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研究导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研究导刊
新闻研究导刊

耿晓东

月刊

1674-8883

Xwdk66@163.com

023-63907845

400012

重庆市渝中区解放西路66号

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 Journalism Research Herald
查看更多>>《新闻研究导刊》是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部刊物《新闻导刊》的基础上改版而成。该刊以传媒业界与学界的结合点,传媒理论与实践的引领点,传媒今天与明天的制高点为办刊理念,立足重庆,面向全国,集理论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是新闻工作者、新闻研究者、新闻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成因与对策探析

    高健李明洋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全媒体时代,推动了信息的即时互通与实时共享,但同时也助长了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的产生.大学生作为网民中的大比例群体,数量庞大且接触网络时间长,容易受到网络暴力的影响,甚至成为网络暴力的主要推动者.文章以全媒体时代为背景,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对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成因与对策进行探析.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是由多方原因导致的,主要可划分为外因与内因.外因包括互联网自身的匿名性与虚拟性、网络平台上部分媒体职业道德缺失、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缺位、相关网络治理法律法规不健全及网络平台监管不到位;内因包括大学生个人认知与社会认知失调、从众行为成为主流现象、言论表达的异化、自身缺乏理性思考能力等.为解决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应加强多方联动与合作,从完善网络暴力治理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对网络平台与媒体的多方监管、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三个方面入手.文章针对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提出解决对策,旨在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与个人整体素质,加强大学生网络主体责任.通过改善网络暴力现象,推动网络环境持续向好,实现网络生态健康化、绿色化.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网络道德网络舆论引导

    基于新媒体教学法的高校课程与教学专业的课堂互动研究

    周涛
    4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媒体的兴起给高校教学带来了独特的机遇,但新媒体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分析基于新媒体教学法的高校课程与教学专业课堂互动的价值和问题,并提出有效策略,以有效应用新媒体教学法,提高高校课程与教学专业课堂的互动性.首先,文章提出新媒体教学法可提升学生参与度与主动性,拓展学习资源与信息获取渠道,增强课程内容的吸引力与实践性;然后,文章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缺乏资源导致教学内容不丰富、方法单一导致课堂互动性不强、评价不足导致学生带动性较差四个方面,分析基于新媒体教学法的高校课程与教学专业课堂互动存在的问题;最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以下策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融合线上线下教学,提高课堂互动性;建立有效评价机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文章还指出,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能提升课堂的吸引力和实践性;融合线上线下教学提高课堂互动性,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学习;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强化教学效果,进一步改善高校课程与教学专业课堂的互动情况.

    新媒体教学法高校课程与教学课堂互动融合

    新文科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许轶华徐君于胜男
    4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下,新文科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内容,各类课程必须注重价值塑造、思想引领的育人效果.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新闻传播人才的价值理念、从业操守,影响新闻舆论环境.积极思考该课程在新文科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并付诸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方法调整、学习资源建设、考核体系改革等方面展开论述,探讨教学各环节进行新文科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与路径,旨在强化课程育人效果.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表明,要明确且细化育人教学目标,层层设计,环环相扣,突出其德育功能;要重点改革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并行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活跃度与参与度;要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添砖加瓦,积极建设课外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要改革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保证各项考核内容灵活多样且有针对性,并合理分配比例,推动德育目标的实现.

    新文科建设课程思政建设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教学改革实践

    论中国民办高校影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督导工作的新语境

    范瑞利
    4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助推,媒体融合程度的加深,影视艺术渗透社会生活各领域.影视艺术因视听综合艺术特质下的思想性、生动性、形象性、普及性等,给中国高校影视类专业课程思政带来了新机遇与新挑战.在此背景下,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作用迫在眉睫.中国民办高校影视专业普遍开设时间较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开展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督导工作尤为重要,厘清中国民办高校影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督导工作的新语境成为关键问题.基于此,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定性阐释等方法,分析中国民办高校影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督导工作的新语境,提出中国民办高校影视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督导工作的思路.文章结合影视类专业的特色,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阐明教学督导对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助推作用,以及中国民办高校影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时代语境、媒介语境,旨在全面厘清中国民办高校影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督导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存在的新问题.文章指出,中国民办高校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在"督教""督学""督评""督管""督研"等监督和指导的过程中,更新理念,创新形式,使影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督导工作紧跟时代.

    影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督导语境全媒体

    数字新闻学视域下国际新闻实践范式重构研究

    陈秋羽
    5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数字时代,数字新闻学成为一种新的媒介底层逻辑.在数字技术逐渐参与并改造新闻生产与分发的过程中,它所呈现的意义也从单纯的工具属性转向基础的驱动器作用.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新闻的生产与消费变得更加多样化,新闻业培育出新的生产理念和实践模式,对数字新闻学的研究应运而生.国际新闻作为新闻业的一部分,同样面临数字技术带来的多元影响,这种影响使国际新闻传播的理念、方法、路径发生改变,推动了国际新闻实践范式的重构.文章深入研究数字新闻学视域下国际新闻实践范式的重构问题,认为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国际新闻实践范式的重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功能范式的重构,传统单边主义延续传统国际新闻报道的政治斗争性,新式多边主义代表全球政治新格局下的民主呼声,推动国际新闻报道新秩序的构建;二是数字智能范式的重构,数字化生产模式重构了国际新闻采写编发全流程,平台化发展聚合信息并链接资源,进一步提升了媒体的对外传播力;三是数字叙事范式的重构,形式上的可视化叙事有力捕捉受众的注意力并增强共情,文本上的深度化叙事回归新闻事实,展现出更为多元的国际世界.

