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信阳师范学院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信阳师范学院

刘彦明

双月刊

1003-0964

xyxb2006@163.com

0376-6390837-3

464000

河南省信阳市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信阳师范学院主管主办的学术理论刊物。刊物的宗旨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文化交流,繁荣学术研究,提高刊物质量,推动教学科研。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目标类型和认知灵活性对任务绩效的综合影响

    杨文肖艳丽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考察被试在完成经典的课表编排任务中目标类型和认知灵活性对任务绩效的影响,采用被试间实验设计开展实验研究,结果发现,目标类型主效应显著,设定有挑战性绩效目标的被试任务绩效显著高于设定有学习目标的被试;认知灵活性主效应显著,与认知灵活性较低的被试相比,认知灵活性高的被试任务绩效更高;目标类型与认知灵活性交互作用显著,认知灵活性高的被试在设定绩效目标时任务绩效更高;认知灵活性低的被试在设定学习目标时任务绩效更高.研究结果表明,在复杂问题解决中,人们会综合考虑自己对当前任务相关知识或技能的掌握水平,以及自己的认知灵活性,合理设定任务目标类型.

    学习目标绩效目标任务绩效认知灵活性

    创新责任感量表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初步修订

    杨军义张庆阳
    7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对Morrison和Phelps编制的创新责任感量表进行改编和修订,并考察其对中国大学生群体创新责任感水平测量的适用性,对1 88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另对其中182名大学生在6个月后进行重测,采用大五人格问卷的尽责性分量表、大学生创新能力调查问卷作为效标进行检验.结果发现,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数据结果都支持单因子结构模型;3个样本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911~0.924之间,6个月后的重测信度为0.832;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创新责任感与尽责性、创新能力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修订后的中文版创新责任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良好,可用作评估中国大学生创新责任感水平的测量工具.

    创新责任感大学生尽责性创新能力

    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问责制:价值、困境及破解

    王萃萃王思懿
    83-8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教师专业伦理问责制建设,是治理中小学教师职业不端行为的重要举措.它的价值意蕴在于,教师专业伦理问责制是对传统教师问责异化现象的有效回应,也是与教师专业实践具有极强耦合性的治理措施.目前,我国教师专业伦理问责制还存在着问责主体多元协同共治实效欠佳、常态化问责以及惩戒力度不够等缺憾,在加快建设新时代教师专业伦理的战略背景下,应完善问责的多元协同机制、常态化法制化的问责机制,并把握好问责惩戒力度,以推进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问责制不断走向公平和理性.

    教师专业伦理问责制价值意蕴优化路径

    唐宋时期的韩非学研究

    李玉诚
    9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宋时期的韩非学,其"形式"以"评论"为主,虽然唐代学者的评论文字留存不多,但两宋学者的评论文字留存却很多.在政治层面,唐代官方并不提倡韩非之学,宋代官方对韩非的态度较为模糊,但是两宋学者评论韩非受王安石变法与宋代党争影响,大有影射王安石之意,后来直接将王安石与申韩一起并入异端邪说名录.在价值取向层面,儒家本位意识突出,特别是儒家道统观念流行以后,"门户之见"成为评判韩非的前提预设.在主要命题层面,除去沿袭《史记》对韩非生平事迹、学术宗旨的评价外,基本是在评论历代政治得失、历史人物功过是非时,附带提及韩非,将其作为评判历史问题的负面价值评判标尺.

