研究,有力地阐明了 ChatGPT类大语言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显著效用,并与文中理论探讨相呼应,揭示了大语言模型类先进AI技术和"大数据、大模型、大计算"全新范式在舆情精准研判中的重要地位、价值和作用.

    舆情分析研判精准研判ChatGPT大语言模型"大数据、大模型、大计算"全新范式

    "感动中国":情感与媒介研究何以可能

    陈阳范昀李红涛刘于思...
    6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交媒体的兴盛,媒介(特别是数字媒介)与情感的相关议题日益引发关注.从近年来社交媒体和媒体平台日盛之下的新闻和媒介实践来看,关注数字媒介中潜藏的情感与舆论的互构,是立足中国在地经验、从人文与社会科学广阔的学理资源中寻求理论建构的过程."感动"这一情感在中国耳熟能详,但立足中国经验、具有普遍理论意义的相关研究仍显匮乏.在2023年金秋举办的"感动中国:情感与媒介研究"工作坊上,学者们围绕感动与当代中国的情感治理、感动与情感政体、多国历史视野中的感动等问题展开研讨,期望推动将感动理论化的知识生产.

    感动情感理论化研究进路

    "分享的律令":数据化浪潮下社会秩序的重构

    何秋红陈新毅
    7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化浪潮的发展使得媒介以基础设施的姿态渗透进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在本体论意义上变得"中介化".当一切变得中介化时,对于社会学的经典命题——"人类如何建构社会世界"的回答自然需要重新调整.尼克·库尔德利和安德烈亚斯·赫普合著的《现实的中介化建构》一书系统性地阐释了深度媒介化理论的核心概念;在广泛的历史维度内揭示了社会、媒介和传播各个层面的关系;深入地探讨了社会的中介化对于社会空间、时间、数据三个维度的影响;详尽地分析了深度媒介化时代自我、集体面临的秩序问题;发人深省地总结了深度媒介化时代的三大后果,在《现实的社会建构:知识社会学论纲》的基础上"接着说",为媒介化研究引入了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资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深度媒介化社会秩序数据化现实的社会建构

    以"数字亲密"重构信任:技术具身下青年异地恋的媒介实践

    王蕾叶钰湾
    8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个体成为"技术具身"的赛博人,场景、身体、在场的概念发生了变迁.异地恋群体通过专注、便利、亲密的在线互动,以及双方的联合活动与共享任务,重新实现了"数字亲密"式的交流与传播.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与媒介技术进行了"双向驯化":媒介技术推动异地恋个体重塑自我边界,转变媒介使用惯习;异地恋个体则使技术"为我所用",体现了物理身体的不可替代,确认了"数字亲密"的真实性.随着个体回归"在场",异地恋群体克服了由"脱域交往"引发的信任危机,从而重新搭建起安全感与亲密感,建构起以认知型信任为主、情感型信任为辅的人际信任,以及以媒介技术和网络虚拟世界的运作规则为基础的制度信任.

    亲密关系信任异地恋技术具身双向驯化

    制造"身份":电商平台消费者交际中的礼貌互认

    林纲吴辰越
    94-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用身份作为网络会话中重要的交际资源,影响交际双方话语的策略性选择.在匿名、平等的网络语境基础上,电子商务平台为消费者开拓了场景性的交际场域,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中制造的多元身份展现了数字时代网络群体对交际规约的价值共识在实践层面的话语表征.基于和谐取向的文化规约,交际双方通过使用与语用距离适切的礼貌表达互认身份,共建合作关系,或利用关系语境建构身份塑造礼貌评价以促进交际目标的实现.消费者建构的临时的、流动的语用身份替代固有身份属性成为虚拟语境下影响人际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在互动机制与数字足迹的双重作用下,礼貌从交际资源转变为形象塑造的道德标准,制约着交际者的话语选择,凸显了交际者身份建构的元语用意识.然而,电商平台中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交际属于"表面亲密"的人际互动,模糊的关系结构边界加速了网络社群的建立,也削弱了传统关系结构的稳定性.

    电子商务交际语用身份建构礼貌消费者互动

    "符号迷恋":网络影评再媒介化的底层逻辑

    陈琰高智阳
    102-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苏珊·桑塔格的迷影理论,早期的电影迷恋将观影仪式化,是对观影行为本身的迷恋,最初的电影批评也是在电影迷恋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数字时代的来临让电影批评和网络接轨,并显露出社群化、精英化的"后迷影"特征;而如今,由于电影审美趣味和观看方式的变迁,网络影评总体呈现出一种"再媒介化"的趋向,以传统迷影和后迷影为代表的"电影迷恋"已经转化为大众狂欢式的"符号迷恋".

    迷影理论符号狂欢网络影评再媒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