    数字新闻学数字技术数字媒体国际新闻实践范式

    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冲击下的汉语言文学传播策略研究

    江慧媚
    5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的产生对语言使用和文学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网络语言以其简化、符号化和创新性等特点,改变了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面对网络语言的冲击,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传播面临新的挑战.文章介绍网络语言的发展背景和特征,阐述网络语言是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语言形式,它既与传统语言有机联系,又形成了自己的表达方式和传播规律.文章在区分网络语言的广义和狭义概念的基础上,阐述网络语言的三大特征,包括简化性、符号性和新词创造性,分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传播的冲击:汉语言文学的传统性与网络语言的现代性存在冲突.文章指出,汉语言文学注重规范性,网络语言注重灵活性,碎片化阅读不利于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深度阅读与理解,亚文化群体的语言创新对汉语言文学的语言规范性构成挑战.文章提出汉语言文学传播的应对策略:一是融合传播,采用跨媒介融合传播,发挥数字化平台优势,创意改编传统文学作品,以丰富其在新媒体平台的表达手法;二是内容创新,创作适应网络语言、拥抱新媒体的网络文学作品,将网络语言文学化,增强作品的时代感和亲和力;三是互动参与,依托新媒体构建汉语言文学社群,通过讨论、写作比赛等方式提高用户参与度;四是教育引导,加强文学教育,培养新生代网民文学审美能力和批评能力.

    新媒体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传播策略融合创新

    当代工艺美术品的新媒体展示及设计研究

    张宇琦
    6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新媒体技术有效地运用到工艺美术品展示中,打破了传统受到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展示和观赏方式的束缚,用数字化手段把工艺美术品以一种更生动和灵活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也便于观众了解工艺美术品的价值内涵.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用户交互体验,并通过新媒体展示设计搭建信息化平台,从而丰富观众的观赏体验,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工艺美术品.为了优化当代工艺美术品的展示效果,文章从新媒体角度出发,对当代工艺美术品新媒体展示设计进行研究,提出利用数字化手段保存并传播工艺美术品的数据信息,并建立信息化展示与交互系统,让展示效果更加新颖立体.文章首先提出设计思路,包括传承与普及两方面,一是促进工艺美术品传承发展,二是普及工艺美术品价值意义.然后通过分析各种成功案例提出设计方法,包括融入新媒体元素,采用创意表现手法以及运用多元展示技巧,进而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观赏体验.经过研究分析,以釉下五彩瓷为例,提出当代工艺美术品新媒体展示设计的具体应用,包括数字化采集建立数据库、建设网络展示平台、完善用户体验模式以及新媒体展示设计实现等环节,最终实现新媒体展示系统在多种终端上的使用效果,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帮助.

    工艺美术品新媒体技术数字化展示设计传承发展

    "三微"协同微传播驱推高校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路径研究

    叶丽娜
    6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是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政治认同教育价值链条的重要一环,是筑牢认同社会根基与思想基石的重要保障.随着微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高校政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文章分析微传播视域下高校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困境,通过"三微"协同微传播探索高校政治认同教育新模式,旨在培育高校学生政治认同感.文章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构建"三微"协同微传播驱推高校学生政治认同的实践路径."三微"协同微传播模式,即以中国传统文化塑造"微文化"思政教学内容,增强思政教学的权威性,增强政治认同教育的穿透力,构建"微文化"思政教学资源库;运用"微媒介"提高思政教学渠道的精细化程度,通过不断拓展网络政治参与的微媒介渠道来优化高校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效果,构建网络政治"微媒介"思政教学渠道;运用虚拟情境教学模式,创建微型在线视频课堂,线上线下多方位、多元化统筹传播,加大政治认同教育整合力度,构建思政"微课堂"云端教学平台.

    "三微"协同微传播高校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路径

    新媒体技术对新时代好青年信息获取行为的影响研究

    任浚杨
    6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媒体技术对新时代好青年的信息获取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新媒体技术使新时代好青年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获取信息,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信息获取更加便捷.新媒体技术还带来了海量的信息内容,满足了新时代好青年对于多元化信息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和交流平台.同时,新媒体技术增强了信息的交互性,使新时代好青年能够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提高了他们的信息参与度和话语权.然而,新媒体技术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首先是信息过载的问题,海量的信息内容要求新时代好青年提高自身的信息筛选和辨识能力,以应对信息过载.同时,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新时代好青年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鉴别和选择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另外,新媒体技术也带来了个人隐私保护的挑战,新时代好青年需要增强个人隐私保护意识,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并且需要意识到自己在信息生产和传播中的社会责任,避免传播虚假或不良信息.文章旨在帮助新时代好青年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提高信息素养和应对信息过载等问题,为培养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新时代好青年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新媒体技术新时代好青年信息获取途径影响变化机遇

    《新青年》的编辑理念与实践研究

    张慧娟
    7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采用文献梳理法,对《新青年》从初期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到后期成长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的发展历程和编辑理念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首先,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刘半农等,通过"笔杆子+出版"的办刊方式,在救亡图存、探索国家出路的过程中把爱国救民强国的信仰内化于《新青年》的出版实践;其次,《新青年》通过栏目设置、同人撰稿、专题策划、白话文改革、纪念号编撰等编写工作,传播了新文化,宣传了新思想,培养了大批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知识青年;最后,《新青年》后期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构筑舆论阵地,唤醒中国人民,为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实践基础,这是期刊出版的意义所在.新媒体时代,为了更好地应对数字技术带来的系列挑战,学术期刊要汲取《新青年》的优秀经验,不仅要主动拥抱技术、掌握技术、运用技术,更要坚守使命.具体而言,要发挥主编领头羊作用、主创作用,牢牢坚持党性原则;要坚持文化主体性,精细栏目发展,精准把握出版内容;要融合新媒体新技术,创设人才成长舞台,培育全媒型人才,通过技术赋能促进期刊内容有效传播.

    《新青年》同人刊物编辑理念"轮值主编""编研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