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与写作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与写作
新闻与写作

丁亚韬

月刊

1002-2295

bjxwyxz@126.com

010-85204148;85204036

100734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20号

新闻与写作/Journal News and Writing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新闻专业期刊,集理论性、知识性、实用性、可读性为一体,历来为新闻工作者、通讯员、写作爱好者和大中专师生所厚爱。《新闻与写作》发行量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刊登的文章多次在全国全市获奖,被评为全国核心期刊,被中国期刊协会列为向“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赠送期刊,连续4届被评为全国中文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传统文化"双创"研究的时代机遇与要点

    薛可
    1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转化

    李嘉卓
    4页

    中华文脉传承与传播的理论进路

    胡钰朱戈奇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脉的传承与传播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命题,其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建构,要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中华文化基因,传承中华文化精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全球文明倡议在世界范围得到认同.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与传播中华文明精髓,才能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中华文脉的传承与传播要以对话精神为基本方法论,积极推进经典与现代、中国与世界、时代与未来的对话,以文创理念把握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以文化间性把握文化敏感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把握文化使命感与文化创造力的关系,以辩证的思维分析文化内容,以平等的姿态看待文化差异,以创新的方式开展文化传播.

    中华文脉人文精神文化传播文化创造

    国家叙事与个体话语的弥合:优秀传统文化媒介化的实践逻辑和行动方法

    曾祥敏翁旭东
    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主流媒体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作用和关键点在哪里,如何形成这些转化的认同与参与?本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媒介化过程中,不同话语间的有效融合与沟通.日常民族主义将对民族意识与文化认同之建构的讨论转移至日常生活与流行文化中的个体经验与情感层面.通过日常民族主义的理论再读,可以看到,国家叙事与个体话语的有效弥合,是当前主流媒体在优秀传统文化媒介化实践的主要旨归.基于对10位在主流媒体平台播出的相关融合视听内容创作者的半结构访谈与分析,本文在对客观传播实践的解读与淬炼中进一步提取出结构安排、奇观打造与结构洞弥合等三个方面的实践逻辑,由此构成主流媒体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引领文化认同之行动路书的基本轮廓.

    优秀传统文化视听传播日常民族主义媒体融合媒介化

    文创何以"出圈":论传统文化的物质性转化与价值性延展

    杭敏黄培智
    2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着力方向,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聚焦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文化创意产品,结合文创产品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案例,讨论传统文化的物质性属性与价值性特征.本文认为,文化创意产品的形成是物、人与文化三种要素的交互过程,而文创产品的价值功能体现为共建意义、消费满足和媒介叙事的三重建构.在物质性转化中,"物—人—文化"的三者互动,正是充分利用了文创作为"物"的媒介功用,激发了人的创新精神和创作热情,实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价值性延展中,文创产品则调动了其文化属性、商品属性和媒介属性,将创意与文化相结合,将消费与体验相结合,将传播和链接相结合,满足了社会中各方的多层次诉求.

    文化创意产业文创产品文化物质性文化价值文化思想

    场域与创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的转化创新路径探索

    王颖吉郭瑞琦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短视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国非遗传播的整体格局,形成了以短视频技术和商业优势为主导的新媒体场域.新场域对我国非遗的整体生态改善具有重要作用,但也由此产生了不利于非遗发展的一些问题.在新的局面下,我们需要探索非遗短视频的转化创新路径,推进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要从文化价值和意义的阐释提炼、短视频内容和形式创新、媒介事件的策划传播、政府职能的优化发挥,以及非遗短视频海外传播力与影响力提升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发挥短视频的优势,克服和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健康发展,提升我国非遗的整体保护水平,传承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场域转化创新

    关系时空重连:文博数字化转型的逻辑与实践

    徐迪刘泽宇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研究者及传播者,博物馆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数智技术的变革发展推动了博物馆的转型升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技术中介的时空互嵌与关系整合已成为数字智能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本研究以关系时空为切入点,探讨数智活化文化遗产的义理通路,阐释传统文化与数字科技相互赋能的关键,挖掘数字化重连在文博转型中的价值内核,并对"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数智实践路径展开详细探讨.本研究试图勾勒出数字技术环境下博物馆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传播的图景,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建设性思路.

    文博转型文化传承时空重连数字化创新

    超越性别政治:中国女性媒介形象研究三十年(1994-2023年)

    曹培鑫宋军彦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大陆的女性媒介形象研究自1990年代中期兴起后,逐渐成为新闻传播学界探讨女性问题的重要取径.女性媒介形象研究在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推动下,产生研究热潮,并保持了稳定的学术产出.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为节点,相关学术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94年至2008年,在西方女性主义学术话语霸权主导下,女性媒介形象研究呈现出自发与理论依附状态;而从2008年至今,中国学者逐渐超越以男性凝视和消费主义为核心的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表述,关注中国革命建设和社会改革对女性媒介形象呈现的决定性影响,扬弃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框架.以历史向度关注国家在场不仅照亮了西方女性主义研究的盲区,也释放了中国女性媒介形象研究的本土动力,更凸显了将以女性媒介形象为表征的妇女问题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的意义和价值.

    女性媒介形象妇女运动女性主义学术话语学术自觉

    从程序透明到实质透明:新闻透明性概念论争中的主体问题辨析

    虞鑫刘钊宁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闻透明性是近年来新闻研究的重要话题.在数字新闻时代,新闻透明性本是客观性原则渐遭质疑,新闻业陷入信任危机时用以纾困的新规范,反而由于透明行为本身的不透明而实际上困于程序形式,成为了一种新的策略性仪式.本文认为,新闻透明性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新闻活动的主体问题,新闻透明性作为一种规范,维护的是新闻活动主体的利益和价值.专业的新闻媒体机构事实上独占了当前数字新闻活动的主流话语及新闻透明性规范的界定权,新闻活动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一项社会性、交往性的主体间性活动,新闻活动的主体应当包括参与新闻活动的社会公众.唯有在新闻理念和媒介体制层面共同确立公众在新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对新闻透明性概念进行根本性改造,丰富和完善新闻透明性的概念内涵,找到通向实质透明的可行进路.

    新闻透明性程序透明实质透明新闻客观性新闻理论

    流动的隐私边界何在:在线健康信息的表露机制研究

    耿书培
    7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表露健康隐私信息的收益和风险正面临更激烈的博弈.本研究采用两阶段解释性时序混合设计,利用双重计算模型,探索在线健康社区用户表露健康隐私信息的影响机制和深层动机,回应用户缘何、如何共享健康信息的根本问题.研究结果显示,用户的健康信息表露决策经历风险计算和隐私计算两大阶段:风险计算阶段,作为保护动机的隐私关注同时受威胁评估和应对评估影响;隐私计算阶段,包括社会支持在内的多项利好构成收益评估,与隐私关注代表的损失评估,构成了"收益-损失"权衡,驱动经济理性的表露决定.但访谈结果表明,这一机制深受认知偏差干扰,表现出收益评估远胜损失评估的特点.本研究反思健康信息的隐私边界,以经验证据完善了经典的信息决策模型,并在跨学科视域下挑战以经济理性为基础的传统隐私研究,丰富了传播学研究在该领域的成果.

    信息表露双重计算模型隐私边界在线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