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郭丕斌

双月刊

1671-1491

YZSF@chinajournal.net.cn

0350-3048243

034000

山西省忻州市和平西街10号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以师范性、地方性、学术性为特色。内容严谨丰富、格调高雅,在保证学术论文规范性的基础上追求形式完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元好问传论》:"文史互证"的成功实践

    刘思宁于东新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胡传志教授的《元好问传论》于2021年9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该成果的显著特征是对"文史互证"研究方法的融会贯通,既详尽剖释"古典今典",又具备"了解之同情",还着重立足文学本位,修正了"文史互证"之法中"重史轻文"的不足,充分做到了思前人之所识,发前人之所未发.这是元好问研究的最前沿成果,其关于"文史互证"重新"发现",为未来的元好问研究指示了方向.

    金代文学研究《元好问传论》"文史互证"

    元好问寒食诗的意象创造与运用

    冯柯桢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好问的寒食诗在意象选取上展现了他的独到眼光,其运用也显示了高超手法.作为金代最杰出的诗人,元好问在唐宋寒食诗深厚情感意蕴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赋予了"寒食"独特的取向;除此之外,元好问在他的寒食诗中引入新的物象或将以往寒食诗常用的意象翻新,构筑遗山寒食诗的独特内涵.

    元好问寒食诗意象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对刘琨的诗歌批评

    贾祎航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其二》举曹植、刘桢、刘琨三人,既论述刘琨诗风与建安文学一脉相承之观点,亦表明刘琨在其诗歌批评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元好问对刘琨的诗歌批评内涵具有由评诗至评人的人文观照,这种人文观照的本质是元好问与刘琨相似境遇下的情感共鸣与其儒家诗教观影响下对文坛积弊的导向性清洗.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在刘琨诗歌批评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从《论诗三十首》的文本细读,元好问批评理论的深层解析,以及元好问对刘琨诗歌批评的诗史价值三个方面入手,可以较为全面地把握元好问对刘琨的诗歌批评.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刘琨

    遗山词题序与词之破体

    武鸿锐
    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好问的《遗山乐府》收词378首,有题序的就有165首之多,善用题序是其词作的特点之一.他的题序不仅数量众多,且涉及题材广.他继承苏辛"以诗为词"的传统,以词来吟咏情性,并偏重词的社交功能.又引史事,史料入词,记载人物颇具史传文学的特质.还将传奇故事,奇闻轶事写入题序之中.自觉突破了词体限制,在题序中融合多种文体,给词体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元好问题序以诗为词以词存史传奇

    平鲁方言指示词"这""那"的语法化

    赵锦秀
    22-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指示词"这""那"在平鲁方言的使用频率高,具有指示、称代功能,基本上相当于北京话的"这""那".除指称用法外,"这""那"逐渐产生冠词、助词和连词的用法.当"这/那"置于专有名词、人名等前,其读音轻化,指示义虚化,具有冠词功能.当"这/那"位于"人称代词/时地名词+这/那+名词"等结构,其功能相当于结构助词"哩".它们还可置于句首,作连词,用来连接前后句.结合文献材料发现,宋元以后"这""那"虚化用法增多,功能得以扩展."这"作连词的用法较少.

    指示词语法化

    山西灵石方言指示代词的特点

    李延梅吴宇洁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灵石方言指示代词二分为近指代词"这"和远指代词"兀",语音形式存在变读现象.从共时层面出发分析指示代词的基本指代功能;从语义和语法出发,分析灵石方言指示代词的特点;从指示意义和称代意义出发,分析灵石方言指示代词的虚化现象.

    灵石方言指示代词虚化句法功能

    地名异读的审定——以山西省陵川县横水村"横"字读音为例

    任钰珂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名是某一地区特有文化的体现,同时可能反映出该地区语音的历史面貌,经常出现实际读音与标准读音不一致的情况.山西省陵川县横水村的"横"字,各类字典均只有héng和hèng的读音,而当地人则将其读作[xuəŋ].文章尝试分析该地名出现异读的原因,并结合"历史语音"和"名从主人"的原则为其异读审音提出建议——应保留目前的当地读音,读为[xuəŋ].

    地名异读"横"古音遗留历史语音名从主人

    安徽滁州地名的语言与文化现象研究

    许新雅
    3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名体现着语言现象,也蕴含着一定的文化意义,通过考察地名的表层特征可以探究藏在地名背后的文化内涵.本文以笔者的家乡安徽滁州为例,运用统计和分类的方法,研究滁州地名的音节构成、平仄搭配情况以及结构和用词特点,最后列举了滁州地名中体现的山水、姓氏、宗教、政治、经贸、名人这几方面的文化现象.滁州地名就是滁州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

    地名滁州语言文化

    宋代集杜诗的递嬗历程及其诗学阐释

    杨海龙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是集杜诗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宋代集杜诗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其自身的递嬗变化,也可以关注到宋代集杜诗在游戏性、思想性、艺术性以及"诗史"观念等诗学视域中的特殊性.宋代集杜诗的产生与发展与宋代崇杜、尊杜、学杜的风气息息相关,而宋人对杜集的整理则是集杜诗在宋代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

    宋代集杜诗递嬗历程诗学阐释

    论石道姑对礼教和欲望的穿越性阐释

    张丽锋范茹歆
    53-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牡丹亭》自问世以来,从故事情节发展的主线来看杜丽娘是第一主人公.我们如果从超越礼教、穿越欲望、彰显人性关怀的角度来观照,石道姑比杜丽娘更具有符合这些现代意义上的文化解读.石道姑与杜丽娘在对待欲望、情爱、礼教等涉及人类基本生存等问题的时候,该剧更多的是体现石道姑对以上诸问题所持有的对等、尊重与超越,而不是服从、依附与沉溺.石道姑的存在是能够在更广泛意义上尊重欲望世界中的人们对真爱、真情的选择,又能够突破儒道两种文化的束缚来帮助杜丽娘完成欲望的满足,在此意义上而言她在《牡丹亭》中对封建礼教和人性欲望的穿越来看更具有文化性的阐释价值.

    石道姑《牡丹亭》杜丽娘穿越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