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夏研究
西夏研究

薛正昌

季刊

1674-8077

xixiayanjiu@163.com

0951-2079025

750021

宁夏银川市西夏区新风巷8号

西夏研究/Journal TANGUT RESEARCHCHSSCD
查看更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聚合国内外学术力量,挖掘、整理、研究西夏历史文化,推动西夏研究的国际交流合作,打造具有特色的西夏学术研究交流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崔浩的星占实践与拓跋鲜卑的华夏化进程

    周源胡祥琴
    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星占是在"天人感应"的思想基础上,通过观测天象变化以预测人间祸福的占卜方式.由于人们常将星象变化与人间政治相征应、相附会,因此历来为统治阶级所重视.北魏建立以来,历代统治阶者对源自中原传统文化的天文星占兴趣浓厚.在此过程中,作为北魏中原文化的代表人物,精通天文术数的崔浩通过星占,几次准确预判形势、化解帝王之忧,赢得了拓跋氏的信任,客观上促进了拓跋氏对华夏文化的认同.崔浩的星占实践表明,非理性色彩浓厚的星占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以曲折的方式传递了华夏文化,促进了拓跋鲜卑的华夏化.

    崔浩星占术华夏化

    宋夏丝路文化交流与敦煌石窟艺术发展的新局面

    袁頔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宋初始,得益于传统陆上丝路的再次畅通与宋朝皇室的大力支持,大规模的求法僧团踏上了前往印度求法的道路,由此也揭开了佛教新发展的序幕.此后占据丝路主导地位的沙州、西州诸回鹘以及西夏也积极利用丝路佛教交流的硕果,服务于自身的信仰需求.而丝路枢纽敦煌自古便作为佛教圣地而闻名,有着千年营建史的敦煌石窟更是丝路佛教文化的载体与实证.在宋夏时期,随着求法热潮以及多民族佛教艺术的融汇,敦煌石窟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风貌.

    丝路交流佛教艺术敦煌石窟

    日藏敦煌所出四叶夏汉合璧典当文书研究

    陈瑞青刘冲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藏《西夏回鹘文书断简》收录的夏汉合璧典当文书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记账方式.通过西夏文典当文书的译释发现,以西夏文为主体的典当账目中,汉文是对西夏文典当契约正文基本要素的提炼,这一现象说明西夏典当铺存在党项人、汉人多名账房轮流记账的情况.同时,夏汉合璧文书既补充了西夏典当文书形成的环节,也为研究西夏末年敦煌地区社会经济状况与民族交融提供了珍贵资料.

    夏汉合璧典当文书莫高窟北区

    俄藏附有藏文注音西夏文残片Tang.1075/Fr.5(10)所记的法生宫

    戴忠沛维·彼·扎伊采夫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俄藏附有藏文注音的西夏文残片Tang.1075/Fr.5(10),存6行,满行22至24字.聂历山(Nikolai A.Nevsky)在20世纪30年代解读这份残片,曾经因为里面的"āli"和"kāli"猜测其中的西夏文可能是一种声明学作品.罗福苌则因为里面的"muni"猜想可能跟摩尼教有关.本文指出这份残片的西夏文内容是对法生宫(dharmodayā)的描述.在藏传佛教的脉轮系统里,法生宫位于中脉的脐轮下方,呈三角形,是拙火生起的地方,与金刚亥母的修持观想关系密切.残片的西夏文本以法生宫形状嵌入金刚亥母的根本咒,与同类型附有藏文注音西夏文残片关于拙火的描述互相呼应.了解各份残片的内容能帮助我们判别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帮助我们追寻残片里藏文注音的写成年代和书写人背景.

    西夏文藏文注音法生宫金刚亥母

    武威亥母寺遗址新出土《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残片研究

    蒋超年
    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武威亥母寺遗址新出土两件西夏文《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残片,一件刻本、一件抄本,内容涉及卷三《重盗门》、卷六《节上下对他人等互卖门》和卷十一《判罪逃跑门》,残存律条关涉西夏时期的逃亡法,是探讨西夏法制的重要内容.刻本为西夏时期的官行本,为目前所见新版本;抄本为自学性质的私人习抄文书,是《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抄本的一种新表现形式.两件残片是除俄藏、英藏外的最新考古发现,为进一步深化《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材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意义.

