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刘仓理

双月刊

2095-4980

xxdz@caep.ac.cn

0816-2487503 2495174

621999

四川绵阳919信箱532分箱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Journal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前身为《信息与电子工程》,是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主管,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主办、四川省电子学会协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2003年创刊,于2008年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光盘版)全文数据库(CJFD)》、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网)等重要数据库全文收录,同时被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和波兰《哥白尼索引》(Index of Copernicus)收录。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于2013年1月起更名为《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仍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内刊号CN51-1746/T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ISSN 2095-4980,主管单位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主办单位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协办单位为中国兵工学会太赫兹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太赫兹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四川省电子学会。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超快热电效应及自旋热电子学效应的THz波产生

    冯正孙松何康文爽...
    807-812,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飞秒激光泵浦光电导天线、磁性异质结构、电光晶体、空气等会产生太赫兹脉冲,其产生原理主要基于飞秒激发下载流子、电极化的瞬态变化等非热效应。与此同时,飞秒激光泵浦物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超快热效应。近年来,基于超快热电效应以及与自旋相关的超快自旋热电子学效应产生太赫兹波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塞贝克效应/能斯特效应这两种热电效应,以及自旋塞贝克效应/反常能斯特效应这两种自旋热电子学效应产生太赫兹波的研究进展。超快热电效应及超快自旋热电子学效应已在太赫兹产生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有望推动太赫兹源及相关技术的发展。

    热效应自旋热效应超快太赫兹波产生塞贝克效应能斯特效应自旋塞贝克效应反常能斯特效应

    单层铁磁体中的超快太赫兹辐射研究进展

    洪晖祥张慧萍许涌吴少晖...
    813-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宽频带太赫兹辐射源在太赫兹科学与技术中有着迫切的实际应用需求,是构建波谱和成像为代表的太赫兹应用系统的核心器件。与常用的商用太赫兹源相比,自旋光电子学太赫兹辐射源具有超宽频谱、固态稳定以及成本低等一系列优点。目前,基于自旋光电子学太赫兹辐射源的理论、材料和器件技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主要总结了近年来单层铁磁层的太赫兹产生机理以及太赫兹辐射信号的极性与激发构型之间的关系。通过改变磁场方向、入射激光方向和样品入射方向可有效区分超快退磁、反常霍尔效应和反常能斯特效应对太赫兹辐射特性的贡献,为太赫兹自旋光电子学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太赫兹辐射源铁磁薄膜超快退磁反常霍尔效应反常能斯特效应

    高分辨太赫兹衰减全反射频域光谱系统

    方兴张鹿张红旗杨作民...
    823-827,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水对太赫兹(THz)波具有强烈的吸收,含水样本的太赫兹光谱检测面临重大挑战。为解决太赫兹光谱对含水样本的高灵敏检测问题,本文提出并实验验证了一种太赫兹衰减全反射(ATR)的高分辨频域光谱系统。该系统采用创新式光混频相干检测技术,获得了出色的动态范围和分辨力性能,在0。3~1。2 THz范围内,峰值动态范围超过100 dB,频率分辨力高达100 MHz。创新式的ATR架构有效提升了灵敏度,在对不同浓度α-乳糖水溶液的实验测量中,实现了对水溶液样本的直接、精确定量检测。

    高分辨太赫兹频域光谱相干检测衰减全反射α-乳糖

    RTD太赫兹探测器与片上天线的匹配技术

    吕佳琦苏娟谭为
    828-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信息传输速率和大带宽容量的太赫兹通信被认为是实现6G的关键技术,这需要高效、稳定和紧凑的太赫兹源和探测器。为提升探测性能,研究了一种共振隧穿二极管(RTD)与缝隙天线片上集成的准光式太赫兹探测器。针对电路的高频损耗和寄生效应问题,采用协同考虑阻抗匹配因子和天线辐射效率的设计准则,设计了0。67 THz的小偏压RTD偏馈式探测器。采用高频结构仿真器(HFSS)和先进设计系统(ADS)软件联合仿真表征其探测性能,当输入功率为-30 dBm时,该探测器在0。67 THz的电流灵敏度达2。349 A/W,相比微波段采用阻抗匹配因子最大的设计准则,灵敏度提升了28。01%。

    太赫兹探测器共振隧穿二极管缝隙天线阻抗匹配

    基于大回旋电子注的高次谐波回旋行波管

    赵其祥雷朝军于新华高东硕...
    835-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旋行波管兼具高功率、宽频带特性,在毫米波高分辨成像雷达、电子对抗等重要军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基于大回旋电子注的回旋行波放大器可工作于高次谐波状态,大大降低了工作磁场,甚至可实现无超导工作,提高了回旋行波管使用的灵活性和机动性。本文优化设计了一支Ka波段二次谐波大回旋行波管,采用具有介质加载的纵向开槽互作用高频结构有效抑制返波振荡,提高了器件工作的稳定性。利用三维粒子仿真,对大回旋行波管注-波互作用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电子注电压为70 kV,电流为6。5 A时,磁场可降低至0。642 T,输出功率达到106。5 kW,带宽为2。10 GHz,最大增益为35 dB。

