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习与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习与探索
学习与探索

张磊

月刊

1002-462X

xxts@chinajournal.net.cn

0451-86211635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联发街62号

学习与探索/Journal Study & Explor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学习、探索、开拓、创新”作为刊物的灵魂,以从理论上回答历史进程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为目标。以原则性、学术性、探索性、时代性办办刊方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时代际遇与创新路向

    徐秦法赵梓成
    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理性地审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置于时代变迁的历史语境中,从现实生活与精神信仰的张力关系入手,才能真正明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当代多元价值和多元文化生态中的真实际遇.在此基础上,以"现实性"与"未来性"的关系为视角,以教育者和受教者的相关性为切入点,定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层次,明确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探寻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营造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文化生态,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理论说服力与现实召唤力,增进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觉性,从而在现代价值体系和信仰谱系中,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信仰之科学性、真理性、正当性、神圣性与崇高性的独特品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时代际遇创新路向

    党内法规体系融贯性的理论阐释与提升路径

    宋方青龚李玲
    98-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增强党内法规体系的融贯性是完善党内法规体系的核心要求.当下党内法规体系仍存在不够融贯的问题:党内法规体系中不同法规条文之间、党内法规之间和不同制度板块之间仍不够协调,同时部分党内法规对为人民服务根本价值的体现不够,党内治理理念的协调还需进一步加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规范逻辑和价值原则方面同时着力.一方面,应提高党内法规形式的清晰性、准确性和内容的协调性;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统领作用,确保不同时期党的实践活动始终服务于这一目标,并且合理权衡原则之间的关系以实现不同价值的协调.只有全面实现党内法规体系的融贯统一,才能夯实党内法治的规范基础并充分发挥制度的体系效益,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党内法规的质量、保证党内法规的有效性.

    党内法规体系融贯性党内法规质量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党内法规体系建设的现实考察与优化路径

    赵玉胜胡东
    107-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从严治党、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党内法规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基础,党内法规体系建设应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客观需要,为党的自我革命提供制度保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针对党内法规体系建设实践存在的挑战,应通过完善党内法规解释、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衔接协调、党内法规的备案审查、党内法规的清理等来优化党内法规体系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党内法规体系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

    跨境数据流动的共同关切、面临挑战与中国应对

    谢谦金才淇
    114-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要素价值释放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当前,跨境数据流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规模庞大、增长迅速,但也面临复杂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各国间跨境数据流动分歧加剧.跨境数据流动全球新动态使得中国面临的跨境数据流动挑战兼具国内困境与国际压力.因此,数字经济时代,中国跨境数据流动"突出重围"需要统一国内国际跨境数据流动规则标准,健全跨境数据流动分级分类管理.同时,发展自主可控的数字技术从而夯实跨境数据流动基础.在国际上,中国有必要积极联合立场相近的贸易伙伴,共创跨境数据流动的"中国方案".

    跨境数据流动共同关切中国方案数据要素

    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共生模式研究

    杨栩连志凤苏屹
    126-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据共生理论,论文从资源环境承载力角度,构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共生系统,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分析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共生模式,并运用熵值-DEMATEL法探析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互惠共生的关键因素.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存在以互惠共生为主的多种共生模式,以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为主要表现形式;共生模式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无明显关联;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呈现出互惠共生—单利共生/竞争互害—互惠共生的交替上升规律;数字经济发展类因素是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互惠共生的关键因素,生态环境类因素是实现互惠共生发展中最为明显的被影响因素.

    数字经济实体经济资源环境承载力共生模式Lotka-Volterra模型

    数字经济时代平台型企业市场力量的来源和标志研究

    陈浦秋杭史普润陈清华
    136-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已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平台型企业市场垄断成为政府维护互联网行业竞争公平的棘手问题.由于双边市场及零价格的特征,平台型企业的反垄断问题很难单一地从价格角度借助传统单边市场的反垄断理论进行研究.本文研究发现,构成平台型企业市场力量的非价格因素分为内、外两大类,其中,内部因素有数据、算法和资本,外部因素有网络效用、用户转移成本和流量传导.平台型企业市场力量的标志包括限制交易行为、扼杀型收购及内部整合和赢者通吃.

