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与写作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与写作
新闻与写作

丁亚韬

月刊

1002-2295

bjxwyxz@126.com

010-85204148;85204036

100734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20号

新闻与写作/Journal News and Writing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新闻专业期刊,集理论性、知识性、实用性、可读性为一体,历来为新闻工作者、通讯员、写作爱好者和大中专师生所厚爱。《新闻与写作》发行量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刊登的文章多次在全国全市获奖,被评为全国核心期刊,被中国期刊协会列为向“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赠送期刊,连续4届被评为全国中文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广义新闻学:激活与重构

    张涛甫
    1页

    重思新闻学基本概念

    李佳咪
    4页

    新闻学基本概念的实践重塑和知识规划

    王润泽武家璇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闻学基本概念对新闻实践解释力的式微,表面上呈现出新闻学知识的危机,实则孕育新闻学创新发展的机遇.新闻真实、新闻客观性等概念诞生于工业文明时期,建立在新闻以"文本"为核心的实践基础上,是一套关于职业新闻机构和专业新闻工作者的知识体系.信息时代新闻实践的全过程涉及更多参与主体和网络节点,工业背景和工业逻辑弱化,导致新闻学原有的知识体系需要改变.从实践出发,阐释信息时代新闻实践的新现象,修正新闻学基本概念,是新闻学知识创新的重要方向.重新审视新闻学基本概念,不仅限于社会科学的操作层面,以人文价值为导向推动新闻学概念的价值重构,将是新闻学知识创新的重要目标.

    新闻学基本概念实践自主知识体系新闻理论

    超越"新闻客观性":新闻复合主体与新闻知识信任机制重建

    涂凌波刘梦青
    1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主体主义哲学和理性主义范式根基上,大众传播时代的新闻客观性作为一套职业理念、操作规范和话语策略,发展为传统新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然而,主体哲学已遭受重大挑战,并随之引发新闻客观性的基础动摇.媒介技术的发展也带来深远后果:一是"人—媒介(技术)"复合主体的显现挑战了传统的新闻主客体关系,二是暗知识的出现挑战了客观的实证知识信任机制,三是情感和行动卷入新闻业挑战了理性主义范式.反思"新闻客观性"概念,应超越主体主义哲学认识论,从实践的新闻认识论入手,弥合主客体二分及其诸种二元论,在新闻实践中平衡理性与情感、事实与价值、中立与介入、陈述与行动,建立基于新闻复合主体的新闻知识信任机制.

    新闻客观性主体哲学媒介技术新闻认识论新闻知识

    重思新闻真实:走向一种实现理论的初探

    方师师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主体论和本体论的钟摆角度看,历史上新闻真实观念出现过四次较为典型的转向.将"新闻真实"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涵括性术语,讨论其跨越连接的多重异质性理论与共通性实践.作为经由多种危机推动形成而发展出的底层统摄性概念集丛,关于"新闻真实"的认识论嬗变能够映射出其亟需应对处理的现实关切与思考悖论.而以过去为起点,重思新闻学这一"神圣概念",目的在于新闻真实还可作为一种"实现理论",强调真实观念的动态性、过程性、发展性和象征性.实现理论鼓励多元参与主体通过持续的能动性地自我反思,将自身同更为广泛的社会现实相关联,以此带动社会整体推进改变.

    新闻真实过程性后视镜理论实现理论

    "新闻把关"的理论创新走向荒芜了吗?基于智能传播语境的范式重组

    毛湛文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语境下的剧烈变动,对"新闻把关"这一经典理论的适用性和解释力提出了挑战.梳理并反思"新闻把关"研究在质疑和争议中所走过的理论创新历程,同时检视了网络传播时代因时而动的理论修补工作,旨在超越密集的"概念丛林"、超越描述性理论的定位,讨论智能传播时代"新闻把关"的理论创新路径.提出两个方向:一是以基于建构中层理论的目标开展"范式整合",同时重新挖掘传统把关理论的价值;二是基于为智能算法驱动的把关提供伦理规约开展"范式升维",转型至规范性理论范畴下重建新闻业的社会关切.最后指出,超越单一的学术隐喻,另辟路径开展智能新闻传播实践的概念化工作,是以"把关"为代表的传统理论创新的一个支点.