    亥母寺遗址《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版本逃亡法

    俄藏TK206《太子出家歌辞》释论

    刘国伟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俄藏TK206《太子出家歌辞》,元代汉文写本残本,歌辞采用五言至九言的叙事诗形式,讲述悉达多太子出家修道一事.目前俄藏《太子出家歌辞》尚有几处存疑和未获释读之处须另作补释,如"神""眼""多""衣"等几字.在补释的基础上,考察俄藏《太子出家歌辞》与佛教典籍和敦煌本太子修道故事之间的文本异同,可推知俄藏《太子出家歌辞》实根据敦煌文献写成,俄藏《太子出家歌辞》亦可视为河西地区太子修道故事文本的一种新的补充.

    《太子出家歌辞》黑水城文献敦煌文献

    西夏时期的书籍流通研究——以黑水城所出西夏文《孝经》为线索

    许伟伟张雪丽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水城出土西夏文《孝经》有唐玄宗注本和北宋吕惠卿译注本,这些不同《孝经》译本之所以存在,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西夏社会对于此类书籍有很大的需求.同时期宋朝的书籍印刷出版对于西夏书籍从体例到内容都有很大的影响,以《孝经》为代表的宋朝书籍在西夏得到译释和刊印的情况表明,当时虽有政治边界,但文化流通是常态,是当时的时代特征.本文以讨论西夏书籍流通为切入点,梳理了西夏时期的著书机构、著述者,西夏境内书籍来源、分类与特点,同时讨论了西夏时期书籍的输入途径与输出情况等,从而反映以辽宋、宋金为中心,在同一时代、不同地域,因学校教育需求、科举制度的推行、儒学的传播为书籍流通提供了客观环境,而书籍作为文化载体,其流通所带来的影响长期而深远.

    西夏书籍《孝经》

    西夏案头诸问题研究

    周云飞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夏中后期,案头的普遍设置要求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来源方式.据目前所见史料,案头至少存在三种来源形式,其中,通过家庭从丁员中拣选入抄,再据抄的不同部类遣至各司任职应是案头最主要的签选方式.同时,案头还可由他司司吏或独诱中借调而来.案头实行长子继承制,文化水平在袭抄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案头职责的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工作内容主要由所属机构的职能决定,但依律令处理各类文书事务应是其最为核心的工作.案头不仅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也具备一定的作战能力.西夏案头、司吏等吏员的迁转制度可从司属与行政两个维度进行观察,中央与地方间案头、司吏等吏员的迁转相对便捷.

    西夏吏员案头司吏文书吏职

    西夏真武信仰研究

    李传嶍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水城与宏佛塔分别出土 了一幅《玄武大帝图》,是西夏道教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其真武形象具有明显的中原特色.辽宋夏金时期普遍存在真武信仰,西夏的真武信仰来自中原,尤其西夏得河西后,其真武信仰得以延续.西夏行童佛道兼修,通晓佛教经典后可以转变为僧人,为真武图进入西夏佛教中心提供了可能.西夏的上层统治者和基层民众,出于各自的需求,促进了真武信仰的普及,致使真武信仰深刻影响着西夏的社会.同时,西夏真武信仰为探究西夏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西夏真武信仰民族交融文化交流

    宁夏青铜峡四眼井遗址调查简报

    柴平平白婷婷朱存世
    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贺兰山东麓古代文化遗存考古调查中对青铜峡四眼井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在调查中发现的大量残存遗物,尤其是出土的仿木结构形砖,在西夏遗址中属于首次发现,这对于研究西夏时期的建筑结构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结合周围塔基遗存,也证明了该处遗址在西夏时期应是极为重要的一座寺院,级别相对较高,属于西夏时期的皇家寺院.

    宁夏青铜峡四眼井遗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