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与写作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与写作
新闻与写作

丁亚韬

月刊

1002-2295

bjxwyxz@126.com

010-85204148;85204036

100734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20号

新闻与写作/Journal News and Writing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新闻专业期刊,集理论性、知识性、实用性、可读性为一体,历来为新闻工作者、通讯员、写作爱好者和大中专师生所厚爱。《新闻与写作》发行量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刊登的文章多次在全国全市获奖,被评为全国核心期刊,被中国期刊协会列为向“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赠送期刊,连续4届被评为全国中文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视角、深究与"悬置":思考"数字游民"研究

    卜卫
    1页

    数字游牧:理论探索与本土实践

    王珏
    4页

    寻找失落的附近:数字游民的流动社交与空间实践

    虞鑫李一诺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逃离大都市与格子间,一根网线连接工作、诗与远方,数字游民拥有几乎完全的时间掌控和地域自由权,但摆脱了对组织的社群依附,数字游民呈现"无家性"的社会状态:工作空间和私人空间交织在一起,在流动中建立联结.基于德塞图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数字游民的交往实践被视为一种消解权力的规训与控制的手段.数字游民打破工作地域性的禁锢,一方面与工作伙伴跨越物理距离被整合在虚拟世界中,另一方面与形形色色的陌生人在流动中建立真实可感的连接,他们由此拼贴起具有协商意味的社交空间来抵抗现代工作方式对日常生活的殖入,获取主动感知周边世界、发现与探索"附近"的机会,在开放、包容、无限性的空间中探寻社交的边界.

    数字游民日常生活实践空间实践附近流动社交

    虚拟与现实的居间地带:数字游牧青年的新型社会化实践

    曾昕沙垚
    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青年对虚拟世界的依赖成为一种普遍症候,青年社会化危机凸显.如何重建与真实社会的链接,成为青年发展的重要议题.通过对青年数字游民生活的田野观察,研究提出:具有数字属性和共创属性的游民社区成为了线上空间与真实"附近"的居间地带,在传统自上而下的社会化路径之外,启动了青年平等交往、共同成长的社会化尝试.这个过程中,个体自律,人际交往与社会责任并行,是一种多维并进的全新社会化体验.与此同时,与陌生地域的链接,突破了社会化传统场景,实现了青年主体性的在地实践,让常态环境中线上线下分离的社会化模式得到了补偿.共创落地与情感缔结突破了悬浮式的浅层交往、超越了流动现代性的当下主义,在微观层面浮现出以青年发展促进城乡融合的可能.

    数字游牧青年社区居间地带社会化

    编织童话:基于多模态互动分析的数字游民在线叙事与身份认同

    马中红井常灿
    2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平台是数字游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以小红书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上,数字游民创造了大量关于工作休闲、情感关系、人生理想的叙事内容,从而展现出独特的自我身份.本文利用ELAN多模态分析软件作为辅助分析工具,结合Norris提出的多模态互动分析框架,试图探究数字游民在线叙事的特征,并探讨其在叙事过程中自我建构的深层意义.研究发现,数字游民在线叙事具有明显的模态使用偏向和意义指向.经由文字、视觉和听觉模态的调取、组合、协同,数字游民的叙事凸显了童话主人公般的自我经历和生活方式,包含自由松弛、自信乐观、开放冒险等核心内涵,掩盖和消解了迷茫、孤独、脆弱等内在痛苦.数字游民拥有叙事的能动性,对媒介模态的编排、加工是他们自我发现、自我改变的有益尝试.同时,在政府力量、商业资本和青年群体等叙事共同体的作用下,数字游民自我的正向内涵得到多重确认.

    数字游民多模态互动分析在线叙事自我发现

    学术生长点之辨:数字游牧研究的理论重估、方法检视与议题拓展

    徐偲骕
    3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时下"数字游牧"作为一个新的研究对象颇受学界关注.文章就中外语境差异、理论的衔接和切换、发现的创新性和方法论等提出一些讨论,如具有精英色彩的、碎片的逆城市化实践是否可以被扩大解释为一种普遍性的新型生活方式,现有学术发现是否还有更大的理论脉络,特别是文旅经济产物与天然形成的"田野"之间的区别.文章建议应将该现象放入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脉络中,探寻其与各种类型的人口迁移和流动现象之间的关系,克服"知识遗忘"和"表层平推"现象,避免研究对象的孤立化和知识"翻新".同时,应用田野方法时可进一步加强伦理和反身性思考,适当保持与研究对象的心理距离,动态调整研究问题.宜先从经济媒介化的角度聚焦基建和移动成本、户籍制度和迁徙、县域和集镇经济等政治经济学议题,在生产方式的层面挖掘媒介技术与"高流动性"劳动要素空间配置的互动关系,再由此抵达情感、交往等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层面,从而为新闻传播学介入现实问题打开更多通路.