    新闻把关智能传播范式重组隐喻

    生成型媒介:一个元概念的提出

    孙少晶
    4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媒介和传播研究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进一步丰富拓展媒介概念的内涵迫在眉睫."生成型媒介"这一元概念的提出,能够更好地解释当下基于AI的技术媒介和智能传播.生成型媒介的理论基点是将媒介视为本体的存在,是作为发生与创造的存在,是存在—过程—型体的统一;用户参与是定义生成型媒介的重要元素,该类型媒介在用户的参与实践中实体化;生成型媒介是相对于离散媒介、系统媒介而言,且跟其他类型媒介之间存在转化的可能性.这一元概念对于理解当下的ChatGPT、Sora等智能技术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同时有助于推动媒介研究在问题域、方法域方面做出改变.

    生成型媒介生成式人工智能传播型构媒介构型智能传播

    匹配、联结与沟通:中国古代媒人的媒介属性及传播职能

    潘祥辉高嘉潞
    6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婚必有媒"是古代中国特色的婚恋文化和礼仪文化.作为一种具有信息传播职能的"媒介人物",媒人既是两性交往之间的信息中介,也是家族联姻的中介,还在古代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周朝以来,媒人就是官方倚重的"媒介人物".《周礼》中的"媒氏"掌管民众的婚姻事务,春秋战国时期的"聘使"在政治外交中发挥着中介作用,唐代的"行媒"行使着维护和传播礼法的职能.古代媒人活跃于"小家庭""微社会"与"大结构"之间,在人际交往、社会联络、政治沟通和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婚必有媒"的文化和制度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古代中国社会信息沟通的不足,维护和传承了传统的礼法和道德体系,在促成和保障婚姻的稳定、家庭的和谐及人口的繁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媒人媒介人物婚姻礼文化传播考古学

    作为虚拟与现实双向窗的Sora:重塑媒介实践与传播生态

    何静沈阳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Sora作为通向AGI(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里程碑,其创新性的世界模拟能力将对传播生态产生深远影响.基于Sora技术原理,对其复现现实世界内在规律、设计虚拟世界创意场域、融合虚实世界交汇边界的世界理解模式进行深度分析,由此探讨Sora怎样通过消除干扰因素、创新交互对象和提供拟真场所从而重塑媒介实践的理论逻辑;然后阐述Sora影响传播生态的对象与层级,即微观层面上个体能力强化突破专业性壁垒,中观层面上行业布局转型推动生产力变革,宏观层面上社会共识演化迈向元宇宙世界;最终围绕Sora双重挑战与综合启示提出本体性问题、客体性风险与综合性启示,为传播生态未来发展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南.

    AIGCSora世界模拟器传播生态

    微短剧之维:媒介图谱、影像范式与文化腹语

    胡泳刘纯懿
    8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短剧作为今日数智时代的影像发明,在取得巨大产业反响的同时迅速占领着当代日常生活,成为人类最新的视觉经验和流行文化.研究在纠正概念误读和产学视差的基础上补充了微短剧现象的阐释维度.在"媒介—文化—社会"三位一体的视阈下,梳理微短剧的再媒介化过程,总结微短剧在影像范式上的新创造——竖屏与浅焦的共谋、短时限下的密集与留白、碎片化与逆碎片的悖论,并深挖在这些特征背后所反映的关于人的失真、创伤回避和上瘾式需求等社会文化心理.最后,本文尝试从媒介融合、产业联动、技术赋能、文化创新这四个方面对微短剧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路径建议.

    微短剧网络短剧竖屏观看数字影像媒介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