    回旋行波管高功率大回旋电子注雷达

    等效介电模型在太赫兹有线传输材料开发中的应用

    高成喆冷晋黄刚施奇武...
    842-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赫兹频段作为下一代通信技术的重要备选频段,面临随着载波频段提高而信号衰减急剧增加的挑战。太赫兹波的有线传输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而对材料介电性能进行精准调控和优化,开发太赫兹频段高性能有线传输材料成为关键。本文通过聚合物材料改性,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对复合材料的介电特性进行测试,研究了传统介电常数等效模型在太赫兹频段材料开发中的应用。基于太赫兹频段材料的极化特性和响应机制,提出一种预估太赫兹频段复合材料介电常数和损耗角正切的模型和方法,为开发新型太赫兹有线传输材料及其性能调控提供了科学的模型引导。

    太赫兹通信聚合物材料改性极化响应特性等效介电模型

    跳波束波位优化与干扰避免的跳变图案设计

    镐梦婷张晨张更新
    851-858,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跳波束技术利用时间分片的方式提高了通信系统的资源利用率,但现有的跳波束波位相对固定,不能随业务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且跳变波束服务的波束越多,系统排队时延越大;当多个波束同时工作时,同频干扰也不容忽视。对此,本文在波位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种将时隙分配与跳波束图案设计联合优化的资源分配算法。以最大化系统吞吐量为目标,首先利用相控阵天线可波束赋形的特点,根据业务需求,配置合适大小的波位;其次利用遗传算法对跳波束图案进行设计,从而避免共信道干扰。对比联合优化前后系统性能参数,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提高系统吞吐量和业务满意度,降低系统排队时延。

    跳波束技术波位优化跳波束图案设计相控阵天线遗传算法共信道干扰

    两种双矢量SINS粗对准方法大俯仰角适应性研究

    屈新芬李世玲徐林祝刚...
    859-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俯仰角下捷联惯导粗对准双矢量定姿中,不同矢量组合下,姿态角尤其是方位角对准精确度相差很大,必须慎重选择。对此,给出了2种最常用的粗对准矢量组合模式误差方程,对其主要误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综合传感器误差,利用蒙特卡洛随机打靶方法对全姿态角下粗对准精确度进行仿真,并开展了80°俯仰角转台静态粗对准试验。转台试验中,在惯导陀螺误差约1°/h,加速度计误差约0。1mg情况下,第1种、第2种组合模式方位角粗对准最大误差值分别为20°、7。5°,第2种组合模式约为第1种的1/3;仿真测试中,在惯导陀螺误差约0。1°/h,加速度计误差约 1mg,80°俯仰角下,第 1 种、第 2 种组合模式下方位角粗对准最大误差值分别为 11°与2。2°,前者约为后者的5倍。仿真与试验结果表明,大俯仰角下矢量组合模式是影响惯导姿态角与姿态矩阵粗对准精确度的最主要因素。

    捷联惯性导航系统初始对准静基座双矢量定姿

    相位干涉仪测向天线阵基线优化设计方法

    赵宏宇李廷鹏杨晓帆郝晓军...
    865-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相位干涉仪测向天线阵基线设计问题,给出了干涉仪虚拟基线构建方法和实基线优化方法。在相位干涉仪的物理约束条件内,通过合理设计虚拟基线数量和优化实基线比值,克服了传统设计方法中采用非最优实基线比值导致相位误差较小时实基线较长的缺陷。利用设计方法给出了0。35~18 GHz频段内相位干涉仪测向天线阵的基线优化案例,并对基线设计结果进行解模糊和测角精确度分析验证。仿真实验表明,本文方法能够在满足测角精确度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实基线比值,实现任意条件下的测向天线阵基线优化设计。

    相位干涉仪基线优化虚拟基线基线比

    基于光Blass矩阵的光控二维多波束产生

    肖永川张浩李嘉琪庾财斌...
    872-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波束是电子信息装备实现多功能、多任务、大容量信息传输与处理的关键。围绕新一代相控阵系统对宽带多波束形成网络的应用需求,提出一种基于光Blass矩阵的两级级联结构产生二维多波束的实现方法。通过光域相干波束形成技术完成第一级水平方向的波束合成,再利用光域非相干波束形成技术实现第二级垂直方向的波束合成,进而获得空域二维波束。采用该架构,一方面可突破光波长数量不足对光控波束形成网络阵列规模的限制,可将光控相控阵系统的单元规模从数十个提升至数百个甚至更多;另一方面可大幅减少光控多波束芯片的数量,对于阵元数N×N、波束数量M×M的多波束系统,波束芯片数量可从M2 个减少到(N+M)个。同时该方案可采用光子集成技术手段实现,在简化多波束系统结构与提升系统可靠性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微波光子技术光控相控阵多波束二维波束光Blass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