    数字经济平台型企业垄断市场力量

    "逆向混改"与民营企业绿色转型

    廖红伟李昕
    143-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是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主体,推动企业绿色转型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而民营企业囿于自身资源劣势以及单一盈利动机,进行绿色转型的主观能动性较低.如何驱动民营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亟待进行研究和解决."逆向混改"作为混合所有制改革新的发展方向,为民营企业突破转型能力与意愿不足的双重困境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本文基于 2008-2022 年间初始上市时产权性质为民营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逆向混改"对民营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关系、作用机制以及外部媒体关注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进行"逆向混改"显著促进了民营企业绿色转型,但"逆向混改"力度对民营企业绿色转型存在倒U型影响,适度的"逆向混改"能够促进民营企业绿色转型;机制分析发现,融资约束、代理成本以及绿色转型意愿起到了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逆向混改"的绿色转型效应在非重污染行业、高科技行业以及引入中央企业股东的民营企业中更加显著;调节效应分析发现,外部媒体关注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既能强化"逆向混改"对民营企业绿色转型的促进作用,又能弱化二者之间的抑制作用.本文厘清了"逆向混改"对民营企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和推进民营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

    "逆向混改"民营企业绿色转型媒体关注

    我国红色旅游政策内容分析与相关建议

    宋瑞杨慧
    154-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遴选了 2004-2022 年我国颁布的 78 份红色旅游政策文件,通过政策工具与内容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文本展开量化统计与内容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红色旅游政策发布数量总体呈波动式增长态势,政策发布主体行政级别高,参与部门多,部门协同特征明显.就政策工具分析而言,环境型政策最多、供给型政策居中、需求型政策较少;就发布主体而言,国家层面发布的红色旅游政策占比较高,部委层面发布的相对较少,二者在目标侧重上有所不同;就政策类型而言,红色旅游专项政策和相关政策比例相对接近,完善和细化红色旅游专项政策是关键所在.未来,需提升红色旅游的战略定位、红色旅游政策的可操作性以及需求型政策与专门性政策的重要性,并从体制机制、资金支持、标准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产品和服务创新等方面加以推进.

    红色旅游政策内容分析法政策工具

    20世纪20年代日本马克思主义世界史的兴起与发展

    邢科
    163-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日本共产党领导人上田茂树创作的《无产阶级世界史》和《世界历史》是全球最早的一批马克思主义世界通史,是日本马克思主义者在世界史领域独立探索的成果.两部著作的价值表现在:接续了明治维新以来的文明史书写,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阐述文明的产生发展,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化文明史研究奠定了基础;关注社会现实,探讨疾病大范围传播的社会影响,书写出超越时代的医学史;超越民族国家界限,将世界视为一个整体,表现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特征.以野吕荣太郎等人为代表的"讲座派"深入研究本国史,在证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方面取得很大成绩;以上田茂树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史学者在推动革命理论跨阶层传播和跨区域传播方面则更具优势.上田茂树的史学实践启示我们,要坚持大历史观,从"两个结合"的角度推进世界史知识体系建设.

    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上田茂树文明史医学史世界历史理论

    中日"1972年体制"的历史基石与现实挑战

    黄忠王鹏飞
    172-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1972 年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两国政府在综合考量国际局势与国内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做出了相向而行的战略性选择.围绕台湾、历史、安保、领土争端问题,两国政府达成处理原则与方式上的共识,构建了和平友好基调的"1972 年体制".然而,日方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回顾复交 52 年的历程,中方一贯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态度,而日方在历史问题上则存在反省与否定两种态度.在右翼运动与自民党派阀政治的影响下,历届日本政府对于侵华历史问题的态度并不一致,日本社会扭曲历史观的盛行已成为阻碍建构新时代中日关系的严重挑战.

    "1972年体制"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历史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