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陈建龙

季刊

1005-5738

cxq1106@126.com

0891-6327224

850000

西藏拉萨市江苏路36号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Tibet Universit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建国以来,西藏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目前自治区唯一的CSSCI来源期刊,创刊于1986年。《学报》始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发扬学术民主,促进学术交流。为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西藏服务;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学报》突出藏学研究、西部大开发中民族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等研究内容。为高校教师、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关心藏族文化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情系高原 梦绕江河——访著名生态学家洛桑·灵智多杰

    苏发祥羊宗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洛桑·灵智多杰先生是享誉我国藏学界和生态学界的知名学者,长期专注于青藏高原的生态学研究以及环境保护行动,同时也成功策划并主持了"青藏高原的环境与发展"和"青藏高原环境与山水文化"两个重大课题,主持编纂出版了一系列青藏高原生态研究的高水平学术专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洛桑·灵智多杰先生认为,维护青藏高原的生态平衡对于人类的进步和成长具有重大的影响.世代居住在青藏高原的游牧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念和传统智慧,这对当今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文章围绕洛桑·灵智多杰先生的学术经历、成就、贡献等对其进行了专访.

    青藏高原藏族游牧文化山水文化环境保护

    明清之际川藏道的兴起及在中央和西藏地方中的连接作用

    石硕刘锡钺
    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之际,川藏道逐渐兴起,并成为中央与西藏地方之间的重要连接纽带.除了中央政府的主动开拓,西藏地方也参与到了整个进程之中.自明中后期开始,大量藏族僧俗人员自川藏道前往内地朝贡,并将巨额茶叶、布匹、金银等物资带回西藏,这是"汉藏金桥"兴起的重要背景.当康区的白利土司阻断了川藏道时,以五世达赖喇嘛为首的西藏地方支持蒙古首领固始汗,攻灭了白利.清初,西藏地方与内地在川藏道东端打箭炉广泛开展贸易活动.康熙三十九年(1700)"西炉之役"与五十九年(1720)清军进藏驱逐准噶尔后,川藏道沿线多数地区逐渐纳入四川省管辖,清朝为保障道路畅通,以巨额茶叶与白银对西藏地方进行经济补贴.由川藏道的兴起及中央与西藏地方的互动,可以深刻理解该道成为双方连接纽带的原因,以及西藏地方牢固纳入中原政治体系的内在逻辑.

    川藏道中央西藏地方打箭炉

    自然灾害、天人感应与吐蕃上层的政教之争

    张云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藏高原地区多发的自然灾害,在吐蕃时期成为反复被利用的斗争工具,特别是在信佛大臣和奉苯大臣的争权夺利之中,更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依据《韦协》、新旧《唐书》等藏汉文资料,对相关史实加以梳理,指出佛苯两教利用自然灾害攻击政敌的重要事实,认为其与先秦诸子中"天人感应"学说存在密切的关系,是通过内地与西藏地方的思想文化交流,特别是吐蕃贵族学习并直接翻译借鉴儒家经典(如《尚书》《春秋》等)得以实现的.苯教、佛教双方共同接受这一思想,使"天人感应"学说在吐蕃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自然灾害天人感应吐蕃政教之争

    西藏阿里札达县芒扎石窟壁画辨析与年代新考

    多杰仁青
    2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芒扎石窟于1994年由汉藏考古学家共同发现,是西藏阿里地区发现的首个具有明确纪年的礼拜窟.窟内有保存相对良好的壁画和建窟题记,其中反映的信息是断代西藏西部壁画的重要标杆.由于条件限制,在石窟发现初期,考古队对其建窟题记仅作了简单的翻译,未对壁画和题记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文章首先通过逐一辨识和分析芒扎石窟的壁画图像,翻译和释读题记内容,推断该窟应凿建于古格王赤·南喀旺波平措德时期的火猪年(1467年),壁画风格为当时在阿里地区并不占主流的尼泊尔画风;其次,窟中出现的药师七佛壁画题材在阿里地区十分盛行,这与吐蕃王室后裔的药师佛信仰密切相关;再次,东壁中出现的师承像属于希解派冈·益西坚赞的上传支系传承.以上发现不仅可以作为断代西藏西部壁画的参照依据,还有力证明了希解派于15世纪中后期在阿里地区传播和发展的史实,为西藏西部宗教与艺术文化互相交融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实证.

    阿里芒扎石窟赤·南喀旺波平措德希解派药师七佛

    旃陀罗语法及其藏译历史初探

    白玛央金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西藏自治区梵文贝叶经写本目录(罗炤,王森,罗睺罗)、剑桥大学梵文写本目录以及散见于各学者专著论文中的写本信息,对目前有记录的旃陀罗语法(Cāndravyākara(n)a)写本保存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初步梳理了旃陀罗语法的基本谱系(四层主干文献和附属文献).并以其作为标准,梳理出旃陀罗语法文献的藏译情况.文章还对藏译文献序跋中记载的译者、时间、地点等重要信息进行提取,以求复原出旃陀罗语法在藏地的翻译与传播历史.

