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型炭材料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型炭材料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新型炭材料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成会明

双月刊

1007-8827

tcl@sxicc.ac.cn

0351-2025254

030001

太原市165信箱

新型炭材料/Journal New Carbon Material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5年,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刊物(季刊)。刊载内容为有关炭材料及其分支学科的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与炭材料有关的边缘学科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设有研究论文、研究简报、综述、专论、学术活动信息等栏目。主要读者对象是从事与炭材料的研究、制造、应用、教学有关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种多孔FeOx,N共掺杂炭材料的制备及其氧还原反应性能

    高建王欣瑶孟令欣尹振...
    1202-1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替代氧还原反应(ORR)的贵金属催化剂,近年来许多过渡金属和氮掺杂炭复合材料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成为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本文以科琴黑(KB)为前驱体,通过与[Hvim]NO3聚合离子液体(PIL)和Fe(NO3)3充分混合,然后在900 ℃下煅烧制得一种多孔FeOx,N共掺杂的炭材料(记为FeOx-N/C)。由于[Hvim]NO3能与Fe3+离子紧密结合,且NO3-会在高温下热解造孔,所以FeOx-N/C催化剂在碱性(0。1 mol L-1 KOH)和酸性(0。5 mol L-1 H2SO4)电解质中表现出了较高的ORR电催化活性。随后,FeOx-N/C作为阴极催化剂成功组装了一个锌空气电池(ZAB),其峰值功率密度高达185 mW·cm-2。优异的电催化活性、较宽的pH值适用范围和简便的制备方法使得FeOx-N/C成为未来燃料电池和金属-空气电池的理想电催化材料。

    氧还原反应离子液多孔炭电催化FeOxN共掺杂

    双发射生物质碳量子点的荧光颜色调谐及其在Fe3+和Cu2+检测中的应用

    薛佳佳甘美恒吕永根吴琪琳...
    1213-1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简单、环保的溶剂热处法,从生物质珊瑚叶为原料合成了双发射生物质碳量子点(D-BCQDs)。在单一的413 nm激发波长下,分别在490和675 nm处出现了双发射峰。仅通过改变反应温度(140~240 ℃),多色D-BCQDs能分别发出深红色、红色、紫红色、紫色和蓝灰色荧光。XPS和FTIR结果表明,荧光颜色可调机制主要归因于表面氧化缺陷、氮元素含量和sp2-C/sp3-C杂化结构域。D-BCQDs不仅能分别检测Fe3+和Cu2+,还能量化混合溶液中Fe3+和 Cu2+的比例,证明了其在同时检测多种离子方面的应用潜力。

    双发射生物质碳量子点多色溶剂热法离子检测

    功能化石墨烯对蚕豆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陈志文任静乔俊赵建国...
    1227-1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功能化石墨烯的亲水、吸附性能优异,在农业领域应用广泛。如用于农作物的缓释肥、鲜切花的抗菌剂、杀虫剂的载体等。本研究从功能化石墨烯对蚕豆根际泥炭土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方面入手,探索功能化石墨烯对蚕豆生长发育的机理。利用蒸馏水和25 mg·L-1的功能化石墨烯溶液培养种植于泥炭土的蚕豆幼苗。实验组蚕豆幼苗株高和根长显著高于空白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中细菌的16S rRNA基因(V3-V4区)和真菌内转录间隔区序列(ITS2区)进行扩增测序,聚类得到9 144个细菌OTUs,归类于39个门及350个属;得到790个真菌OTUs,归类于18个门及156个属。根据alpha、beta多样性分析,功能化石墨烯可以增加蚕豆根际泥炭土中细菌和真菌的丰度和多样性,两组间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差异显著,且真菌群落的差异大于细菌群落。细菌群落中噬氢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和亚硝化单胞菌科3种氮循环相关的细菌在经功能化石墨烯处理后,丰度发生改变,进而促进蚕豆生长。真菌群落中,与土壤溶磷功能相关的篮状菌属的相对丰度下降,而对多种植物真菌病原菌、线虫和昆虫具有较强的生物防治能力的真菌属Clono-stachys、Dimorphospora相对丰度增加。最后通过冗余分析发现,pH值、有机质(OM)、全磷(TP)3个土壤理化因子对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改变的贡献最大。

    功能化石墨烯蚕豆根际泥炭土理化性质微生物多样性

    丙烯的热解炭沉积机理建模

    方文放袁经超王梦千彭雨晴...
    1243-1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用热壁式化学气相渗透(CVI)反应器在丙烯分压3 kPa到7 kPa,温度1 173到1 273 K,停留时间为1。1 s的条件下研究了丙烯的本征热解炭沉积速率。在恒定的丙烯分压下研究了不同温度下氢气(H2)分压对碳沉积速率的影响。建立了丙烯的沉积机理模型。结果表明,丙烯沉积速率随着丙烯分压升高,沿程距离增加以及温度上升而增大。H2对丙烯的碳沉积起抑制作用。沉积机理模型表明,丙烯沉积速率的倒数与丙烯浓度的倒数成线性关系;丙烯沉积速率的倒数与H2浓度成线性关系。对照丙烯沉积速率的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并计算得到了动力学参数。

    本征沉积速率丙烯分压氢气分压沉积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