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郭丕斌

双月刊

1671-1491

YZSF@chinajournal.net.cn

0350-3048243

034000

山西省忻州市和平西街10号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以师范性、地方性、学术性为特色。内容严谨丰富、格调高雅,在保证学术论文规范性的基础上追求形式完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佛教信仰与辽朝

    鞠贺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整体上看,佛教对辽朝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多重的,即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佛教信仰也成为了辽朝境内各民族的精神纽带之一,强化了各民族信众之间的相互认同心理,对于作为多民族政权的辽朝的政治局势稳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佛教信仰也使辽朝间接掌握了大量物质财富,并为维护辽朝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贡献,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但也制造了一些社会问题.

    辽朝佛教信仰影响

    敦煌藏经洞所出《五台山曲子》写本群考述

    徐言斌
    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藏经洞所出《五台山曲子》写本通过比对可大致分为两类.P.3360、S.2080+S.4012、S.2985在抄写形制与内容上较一致,S.467仅抄《五台山曲子》且形制、内容与前三个写本有别.将其以类相从,探求4个写本所抄内容的关联性可知:《五台山曲子》写本应是在同光二年四月沙州归义军与中原王朝恢复沟通后流入敦煌,然后被广泛传抄的.P.3360、S.2080+S.4012、S.2985应大致抄写于天成四年前后,S.467则相对较晚.

    《五台山曲子》写本群抄写时间来源

    列女故事来源三考

    叶庆兵
    14-1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向《列女传》所载故事,有些是在先秦时期君主、将相、谋士等男性人物故事的基础上模拟套作而形成的."齐桓卫姬"故事吸收、借鉴了"桓公与管仲密谋伐莒"故事中的"人君有三色"之说,"齐孤逐女"故事套用了杨因故事中的"居乡三逐,事君五去"情节,"楚处庄侄"故事则吸收了咎犯谏晋平公故事中"国之五患"的说法.这三个故事模拟、套用历史风云中的男性人物事迹来创造女性人物故事,以表现她们的贤惠、机敏、才能出众,这实际上反映了女性人物评价标准并不独立的问题,值得关注.

    《列女传》齐桓卫姬齐孤逐女楚处庄侄

    《文选》与《文心雕龙》奏议类文体评录探究

    周子越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奏议类文体是臣子向帝王上书所采用的各类文体的统称,《文选》和《文心雕龙》都对此类文体进行收录,但二者评录差距较大,萧统重视晋代、南北朝之文,刘勰崇尚先秦、两汉之古文.究其原因,萧统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标准,选文首重文辞,注重新变,以太子之位亲自主持编书,更能广泛收集近代的奏议文;刘勰以挽救"讹滥"文风之流弊为著书缘由,论文以经典为核,遵循古制,故不喜近代之文,加之时代动荡,刘勰的平民身份使得他很少能接触到近代的奏议文,因此无所评录.

    《文选》《文心雕龙》奏议类文体

    敦煌涉蕃纪行诗的时空建构与文化传达——以敦煌诗集残卷唐佚名氏为例

    李梦巍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存于巴黎图书馆的敦煌诗集残卷P.2555文本,这本唐人诗文作品抄卷在唐代诗歌史上有独特的价值,其中佚名氏的涉蕃纪行诗更是具有较高的纪实意义.在诗人亲历四季与环境变换的过程中,他的诗中体现出了由诗人心境决定的心理时空的变化,并借助这种在诗学中的时空变化完成诗人的情感表达.通过对敦煌诗集残卷中涉蕃纪行诗所建构出的时空变化进行解读,能进一步分析诗人对战争下生命意义的关切以及对唐蕃民族关系密切关注下的文化传达.

    涉蕃诗时空建构文化传达

    唐怀古诗"时空感"来由:古、今双重空间的建构

    陶柳
    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时空感"是唐代怀古诗的主要特征,此特征成因在于:此类诗歌多以客体地理空间为材料来源,经由主体空间的独特建构,以中国传统文人"以史鉴今"的情结为动力,最终形成了文本中历史(古)与现实(今)的双重空间.因此,追问其双重空间的构建过程,可从中还原唐代怀古诗人"心游古今"的鲜活现场,并探求其文本空间的终极意义.

    唐怀古诗时空感双重空间

    习近平关于文艺人民性重要论述的三重维度

    赵文苑
    3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在对文艺人民性的重要论述中,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经典理论,融会贯通了新时代文艺人民性与时代性,从时代性的维度出发,赋予了新时代文艺新的内涵,进一步完善了文艺的人民性;从实践性的维度出发,确立了新时代文艺价值、文艺创作、文艺评论的实践逻辑,指出了文艺的实践路径;从世界性的维度出发,站在"两个大局"的关键节点,从国际国内双重视野出发,借鉴了世界人民的优秀文艺,建构了新时代文艺发展的大方向.

    习近平文艺人民性三重维度

    论民间隐形结构下的中间人物——以赵树理合作化小说为例

    刘雪琴
    42-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赵树理的合作化小说中,民间隐形结构完美接纳了被主流意识形态排斥的中间人物,而中间人物往往也成为民间隐形结构的载体,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被压抑的民间立场.这个特点在他的短篇小说《锻炼锻炼》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民间隐形结构下的"小腿疼""吃不饱""糊涂涂"等中间人物,在民间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中大放异彩,呈现着公私观念混沌的生存状态,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介质曲折表达出作者为农民发声的民间立场,留下了独特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

    民间隐形结构中间人物赵树理合作化小说《锻炼锻炼》

    征服、赞美与贬损:《一千零一夜》中的基督徒形象探析

    赵嘉琦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千零一夜》中的基督徒形象可分为三种:被征服的弱者、被赞美的使者和被贬损的恶徒.他们互相指涉、杂糅包容,是阿拉伯人投射自身欲望的想象物.复杂的他者形象表明形塑者与他者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形塑者基于自身的历史语境创造性建构的产物.在阿拉伯社会的他者想象中,既有对基督教文明的某种现实认识,也有对两者关系的焦虑与期待,不仅包含了伊斯兰阿拉伯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冲突、抗争与融合,更是形塑者用以确立自身文明属性和民族身份的镜子.

    《一千零一夜》形象学基督徒形象伊斯兰教基督教

    保德民歌传承人杨爱珍的演唱艺术探析

    王英
    5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杨爱珍,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德民歌传承人.自幼酷爱民歌演唱艺术,在其近五十年的演唱生涯中,她融山西、陕北、内蒙古等地民歌的特长为一体并汲取诸多名家的演唱特色,参与了保德民歌收集整编工作,为保德民歌的发掘、传承与保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文章从人生经历、演唱实践以及民歌传承保护三个方面分别对杨爱珍演唱艺术进行分析论述,从而为发扬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做积极有益的探索.

    保德民歌传承人杨爱珍演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