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知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知识
新闻知识

杜耀峰

月刊

1003-3629

xinwenzhishi@126.com

029-82267260

710054

陕西省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1号

新闻知识/Journal Journalism Knowledg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正确引导新闻舆论,传播业务知识,交流采写经验,繁荣理论研究,促进新闻改革,培养新闻人才。读者对象:新闻从业人员、新闻院系师生、企事业单位宣传干部、广大通讯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成式AI赋能自媒体内容生产

    郭梦珂孙腾飞
    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社会正处于数字技术与产业交互融合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自媒体内容生产领域,具有创造性、高效性、交互性的生成式AI技术作为新兴的内容生产工具,对自媒体的内容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不仅扩大了内容生产者范围,还丰富了内容生产模式,更重要的是重塑了内容生产关系,提升了内容生产力.同时,生成式AI在赋能自媒体内容生产的过程中,存在内容安全、版权争议、资本控制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引发全社会的思考.

    生成式AI自媒体内容生产变革双刃剑

    Sora等大模型为短视频价值共创引发的三重变奏

    王书麒陈功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深刻改变着各行各业的产业格局.文生视频对短视频产业有天然的赋能属性,如Sora、Pika、Runway等文生视频大模型的运用会对短视频产业的价值共创逻辑带来巨大改变,尤其体现在短视频价值共创的顾客、供应方、平台三个主体上.这一改变的过程存在大量风险与道德、法律上的争议,欲使用文生视频大模型在短视频产业中创造更大价值,需要先思考如何在变革中进一步掌握技术、规避风险.

    Sora文生视频价值共创短视频

    共识、对话与反拨: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研究

    陈杰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舆情事件中,政府部门新闻发布与公文回应是引导化解重大舆情的关键环节与重要方式,其流程规范、制度体系历经政府、媒体与公众三者长期磨合已近规范化,但网络舆情应对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事关地方政府形象与公信力、社会公平正义与大局稳定,需着重关注.文章以近年来多起舆情事件应对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梳理舆情事件中地方政府介入回应与公众解读之规律,发现舆情事件中公众对地方政府引导舆情走向当与不当之举的不同解读行为规律,包括共识与秩序、冲突与对话、消解与反拨等,总结并提出建立多元主体有机协同的舆情事件应对长效机制,即对"求真"与"务实"的坚守与运用.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公众解读舆情应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AIGC视角下中国有声读物的内容生产转型及其风险治理

    宋存杰于特浩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AIGC全面嵌入知识生产的智媒时代,中国有声读物既实现了内容的转型创新,也引发诸多技术隐忧.基于对2016年至2023年中国有声读物的集中观察,可指认出其内容生产的转型特点.而在技术深度赋能下的有声读物,也引发关于声音创作的数智危机的忧虑,包括"被隐匿"的数字劳动主体及其声音,有声读物应用的同质化窘境,听觉传播的阶段性壁垒和数智疲劳等.对此,可通过推动"人智"向"机智"的逆向赋能,驱动读物声景与书店实景的动态接壤,以"空间计算"破域声音传播困境等路径,实现对AIGC时代有声读物内容转型风险的治理与干预,继而提升有声读物独特的传播价值和绵久的内生活力.

    AIGC有声读物内容生产数智化转型数字风险治理

    新媒体时代西南地区戏曲丑角符号的传播

    苑霄代钰洪
    2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新媒体发展中,云贵地区的民族文化元素所衍生出独特的视觉特征体系,在青年受众中倍受追捧.西南地区戏曲文化下审美影响所展示的"个人符号",是青年群体在短视频平台的"出丑",从反消费主义到"流量至上"意识形态的转变过程,反映出深度城镇化后青年在自媒体时代的"个人焦虑".文章从西南地区戏曲丑角符号在短视频传播的视角,分析网络"审丑"现象,并讨论中国西南地区"审丑"符号的形成,研究其"审丑"现象成因及当前创作"民族符号"作品的困境.

