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习与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习与探索
学习与探索

张磊

月刊

1002-462X

xxts@chinajournal.net.cn

0451-86211635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联发街62号

学习与探索/Journal Study & Explor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学习、探索、开拓、创新”作为刊物的灵魂,以从理论上回答历史进程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为目标。以原则性、学术性、探索性、时代性办办刊方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关于消费经济的重要论述:生成依据、主要内容和原创性贡献

    毛中根李可欣叶胥
    89-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关于消费经济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发展的理论提炼和经验总结.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消费经济发展的智慧结晶,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其主要内容包括四个维度:发展意义是发挥消费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发展动力是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发展方向是以改善民生为导向扩大消费,发展路径是供需有机结合全面促进消费.其原创性贡献是:既推动马克思主义消费经济理论创新发展,又为促进中国消费经济发展提供指引,也为世界其他国家发展消费经济贡献中国智慧.

    消费经济生成依据主要内容原创性贡献

    虚拟文化消费空间的形成及其与实体空间的互动研究

    黄蕊白雪
    100-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宇宙趋势下虚拟文化消费空间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其形成受数字技术赋能、文化消费需求、资源政策环境和资金投入等因素共同驱动.本文以上海迪士尼为例,采用POI数据核密度分析和Python词云分析,对虚拟文化消费空间与其线下实体文化消费空间的联动关系加以洞察.研究发现:伴随着线上迪士尼流媒体平台的创设与发展,2022 年线下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周边已由低核密度区域发展成为集聚型高核密度区域,即呈现出线上文化消费对线下游乐、购物、餐饮、表演、传媒、住宿、交通等产业链式的带动效应.基于此,我国应在技术研发、创新人才储备和文化产业协作等方面继续加强投入,从而令以虚驭实、虚实共济的文化消费空间释放更大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

    虚拟文化消费空间POI数据城市热点区域识别元宇宙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基于多案例的考察

    陈艳艳李琳娜王鹏飞
    109-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任务.在现实推进逻辑、理论推进逻辑和实践推进逻辑的共同作用下,旅游业成为推进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优势产业.为了实现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可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现实发展条件实施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等发展路径.政府部门可以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利益共享机制、探索文旅融合转化路径、数字赋能旅游创新能效、保护生态文化原真属性及加强旅游品牌服务体系建设等六个方面给予政策引导和外部环境支持.

    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逻辑路径选择

    新质生产力推动卫生资源配置结构优化的内在机理与路径

    庞瑞芝李倩楠
    120-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是我国医疗卫生领域长期存在的痼疾,"新医改"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但这一难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不仅影响"健康中国"建设,也制约公众健康水平提升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资源配置方式和组织模式的系统性变革提供契机.本文在解读新质生产力内涵基础上,深入剖析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结合数字技术引发对卫生资源配置模式的深度变革,阐发新质生产力推动下,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由结构性失衡走向均衡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新质生产力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构,从而推动卫生资源配置结构优化的四条路径:"数据要素价值化"路径,传统卫生资源要素的"新质化"路径,"技术—要素—组织—服务"协同发展路径,以及支撑新业态、新模式的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路径.

    健康中国卫生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新质生产力

    中国卫生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与推进路径

    石任昊
    132-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卫生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构成.通过纵向梳理 20 世纪以来卫生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可见,从古代中医诊疗制度到近现代国家卫生治理体系建设,中国经历了技术性治理、统合性治理、差序性治理三次卫生治理模式的继替转变,而以人为本的内生驱动、嵌入国家发展战略、寻求发展与秩序之间的动态平衡、持续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构成了中国卫生治理现代化演进的逻辑链条.在新发展阶段,推进中国卫生治理现代化需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系统发展理念,优化"行政—市场—社群"的制度供给侧结构,塑造新时代的医患心态秩序.中国卫生治理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领域之一,亦是一个动态探索的过程.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公共卫生安全复杂化的新情景下,当代公众应该在尊重历史规律和创新驱动引领的基础上,不断开创适合中国国情的"善治之道".