    旃陀罗语法梵文写本藏译历史

    丝路故地吐火罗与吐蕃间早期佛教文化交流

    加央平措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运用藏汉文献相互印证的方法,梳理史料中记载的佛教传入吐火罗地区与吐蕃的历史,以及佛教经过吐火罗地区初传吐蕃的过程,探讨了吐火罗故地与吐蕃间的佛教文化交流史.从中发现,由于吐火罗处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理位置,吐火罗故地与佛教在中原汉地和吐蕃的初传直接相关,对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形成的早期历史有重要影响.这对研究佛教文化经由丝绸之路分别传入中原汉地与青藏高原的历史过程,溯源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吐火罗故地吐蕃佛教文化交流

    从出土文献看苯教占卜文化对唐代吐蕃社会的影响

    江琼·索朗次仁达瓦拉母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对敦煌、西域出土的藏文占卜文献研究已有百年历史,以往成果更多集中在文献研究.藏文占卜文献反映出吐蕃社会曾盛行苯教占卜文化之史实,对此传统史籍中记载语焉不详.文章以出土的藏文占卜文献和考古史料为主要依据,全面考察唐代吐蕃社会占卜活动.研究发现吐蕃时期苯教占卜文化不仅曾盛行于吐蕃本土,而且广泛流传于敦煌、西域的吐蕃移民社会;吐蕃统治阶级笃信占卜,利用占卜掌握个人的性命安危与权势地位,乃至以占卜推动政权事务重要决策;底层庶民亦通过占卜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吐蕃占卜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时人的社会生活与精神世界.吐蕃卜者不仅传承和发扬苯教占卜文化,而且主动借鉴吸收中原术数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吐蕃占卜文化研究对阐释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具有重要价值.

    苯教占卜吐蕃社会文化融合

    青海都兰哇沿水库墓葬中的苯教因素考——兼论M23墓主身份

    赛本加张建林
    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14年青海都兰哇沿水库吐蕃时期墓葬考古发掘成果为基础,结合敦煌藏文苯教相关写卷内容与研究成果,认为哇沿水库墓葬中发现的大量动物骨骼,殉牲坑、羊肩胛卜骨等具有较为浓厚的吐蕃时期苯教文化因素.尤其是在M23中集中出现的大量陶灯、羊肩胛卜骨、墨绘人像羊胛骨等遗物均为用于占卜或祭祀的工具,进而认为其墓主人身份应是主持殡丧仪轨的苯教祭司.

    哇沿水库墓葬占卜镇魔苯教祭司

    宗教传统与历史定制:"金瓶掣签"下的噶举派活佛转世制度

    杨志国格桑普布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噶举派活佛转世制度发端自都松钦巴,后由噶玛拔希正式开创,并在历世噶玛巴的完善下趋于成熟,乃至向教派内外广泛推广.清廷治藏以来,通过金瓶掣签等制度将活佛转世事宜纳入国家管理体制,噶举派由此形成了规范的历史定制.清末民国时期,噶举派的转世事宜受到西藏地方势力的种种限制,民主改革以后这种局面才得以改善.文章以相关文献、档案为基础,复原了不同历史时期噶举派活佛转世制度的细则,并对其所受境遇进行讨论,认为只有在此过程中做到既尊重宗教传统又遵循历史定制,并保证中央政府的最终决策权威,教派的宗教传统和意志才能得到尊重和体现.

    噶举派金瓶掣签转世制度复原

    古藏文文献中()(gog)、()(gog yul)、()(kog)、()(kog yul)四地名新考

    宗喀·漾正冈布方艺文
    80-8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gog)、()(gog yul)、()(kog)、()(kog yul)是敦煌古藏文写卷Or.8212(187)《大事纪年》和P.T.1287《赞普传记》中记载的四个重要地名,其中()这一地名还出现在了瓦罕走廊的古藏文石刻上.自上世纪四十年代起,已有数十位东西方学者对这四个地名做过探讨,然而它们具体所指至今仍莫衷一是.通过考释()在不同语境和上下文中的具体所指,认为瓦罕走廊石刻上的gog,Or.8212(187)第4/10/20行中的()及P.T.1287第525行单独出现的()均指护蜜(瓦罕),属于吐蕃"堆却"((),stod phyogs,上部)地区;Or.8212(187)第16行中的()为廓州,在吐蕃地理概念中属于多思劢((),mdosmad)地区.

    ()古藏文地名护蜜廓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