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信阳师范学院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信阳师范学院

刘彦明

季刊

1003-0972

xblk@xynu.edu.cn

0376-6393516

464000

河南省信阳市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信阳师范学院主办的学术刊物,主要刊登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富有创新的学术论文,以“促进文化交流、繁荣文化事业、服务教学科研”的办刊宗旨,以“提高刊物质量,扩大学报影响”为己任。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报已被国内14家权威文摘和数据库及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德国《数学文摘》Zbl及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数据库(CABI)公布为固定收录期刊,2004年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15-2021年河南省PM2.5-O3复合污染时空特征分析

    刘晓咏颜俊牛继强陈飞燕...
    281-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5-2021年河南省17个城市的污染和气象数据,分析了河南省PM2.5-O3复合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2015-2021年河南省PM2.5-O3复合污染累计出现8~60 d,平顶山、焦作、郑州、新乡和安阳出现次数较多,周口、三门峡、信阳、鹤壁和南阳出现较少.PM2.5-O3复合污染主要出现在4-10月.PM2.5与O3呈现"夏正冬负"的相关性,在春季和秋季呈弱相关.PM2.5污染等级为优时,与O3呈正相关;而其它PM2.5污染等级时,与O3为负相关.河南省PM2.5-O3复合污染出现时的主要温度区间为20.1~25.8 ℃,相对湿度(RH)区间为54.0%~69.0%,风速区间为1.3~2.5 m/s,风向为NE-E和SSE-SSW.郑州市南部周边城市的污染传输对其PM2.5-O3复合污染有重要贡献.

    河南省PM2.5-O3复合污染气象条件

    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信阳市中心城区地面沉降监测

    沈毅韩梦思贺保斌沈石凯...
    286-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SBAS-InSAR)对2018年11月至2022年10月间Sentinel-1卫星数据进行处理.获取了信阳市中心城区该时期的地面沉降变化,并利用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PS-InSAR)对沉降区的同名点进行验证.结果表明:PS-InSAR和SBAS-InSAR沉降结果保持了良好的一致性;信阳市中心城区整体呈现"老城稳定,新区沉降"的特征,其中羊山新区地表沉降最为明显;利用SBAS-InSAR技术进行城市沉降监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可为信阳市中心城区地表沉降的监测和预警工作提供参考.

    沉降监测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SBAS-InSAR)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PS-InSAR)信阳市Sentinel-1

    近60年信阳市旅游气候舒适度变化特征分析

    钟明星郭少茹艾侠李亚倩...
    292-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1960-2019年两个国家级气象站的逐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计算了信阳市温湿指数、风效指数、着衣指数和综合舒适指数,进而分析其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60年来,信阳市年均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和着衣指数均向舒适等级方向发展,并且3种指数均在春季表现出明显的向好趋势.综合舒适指数在年际上表现为舒适等级时长增加,而不舒适等级时长减少;在季节上表现为春季舒适等级时长增加,而不舒适等级时长减少;冬季较舒适等级时长增加,而较不舒适等级时长减少.因此,在当前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信阳市旅游气候舒适度正朝着更加舒适的方向发展,且春季舒适性更强.信阳市应把握旅游气候资源优势,开展更加丰富多样的旅游活动,助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旅游气候舒适度温湿指数风效指数着衣指数信阳

    珍稀特有植物大别山五针松潜在适生区预测

    闫明慧刘彬文温晓慧田丰果...
    298-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48条分布记录和6个环境变量,用MaxEnt模型模拟大别山五针松从末次盛冰期到20世纪末的潜在分布区,探讨影响大别山五针松适生分布区的主要气候因子,并分析空间变换格局.结果表明:(1)MaxEnt模型预测精确度极高,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98;(2)当前大别山五针松主要分布于中国安徽西南部及湖北东部的大别山区域,潜在适生区的总面积约为83.28× 104 km2,不同等级潜在适生区高适生区面积为6.61 × 104 km2,中适生区面积为20.88 × 104 km2,低适生区面积为55.80× 104 km2,其中高适生区分布中心位于安徽合肥紫蓬山;(3)最暖季度降水量(bio18)、最冷月份最低温度(bio6)、等温性(bio3)是制约大别山五针松分布格局的主要气候因子;(4)预计大别山五针松高适生区的分布中心未来将向南迁移,其地理分布范围可能会减少.根据对降水预估偏差的订正检验结果,大别山地区未来最暖季的降水量将显著减少.因此,最暖季降水量可能是导致大别山五针松濒危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黄冈、安庆是大别山五针松的稳定适生区,应进行优先保护,以确保物种的生存和繁衍;湖北恩施和湖南张家界为大别山五针松理想的人工林引种区.本研究结果可为未来制定保护措施和管理策略,以及维护大别山五针松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提供参考依据.

    大别山珍稀濒危植物生态位模拟MaxEnt气候变化大别山五针松

    神农架森林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李艳红任涵朱连奇卢荣旺...
    307-315,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神农架山地森林土壤为例,研究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等土壤养分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沿海拔梯度(1300~3100 m)的变化,阐明其对地形、植被和土壤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SOC、TN、TP 和 TK 含量分别在 14.32~35.39 g/kg、2.20~5.62 g/kg、0.28~0.46 g/kg、20.75~22.96 g/kg.SOC、TN、TP含量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TK含量则呈相反变化趋势.C/N、C/K、N/K、P/K均随海拔升高呈线性增加,最大值出现在海拔3100 m处.山地不同垂直植被带土壤养分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存在显著差异,山地灌丛草甸土壤SOC和TN含量较高,TP和TK含量较低,且该植被带的生态化学计量比显著高于其他植被带.相关分析表明,海拔与C、N、P、K之间生态化学计量比呈正相关,C/K、N/K与海拔之间相关性显著.相较于北坡,南坡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受海拔影响更显著.

