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习与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习与探索
学习与探索

张磊

月刊

1002-462X

xxts@chinajournal.net.cn

0451-86211635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联发街62号

学习与探索/Journal Study & Explor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学习、探索、开拓、创新”作为刊物的灵魂,以从理论上回答历史进程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为目标。以原则性、学术性、探索性、时代性办办刊方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理论创新

    周佑勇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法治领域的集中体现,其实质就是建构中国的现代法治,实现法治中国的现代化转型.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始终紧贴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深刻揭示了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内在逻辑,明确提出了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科学指明了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推动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创新,实现了对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法治中国建设

    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时代主题、理论命题与实践课题

    陈家刚
    1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不断推进和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体现,是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实现长期执政的重要保障,是丰富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积极探索.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时代主题转变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理论命题确立为科学阐释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制度体系与治理效能之间的逻辑关系;实践课题则直接指向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建设、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建设、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实现制度成熟定型的建设目标.明确时代主题,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有方向、有目标;关注理论命题,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有理据、有力量;聚焦实践课题,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有抓手、有支撑.深入分析和讨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时代主题、理论命题与实践课题,在观念认知、思维逻辑和实践探索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度时代主题理论命题实践课题

    论风险权衡

    刘尚希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确定性是世界的本质.在人类社会中,不确定性是风险的来源,且风险在人类文明的加速演进中扩散.政策和战略在实现对冲公共风险和构建确定性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在制定政策和战略时,需要遵循审慎原则和最小化原则.高质量发展是构建确定性的新路径,也是风险权衡的结果,但仍需在前进路上不断进行风险权衡,以构建相对的确定性.风险权衡需要从不确定性出发.确定性是人类通过"改造世界"而构建的,不是所谓的客观规律带给我们的.在不确定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高风险权衡能力迫在眉睫.

    风险权衡政策与战略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经济全球化新变局与中国开放发展新思路

    张二震戴翔
    2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全球化正在经历新变局.其主要特征是: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形成全球化发展新动能、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面临新变革,以及全球价值链分工底层逻辑发生颠覆性变化,由此引发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范式的根本性变革.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经济全球化新变局既带来了新挑战,也蕴含着新机遇.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范式的新变革,中国的对外开放思路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要通过新的评价指标,引领新变局下的开放发展;尽快培育新的比较优势,构筑国际竞争与合作新优势;以制度型开放新举措推进高水平开放;在注重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安排的同时,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贡献中国力量.

    经济全球化新变局对外开放中国战略

    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两个前提性问题

    王南湜
    3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根本性重要环节,亦是时代赋予知识生产者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由于长期以来西方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支配性地位,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自主"所意味者,不言而喻是对于西方文化的"自主",因而基于中西文化的根本性差异,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必须解决两个前提性问题:首先必须确定作为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理想之奠基的存在论视域问题;其次必须解决基于这一中国文化的存在论视域与作为现代社会之主干性支撑的现代科学之间是否可通达,以及如何通达的问题.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价值理想"一体性"存在论视域"二重复体性"存在论视域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研究

    周丹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既符合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中国特色具有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人口规模巨大"表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中国式现代化判定中国发展的科学原则;"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表明历史唯物主义的正义观念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公平正义的哲学根据;"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表明"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追求是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表明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中国式现代化践行"生命共同体"的思想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表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来源.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唯物主义人的现代化共同富裕共同体

    中国启蒙主义文化批判的历史经验

    杨春时
    5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文化是恩德文化,它以施恩—报恩责任规定人际关系和天人关系.中国恩德文化具有两重性,一是爱的属性,施恩—报恩是双向的爱的互动,恩爱是爱的一种形态;二是控制性,即管理者通过施恩而拥有了支配被管理者的权力,被管理者由于要报恩而负有了依附性的责任.中国恩德文化与西方传来的现代性相遇,产生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五四前后发生了争取现代性的启蒙主义思潮,开展了对恩德文化的批判.中国启蒙主义主要在家庭伦理领域批判了孝道的恩德观念,从而撼动了恩德文化的根基.但是,启蒙主义的文化批判也有重要缺陷,主要有两点:一是没有在整体上聚焦于恩德.启蒙主义没有抓住中国文化的基本构成——恩德,而是以科学批判传统文化的迷信,以民主批判传统文化的专制,都没有伤其要害,即没有揭示恩德文化的两重性,没有批判恩德的软性奴役问题.二是激进主义.启蒙主义把中国文化归结为专制主义,批判其为吃人的文化,从而全盘否定了中国文化.恩德文化具有控制性,抹杀了个体价值,因此这种定性有一定合理性.但是恩德文化还具有爱的属性,这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启蒙主义全面否定了中国文化,也抹杀了其爱的属性,具有片面性.

    中国文化恩德启蒙主义文化批判

    坚持美学美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兼与当下一种流行观点商榷

    祁志祥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中国的美学研究界流行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这种理论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对"美"及"美育"边界的消解和对"美的规律"的否定,进而导致美丑不分、美育与艺术教育相混淆.这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其实,存在论试图超越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坚持认识对象客观本质的存在,在肯定"美"和"美育"的客观规定性的同时,兼顾审美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为审美实践所一再证实.它不仅在今天的美学研究中没有过时,而且可以拯救海德格尔的存在论造成的美学之殇.痛定思痛,今天,我们呼吁坚持美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美学美育研究存在论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

    论马克思对西方现代性的三重批判

    李佃来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没有在自己的著作中使用"现代性"这一术语,但他对资本主义的全面批判,在事实上构成了对西方现代性的批判.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制度体系中,作为现代性主导原则的主体性,主要体现为个人主义、物化逻辑以及资本逻辑的扩张与蔓延等形式.马克思对这三种形式所作出的深刻检视和批判,是他对西方现代性予以批判的实体内容.马克思对西方现代性的批判,并不表明他在理论上否弃了现代性.毋宁说,马克思通过这一批判,实现了对现代性的根本重建,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发展现代性的更优方案.由此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构成了西方式现代化及其代表的文明形态的批判力量,但在其理论框架内蕴含着用以论证、辩护、支持、推动现代化的丰富思想资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具有巨大优越性和蓬勃生命力、表征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根本理念,也体现、印证、丰富着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

    马克思西方现代性个人主义物化逻辑资本逻辑的扩张与蔓延

    日常性与现代性:当代资产阶级日常生活的改变——列斐伏尔《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研究

    张一兵
    8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常生活并非传统哲学所低看的物性生活琐事,它是不可见的生活存在场,这种场存在的本质不是衣服、食物和家具那样的对象物,而是不可见的人与物、人与人的生活关系场境.与宏大社会实践和重大历史事件相比,日常生活正是社会变革初始发生的基础,创造性实践和社会革命的创造性,正是在不起眼的日常生活中孕育和生长起来的.当代日常生活批判是一种对日常生活中资产阶级日常性的透视,日常性表现为生活中无意义的重复发生的事情,然而它却在隐性的伦理实践和非直观的雇佣时间美学中实现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意图.

    列斐伏尔《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日常性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