    数字游牧逆城市化新闻传播学知识遗忘政治经济学

    新质传播力:迈向传播学3.0研究的范式升维

    史安斌郑恩
    5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闻传播领域,"新质生产力"延伸表现为"新质传播力"的兴起."新质传播力"标志着传播学进入3.0阶段,其核心逻辑是技术驱动,"复杂性理论"为理解这一演化范式提供了启发性视角."新质传播力"的出现对传统传播学模型构成了解构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身体立场"、媒介去中介化以及"数字化身份"的重新嵌入等方面.这种变革引导我们从信息本体论、传播主体性、传播效果复杂性和传播边界等方面,重新系统性地审视传播学的基本问题.

    新质生产力新质传播力传播学3.0"后身体"时代意识传播

    千里姻缘一"礼"牵:老年人直播相亲中的媒介化亲密关系

    徐婧何苗温帅
    6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老年人的生活处境及社会交往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接入数字平台的老年群体,在平台中介之下生成着新的情感关系.研究以老年相亲直播间为数字田野,聚焦老年相亲者的媒介化亲密关系.通过网络民族志收集相关经验材料,旨在描摹深度媒介化情境中,老年人的媒介化亲密关系的重塑与生产.研究发现,在以"红娘"主播、直播间流量为代表的平台逻辑引导下,老年相亲者亲密关系的建构与维系需要依赖相亲者在相亲中、相亲后两个阶段的礼物流动.这塑造了一种基于媒介化的"树形网络结构".这一结构揭示了老年人媒介化亲密关系的底层逻辑:以金钱为基础的数字"礼物"的单向流动是老年人进入媒介化亲密关系的门槛,而上述"礼物"的流动,除了可以得到不稳定的亲密关系作为回馈,还成为维系相亲、红娘形成的直播间"共同体"的纽带.可以说,老年人的媒介化亲密关系,以"礼"而成.

    媒介化亲密关系直播相亲老年人人际连接礼物流动

    作为后勤媒介的AI提示词:大语言模型何以形塑人类语言实践

    林颖魏梦婷
    7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使AI提示词成为人与大语言模型对话的关键性媒介要素.本文通过自我民族志与深度访谈法,探究AI提示词何以成为一种后勤型媒介,大语言模型是如何改变人类的语言逻辑、语用能力和认知实践的.研究发现,AI提示词在人机对话过程中扮演着定位、反馈与协调的后勤媒介角色.经由AI提示词的转介,人类主动适配大语言模型的表达结构,使人类语言产生了三重演化:一是语言艺术向语言技术演化,在控制论逻辑下,人类富有自主性与创造性的语言艺术逐渐转化为格式化与扁平化的语言技术;二是预期演绩向实际演绩演化,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循环递归"的提问形式成为对话重点,并逐渐产生知识生产与文字表达的技术依赖,导致人类语用能力的截除;三是机会主义向原则主义演化,作为边界基础设施的大语言模型基于数据审查机制与伦理规范逻辑主动规制、调节人的语用规则,进而形塑人的语言认知实践.

    后勤媒介数字基础设施AI提示词大语言模型人机传播

    差异化的客观性:关于标题党中群体偏见的实证研究

    刘国强张思雨
    89-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高度竞争的媒体环境中,"标题党"现象可能因为追求点击率而变得更加突出.研究收集并分析了来自今日头条平台的502位作者发布的103,773条文章标题,运用有监督机器学习方法对这些标题进行分类,并结合回归分析和协方差分析等统计手段,对文章作者属性、标题的群体负面偏见指数与标题党现象发生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中央新闻媒体发布的文章标题中,标题党的发生率低,而在认证自媒体发布的文章标题中,标题党的发生率高.在报道特定群体资讯时,中央新闻媒体和机构媒体表现出的客观性更强,而未认证自媒体则更倾向于负面再现某些群体.在数字新闻聚合平台上,算法技术的应用对各类媒体机构的实践产生了不均衡的影响.处于市场竞争劣势地位的信息发布主体更倾向于采取标题党的信息生产策略,这也加剧数字媒体环境中对传统弱势群体的负面表征.

    标题党群体偏见图示共振模型媒体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