    土壤养分生态化学计量海拔植被神农架

    秦岭中段北麓农耕地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及可蚀性季节性变化的影响

    崔越刘明华李秀美莫佳佳...
    316-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秦岭中段北麓陕西关中地区典型农业土壤塿土,添加小麦、大豆、玉米秸秆,并选择无秸秆添加作为对照.秸秆混入375 d,共采集样品11次,探究秸秆混入对团聚体特征及可蚀性季节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质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随着秸秆混入时间的延长,土壤有机质含量呈上升趋势;与混入前相比,实验结束时添加小麦、大豆、玉米秸秆的处理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 19.56%、18.28%、18.61%.(2)秸秆混入降低了小于1 mm团聚体比例,增加了大于1 mm团聚体占比;与混入前相比,实验结束时添加小麦、大豆和玉米秸秆三种处理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分别提高了 67.31%、68.53%、56.98%,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提高了 45.77%、35.00%、40.25%.(3)与裸地相比,混入秸秆样地的土壤可蚀性值均显著降低,添加小麦、大豆、玉米秸秆处理的土壤可蚀性平均值分别降低了 28.92%、23.33%、26.40%.研究结果探明了秸秆混入对土壤团聚体特征和土壤可蚀性的季节性变化的影响,对我国南北过渡带水土流失区农业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秸秆还田团聚体土壤可蚀性平均重量直径(MWD)

    伪枝藻属植物世界地理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朱为菊谭海珍何高全阮以萌...
    323-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 蓝藻门(Cyanophyta)藻 殖段目(Hormogonales)伪枝藻 科(Scytonemataceae)伪 枝藻属(Scytonema)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伪枝藻属植物世界地理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通过收集其在世界分布的情况及环境因子数据,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等方法,分析环境因子对伪枝藻属植物6个种类的地理分布的影响及该6个种类的地理分布和生长环境的差异性.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结果显示,伪枝藻属植物的世界地理分布与生长环境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年均温、气温季节性变动系数、气温年较差、最高温、最低温、等温性、水蒸气压、太阳辐射、风速是影响伪枝藻属植物6个种类地理分布的重要环境因素.

    伪枝藻属地理分布环境因子太阳辐射

    台州市"一江两溪"河岸带植被分布格局及其环境解释

    陈正满李贺鹏朱弘
    329-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浙江省台州市"一江两溪"河岸带湿地植被为研究对象,在环境调查的基础上,首次从区域尺度探讨了影响河岸带湿地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构成、空间分布的环境梯度因子.结果表明:(1)流域内共调查到的湿地维管植物100种,隶属31科84属,科层面上,以禾本科(Poaceae)(28种)和菊科(Asteraceae)(15种)最为丰富;属层面上,以篇蓄属(Polygonum)(6种)、蔷薇属(Rosa)(3种)、莎草属(Cyperus)(3种)等为代表,单种属(74%)现象非常显著.(2)研究区不同河段植物群落a多样性综合排序为:永安溪>始丰溪>椒江>灵江干流.(3)普通克里格(OK)插值分析显示,各河段河岸带环境因子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4)基于ward聚类法,可将所有植物群落样方划分为3个群丛类型,即互花米草(Ass.Spartina alterniflor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丛、乌桕(Ass.Sapiumsebiferum)-芦竹(Arundodonax)群丛和枫杨(Ass.Pterocaryastenoptera)-银叶柳(Salix chienii)+斑茅(Saccharumarundinaceum)+芦竹(Arundodonax)群丛;非度量多尺度(NMDS)排序结果也与聚类结果一致,并表征出自下游至上游植被响应环境梯度的分布格局.(5)冗余分析(RDA)排序结果表明,土壤全钾是影响河岸带植被分布的关键环境限制因子,其中以互花米草和芦苇构成的功能组分布受环境因子梯度影响最为显著.

    河岸带物种多样性植被分布格局环境因子冗余分析

    河南省蝶类2个新记录种

    黄斌陈锋王法海
    337-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7月-2023年9月,采用样线法、踏查法对信阳市城区及郊乡蝶类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经整理鉴定,在信阳市震雷山森林公园、信阳市谭家河乡大庙畈村发现了 2个河南省蝶类新记录种,即异型紫斑蝶(Euploea mulciber Cramer)、白带 螯蛱蝶(Charaxes bernardus Fabricius)o对其形 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就新记录物种分布的原因及意义进行了分析.本次新记录种的发现,说明进一步对信阳市乃至河南省的蝶类资源进行系统调查十分必要.

    新记录种蝶类河南省异型紫斑蝶白带螯蛱蝶

    大豆蛋白磷酸酶基因GmPP2C28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柯丹霞侯仕博马斯羽王坤...
    343-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析植物蛋白磷酸酶2C(PP2C)在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互作过程中的作用,以大豆为研究材料,克隆了大豆的一个蛋白磷酸酶基因GmPP2C28,并对其编码蛋白进行了亚细胞定位,随后在大肠杆菌中对其重组蛋白进行了表达和纯化.此外,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 GmPP2C28基因在大豆不同组织及接种根瘤菌后不同时期根系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GmPP2C28完整编码区的cDNA序列长度为1029 bp,编码343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定位于拟南芥原生质体的细胞核.体外重组蛋白以可溶形式高效表达,目的条带大小为37 kD左右.GmPP2C28基因在大豆的根和根瘤中表达水平较高,在接种根瘤菌后的大豆根中表达水平呈现先升高再下降的表达模式.

    大豆蛋白磷酸酶2C共生结瘤蛋白表达基因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