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与写作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与写作
新闻与写作

丁亚韬

月刊

1002-2295

bjxwyxz@126.com

010-85204148;85204036

100734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20号

新闻与写作/Journal News and Writing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新闻专业期刊,集理论性、知识性、实用性、可读性为一体,历来为新闻工作者、通讯员、写作爱好者和大中专师生所厚爱。《新闻与写作》发行量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刊登的文章多次在全国全市获奖,被评为全国核心期刊,被中国期刊协会列为向“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赠送期刊,连续4届被评为全国中文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互联网30年与新闻传播学颠覆式创新

    胡正荣
    1页

    中国互联网30年:媒介进化与范式转型

    王珏
    4页

    中国互联网30年:演进逻辑、传媒业态与研究取向的变迁

    喻国明刘彧晗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1994年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中国互联网已发展30年.互联网作为高维媒介,上下半场指向两种连接逻辑——上半场是"去组织化",碎化和裂解既有社会模式以卷入新传播要素,完成社会中介化与媒介化过程;下半场是"再组织化",聚合和再组织微粒传播要素并塑造新的社会模式和规则,完成社会深度媒介化过程.传媒业态也有不同表现——上半场是"裂变"模式,表现为个体激活、内容价值延伸、线上场景框架搭建,以规模扩张和集成经济为主;下半场以"聚变"为主,表现为媒介洞察内延、内容突破人机界限、场景要素丰富化,以生态圈建设为主.研究取向亦有变迁——上半场在流动性范式下探究"用户流动"议题,引入探究流动效果的认知神经测量法;下半场在复杂性范式下探究"传播生态系统"议题,倡导引入计算科学、行为科学、认知科学等多学科方法资源共论.

    中国互联网30年媒介化网络社会传播研究范式

    平台演化:中国互联网30年与传播变迁

    陈昌凤袁雨晴
    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传播平台演化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三十年间从Web1.0-Web2.0-Web3.0各阶段的变迁特征及其难题与困境,并探讨了不同阶段新闻传播实践及其理论焦点转移.中国传播平台经历了"门户网站-社会化媒体-数智基础设施"的形态变迁,以及"内容聚合-关系连接-服务集成"的属性转化.新闻传播理论也进行了"数字化新闻-用户导向-媒介化基础设施"的转向.为纾解各阶段积累的问题,需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化的互联网建设,筑牢发展根基,形成良序的网络生态.

    中国互联网30年传播平台媒介基础设施数智化

    发现媒介:中国互联网发展与媒介意涵重塑

    孙玮
    2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是二十世纪人类最重要的技术发明之一.中国互联网三十年发展对于传播研究的启示可概括为:发现媒介.本文以"连接""计算""生成"为关键词,阐发了互联网逻辑与思维对于传播研究重塑媒介意涵的可能与价值,并提出在计算机网络时代基于本土化经验,创建中国媒介学.

    互联网连接计算生成媒介化中国媒介学

    界面、内容和场景:理解数字时代信息环境的三个维度

    胡泳陈磊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众传媒所构建的信息环境及其后果一直是经典传播研究关注的重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革命重塑了人类的信息环境.如何理解这一新信息环境,成为理解网络传播及其对人类社会意义的关键.本文将界面、内容与场景作为洞察这一环境的三个重要维度,分析了围绕互联网发展30年以来这三个维度的主要研究方向、学术进展、面临的机会和挑战.本文认为,以计算传播学为代表的大样本数据分析,尤其是自动化视觉分析技术,能够为更准确地揭示数字时代高度视觉化的信息环境、理解其在现实条件下对公众的效果等提供帮助.而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进一步加强跨学科和跨范式合作,以让计算传播研究得到合适的理论、概念、分析框架等的支持.

    中国互联网30年网络传播信息环境计算传播学

    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互联网30年:演进趋势与格局展望

    方兴东何可钟祥铭王奔...
    4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互联网30年,是中国全球化从浅层次到深层次实现历史性突破的30年.作为全球开放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互联网在中国的引进与普及,直接促成了信息传播、技术产品、民众交流和产业全球化等各个层面的互联互通,并且使得中国成为数字全球化的关键性力量.我们从多层次的角度系统考察中国互联网全球化进程,发现趋势、规律和问题,并提出即将到来的从过去缺乏核心技术的"搭车"到掌握核心技术"开车"的再全球化逻辑.过去30年的互联网全球化始终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化,而今天,互联网全球化已经呈现遍地开花的新格局.数字时代中美两强博弈下,欧洲崛起成为可以改变双方平衡的新力量,也是中国互联网全球化的重要策源地.随着科技成为国际秩序的关键因素,中美欧"三国演义"成为国际格局新的均势结构,也成为未来全球化的主旋律.我们需要在新的格局下审时度势,以新范式和新思维,为中国未来战略选择与趋势研判提供启示和参考.

    中国互联网30年全球化逆全球化数字地缘政治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理论框架与评价体系建构

    贾文山孙宸
    5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时代要求,明确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战略性历史性目标.为推动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为中国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实现世界范围内的文明交流互鉴,本研究围绕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这一宏大论题,尝试提炼了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绘制了中华文明的分类和元素谱系表.并通过将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五力"理论(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应用于中华文明的全球传播,尝试性地构建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评估体系框架.

    中华文明传播力全人类共同价值评估体系

    社交媒体时代的议程设置——对Twitter中外媒体"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报道的分析

    薛可时伟
    7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际舆论场上,媒体间议程设置力量的此消彼长影响着国际话语权的归属,社交媒体的普及进一步复杂化了议程设置动态.本研究以"一带一路"倡议相关议题为例,收集了中国媒体、"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国媒体和非合作国媒体三方于2013-2023年在Twitter上发布的推文,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技术,从方向、强度与时滞三个层次全面比较三方媒体议程设置之间的异同.研究发现,在方向上,三类媒体之间具有均等的议程设置效能,均掌握议程设置权力;在强度与时滞上,中国媒体比两类外国媒体有更高强度的议程设置能力和更持久的议程设置时间;这一结果体现了社交媒体时代议程博弈的复杂新动态,本研究从媒介环境、议程驯化与议题所有权角度对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研究发现,本文提出了中国媒体在"一带一路"倡议国际议程设置中可通过融汇权力、涵养内力和保持定力的"三力"提升策略来强化媒体议程设置能力.

    "一带一路"倡议媒体间议程设置Twitter议程设置强化策略

    作为符码的社交:中国式关系视角下青年群体朋友圈点赞行为研究

    路鹃李浩王子涵
    8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媒介时代,现实社会的差序格局在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语境中被重塑,处于"社会中间态"的青年群体也在多重关系的张力间陷于"点赞还是不点赞"的精神内耗.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对40名研究对象访谈结果的编码分析,构建出青年群体微信朋友圈点赞行为背后的关系回嵌模型.研究发现,以基缘关系为核心的圈层结构和地方网络,发生了数字化的位移,并在数字交往中获得发展后,反作用于现实关系网络,人际关系在此种螺旋式的回嵌循环中被重塑.集权力差序、人情礼仪、工具与情感交往于一身的朋友圈场域作为关系文化的"规训场"对点赞行为造成干涉,协同媒介技术加剧了数字交往的平等性悖论,裂变出主动点、被动点、不点等多种点赞样态.从点到不点既是青年主体化"由外向内"的模式转向,更是其社交主体性由顺从到抗争的本我回归.

    点赞符号社交中国式人际关系关系回嵌主体性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