    中国式现代化卫生现代化卫生治理新发展阶段

    作家文论与诗学探索——论"俄罗斯文学研究的中国学派"建设新路径

    凌建侯
    142-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背景下,以刘文飞为代表的斯拉夫学研究者正在推动"俄罗斯文学研究的中国学派"建设.学派建设离不开理论,不是个别的理论观点,而是成体系的学说,任何学说通常可简化为一定的理论核心,学派围绕这个核心不断发展壮大.本文梳理文学理论的命运及其特色,借鉴英美"批评理论"观,提出"作家文论"概念,认为学科化与职业化使得古已有之的、以文学本体为导向的诗人谈诗或作家论文学边缘化,作家文论则可为研究者在新的语境中重返文学本体、为国别文学研究的"中国学派"建设提供可能的核心理念.具体到俄罗斯文学研究,至少可采取两种路径:其一,俄罗斯作家论文学的言论是作家文论研究的宝贵资源库,其所蕴藏的作家有关文学创作的大量理论思想有待我们去系统发掘;其二,当代文论研究者也应该学习诗人谈诗或作家论文学的运思方式和言说方式,努力探索"实践诗学",一方面可为文学理论、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的兼容提供视角,另一方面可用作家语言丰满文学理论的身躯.作家文论不一定是建构"俄罗斯文学研究的中国学派"最恰当的理论核心,却对世界文学研究行之有效,所以不妨给它一个"试用期",或可围绕此核心开创有别于国外斯拉夫学话语体系的新学说.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作家文论俄罗斯文学研究的中国学派诗学话语体系

    现实的再现与异形:数字时代短视频文化的五个特质

    刘俊马慧珍
    154-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型视听语言和媒介形态,已然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种新型的短视频文化景观正在生成.而短视频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无疑是构成短视频文化的关键要素之一:展示性短视频文化的背后是数字时代展演现实的权力下沉,情感性短视频文化的背后是通过"压缩现实"实现瞬时的情绪撩拨,戏谑性短视频文化的背后是具有普遍性的用户游戏化的现实观看,联结性短视频文化的背后是一种虚拟影像的现实实践的内在机理,聚合性短视频文化的背后是现实景观和信息的多元融合.这些短视频内容及短视频文化对现实的呈现,既可能是忠实的再现,也可能是扭曲的异形化.短视频对日常生活的深度介入,搅动着人们对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真实物质与虚拟形象的感知.人们乐此不疲地投身于短视频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以节点化身份将短视频文化的影响扩张至社会现实生活的角角落落.

    短视频文化展示性情感性戏谑性联结性聚合性

    数字媒体生态下体验真实观的生成与阐释

    田浩
    161-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纪实短视频为代表性媒介内容样态,探讨数字媒体生态下以"体验真实观"为实践内核的纪实文化的生成机理和流变规律,并据此阐释数字时代技术介入大众文化生产、为日常生活赋予意义的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媒体赋予用户纪实文化生产者、观看者与阐释者等多重身份,基于"体验真实"法则培育了一种与用户日常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行动体系;观众以审美趣味和生活经验为依托,经历了从"符号观看"到"叙事参与"的过程,最终形成了对于影像内容真实性的主观体验;反思将观看行为和文本构成对立起来的传统批评思路,将普通媒体用户的日常经验纳入阐释的视野,是准确理解数字时代纪实文化内涵的观念基础.

    纪实短视频体验真实观用户意图审美趣味纪实文化

    融媒时代传统文化脱域重构与电视节目生产

    董健
    169-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媒体、自媒体释放巨大能量的当下,文化生产和传播秩序正在市场逻辑下悄然发生着变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广阔的流动空间和脱域式传播肌理,其在新的场域下实现认知重构、认同建构也蓄势待发.如何在电视节目生产中发掘、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资源,使之在媒介融合的视域下转换成文化传播的价值支撑和文化认同,考验着整个行业的理性和智慧.本文以主流电视媒体热播的文化节目为例,着重分析面临严峻挑战的电视媒体如何适应时代的新需求,构建新的语态和逻辑,突破传统路径,激活传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及时代价值,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传统文化重构再媒介化媒介融合

    Abstracts

    1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