    韩非学道统法家唐宋时期

    清代科举世家河南固始吴氏家族文献考述

    温显贵李昱
    98-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南固始吴氏家族是中州科举望族.明季以来,河南固始吴氏家族科举仕进、代有闻人.该族文化底蕴深厚,族谱、家乘皆修,族内多人留有著述,但存佚情况不明.经考可知,其族谱、家乘乃至庄规皆存,族中至少15人有著述行世,著(辑)书总书目50余种,今存约30种.这些文献在推动状元吴其濬相关研究、钩稽新的仕宦交游网络、补地方史志之缺、辑时人文集之佚等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清代科举世家吴其濬文献考述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创新策略研究——以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节目为例

    田华齐怡乐
    107-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媒体的诞生为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促使受众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创造者、分享者,人们对信息内容的质量要求也更高.在传统技术条件下,传统文化类节目普遍存在内容同质化、形式单一化、传播渠道固定化等问题,对观众吸引力不足.在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文化类节目需要充分利用新技术,创新呈现形式和传播模式,深度挖掘传统节日、历史故事、文物作品等的传统文化元素,打造富有吸引力的文化精品.其创新之路应从内容上注重深掘文化内涵,刻画视听亮点,推动传统文化内容生产与传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形式上紧扣内容本身,打造在场叙事,以全新节目形式为观众营造沉浸交互式节目氛围,为传统文化节目呈现形式树立新范式;从渠道上打通传播路径,以实现传统文化类节目的"破圈"之道.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类节目河南卫视

    弹幕视频的实时互动性与会话机制研究

    黄婧
    115-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弹幕视频是以弹幕为在线评论手段的视频形式,具有"实时互动性".该互动形式具有多模态、多线程特点,包含"人机"和"人际"两个互动空间,两个空间依靠会话角色转换进行连接.不同于线下会话,该互动过程以"我"的观看时间为参照建构共时心理时间系统,话语序列以并列式和序列式为主,且具有动态性.这种新的互动形式既是新媒体时代交际的必然需要,又是媒介对交际互动进行塑造和制约的结果.

    弹幕视频实时互动会话媒介

    汉语动结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特征研究

    王辰玲李龙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结动词作为一种典型的汉语复合动词,往往无法从形态上体现语法功能,其语法化现象难以考证.认知语法的语法化视角能有效规避语法功能在形态上的体现,从主体化和图式化两个维度确定语法化现象.本文从认知语法的语法化视角为动结动词的语法化现象提供理据.研究发现,汉语动结动词在事件融合下认知主体从最大域进入即时域,对V2事件的或然性做出选择,实现主体化特征.此外,V1的语义由最初动词的原型图式虚化为动词基本图式、由原先表征过程转向突显过程在时间维度的变化,形成了从行为域向时间域上的抽象化转变,具有图式化特征.因此,汉语动结动词不仅是一种词汇化现象,更是一种语法化现象.

    动结动词语法化主体化图式化

    试析语气副词"复"的形成与演变

    彭慧
    129-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复(復)"本为动词"返还、返回",受语义和句法的双重影响,它由动词虚化为累加副词.然而,它的语法化过程并未就此停止,两汉之际,受疑问代词"谁""何"的组合影响,加之副词"又"的类推同化,"复"由累加副词再度虚化为一个语气副词.作为一个新兴的语气副词,"复"不仅用于疑问句中,表示反诘或疑问,同时也用于否定句或肯定句中,表示强调.不过,自从产生以后,语气副词"复"的虚化程度和使用频率并不太高,受同一形式的词尾"复"的冲击和制约,以及同一意义范畴内副词"又""还"的排挤与压制,唐宋时期,"复"的使用已呈明显衰落趋势;元明时期,在语言文字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语气副词"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复"累加副词语气副词主观化

    戏剧评论与《日出》的经典化生成

    段金龙汪子原
    135-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出》作为曹禺最具代表性的剧作之一,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乃至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学界对于《日出》的论争历经几个阶段:首先在其公开发表伊始,萧乾便邀请众多作家、评论家对其进行评论,加之曹禺本人的回应,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作品的纵深研究;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日出》又展开过几次大讨论,这些讨论对其从文本到舞台的经典化生成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关于《日出》颇具价值的学术论争对当下的戏剧评论具有重要的镜鉴意义.

    曹禺《日出》学术论争经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