    意识形态审丑民族性文化传播

    民国后期广告的语言应用与文化价值诉求——基于对《青青电影》中1717则广告的内容分析

    何竞平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告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且反映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的社会语言应用与文化状况.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以《青青电影》中的1717则广告为样本,分析民国后期广告的语言应用及文化价值诉求使用状况.研究发现:民国后期,大部分广告已采用图文结合形式.广告视觉语言主要展现了商品形象、广告模特等内容,大多数采用绘画形式、以黑白两色为主.绝大多数广告仅用汉语,少数广告夹杂使用汉语与外语;仅有少数广告使用修辞手法."质量""竞争""便利"和"功效"等文化价值诉求的使用频率最高;典型的实用性价值诉求占据主导地位,运用频次明显多于典型的象征性价值诉求;典型的东方文化价值诉求和典型的西方文化价值诉求的运用频次几乎持平.

    民国后期广告语言应用文化价值诉求内容分析

    非遗元素在国潮品牌传播中的作用——以苗绣纹样为例

    李若萌黄孟芳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苗绣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篇章中的精彩缩影,是古今传统艺术中绵绵不绝生生不息的浓墨重彩,是纵跨世纪追溯图腾崇拜起源下的空前绝唱.提取苗绣中原始抽象的图腾纹样,将其针绣或印制于国潮品牌的各类产品中,进行传统艺术与潮流时尚的碰撞,突破非遗苗绣艺术传统市场发展局限的瓶颈,借助国潮品牌的营销热度,结合互联网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推陈出新打造融合苗绣元素兼具时代潮流特色的国潮产品,不仅为苗绣艺术的继承、生存、应用提供新方向,并为国潮品牌结合特色文旅产业的未来发展愿景提供新思路.

    苗绣纹样国潮品牌应用分析

    中国故事的讲法:以《白毛女》为例探析民族歌剧的对外传播效果

    席晓婕马璋琦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5年,《白毛女》脱胎于秧歌剧,在传承古典戏曲的同时吸收了西方戏剧表演理念,以深刻的时代主题和转折起伏的情节吸引观众,将中国歌剧的发展推向高潮.新中国成立后,《白毛女》从国内走向国外,在世界各地演出.本文以歌剧《白毛女》的对外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选取1945年至1955年这一时段,分别梳理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和对外传播轨迹.十年间,歌剧《白毛女》的传播对象由国内的域外观察者逐步扩大到世界各国人民群众,从舞台走向银幕,最后,以芭蕾舞剧的形式重新回到舞台.其传播过程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外交政策的反映,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载体极具观赏性和生命力的补充.

    对外传播《白毛女》文化交流歌剧

    社交媒体引发大学生群体考研焦虑情况研究——以小红书平台为例

    聂璇成乔明
    5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今天,考研已经成为躲避社会竞争、谋求人生更优出口的重要途径.在现代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本文运用半结构化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深入探究社交媒体的使用与大学生群体产生考研焦虑情绪的关系.研究发现,考研群体在考研期间使用社交媒体获取考研信息、获得情感支持、完成身份认同的同时,也扮演着负面社会压力放大器、信息茧房筑造者、优秀同辈展演台等角色,这种角色的扮演进一步加剧了考研群体的焦虑情绪,而部分考研人会采取数字规避、数字离场等方法,来缓解社交媒体给其带来的负面焦虑.

    考研焦虑社交媒体小红书深度访谈

    模因的传播与电子世界——以"六学"事件及孙悟空变声配音为例

    师小雅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模因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不同场域中以不同形式呈现出大众文化的复杂形态,对多种形式的模因还原分析也是以全息视角对大众文化进行观察.本文以2018年风靡一时的"六学"事件及如今广泛运用在各大短视频中的孙悟空变声配音为案例,分析语言模因如何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中以"热评"方式互动传播,声音模因在短视频平台中如何为用户增加交互体验而复制传播,继而探讨模因的传播模式及模因的形变与互联网文化建构之间的关联,也为理解当下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心理提供了思路.

    模因声音模因交互互联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