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藏研究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西藏研究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仓决卓玛

双月刊

1000-0003

xzyj1981@sina.com

0891-6902340

850000

西藏拉萨市色拉路4号

西藏研究/Journal Tibetan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学术类期刊。它是了解西藏现实情况的一面镜子,是考察西藏历史的一扇窗口,是思想者交流的园地,是政治家决策的明鉴。栏目有经济、历史、宗教、文化、格萨儿、考古、文物、档案、语言、教育、民俗、旅游、藏医、藏学等。有参考文献、英文栏目和摘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再论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

    班班多杰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藏传佛教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就是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藏传佛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藏传佛教迎来了健康传承的光明前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成为藏传佛教健康传承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五个有利于"为标准,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断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做好藏传佛教中国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学界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多个领域纵深推进对藏传佛教中国化研究,《西藏研究》编辑部特约请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班班多杰、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郭克范、浙江大学教授沈桂萍撰写论文,组成这一期笔谈,以飨广大读者.

    藏传佛教中国化三题

    郭克范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藏传佛教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就是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藏传佛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藏传佛教迎来了健康传承的光明前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成为藏传佛教健康传承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五个有利于"为标准,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断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做好藏传佛教中国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学界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多个领域纵深推进对藏传佛教中国化研究,《西藏研究》编辑部特约请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班班多杰、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郭克范、浙江大学教授沈桂萍撰写论文,组成这一期笔谈,以飨广大读者.

    深入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

    沈桂萍李军龙
    2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藏传佛教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就是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藏传佛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藏传佛教迎来了健康传承的光明前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成为藏传佛教健康传承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五个有利于"为标准,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断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做好藏传佛教中国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学界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多个领域纵深推进对藏传佛教中国化研究,《西藏研究》编辑部特约请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班班多杰、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郭克范、浙江大学教授沈桂萍撰写论文,组成这一期笔谈,以飨广大读者.

    明代"四夷"贡使接待礼仪探析

    陈怡舟陈武强
    3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礼仪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独特、最珍贵的内容之一.明代接待边疆少数民族贡使的礼仪颇为典型,其礼仪规范大到朝觐、朝见程序,小到住支供给、宴会饮食规格,具体包括对边疆少数民族贡使的迎送、朝见、宴请、辞行等多个方面,事无巨细,繁锁陈冗,凸显政策性、强制性、等级性的特征.明王朝接待边疆少数民族贡使的一整套法律规范,既反映了明代朝贡法律体制的系统与完善,也反映了明代礼仪制度的发展与创新.探析明代"四夷"贡使接待礼仪规范,对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远意义.

    "四夷"贡使接待礼仪

    汉姓蕃名:吐蕃时期敦煌地区汉藏语言文化的交融

    张艺凡陶志莹
    4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吐蕃时期敦煌地区实行了一系列新政,推动了敦煌地区汉藏文化交流,并出现了一批汉姓蕃名的人群,其中以汉族为主.敦煌当地居民受族群记忆的影响,在冠藏文名字前加其本来的汉姓,此种情况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从汉文名字音译而来,另一种是重新取用.重新取用的藏族名字多采用藏文寓意美好的一些词汇.对汉姓蕃名的梳理有利于挖掘语言文化中的交融,构建文化交流的深层逻辑.

    吐蕃敦煌时期汉姓蕃名文化交流

    "白面关公":清代"关公"唐卡所见多民族信仰交融与形像再造

    曾靖柔
    6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18世纪始,关公先后以武圣关帝与藏传佛教护法神"真仁杰布"等身份深入蒙藏地区,与当地岭·格萨尔信仰交汇.关公与格萨尔王分别为汉、藏文化圈中的战神,二者神格职能相近,相关文学、图像叙事也被相互比附,以致蒙藏地区广泛出现了将关公称作格萨尔、关帝庙称作格萨尔拉康的文化现象."白面关公"唐卡应是关公信仰深入蒙藏地区后,与格萨尔信仰融合而成的视觉化呈现,体现出关公信仰在清代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突出意义.

    "白面关公"藏传佛教关公信仰蒙藏地区战神

    11世纪卫藏地区艺朮多元化交融历程之映像——夏鲁寺11世纪艺术编年史考述

    张亚莎罗延焱
    7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11世纪的夏鲁寺壁画艺术分为1020年代、1040年代以及1080年代以后三个发展时期,经历过三种风格的演变与叠加,首先是波罗—中亚艺术风格中的早期"萨玛达类型",中期出现直接来自印度的相对纯粹的波罗艺术风格,后期则是与扎塘寺壁画相类似的11世纪末叶夏鲁寺特有的综合艺术样式.夏鲁寺位于上、下两路弘法的交汇处,同时还与南亚建立关系,因而成为11世纪后弘期东、西、南三方的衔接点.这些充分展示了 11世纪卫藏腹地年楚河流域曾有过多民族、多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

    卫藏夏鲁寺壁画波罗—中亚艺术样式波罗艺术风格

    格萨尔文化外延概念及其三大核心内涵考略

    索加本
    90-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格萨尔文化外延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明晰的阐释,缺乏对其内在含义的深入理解,且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目前,格萨尔学之所以仅以《格萨尔》作为标准来涵盖格萨尔文化,是由于对格萨尔的真实历史、虚构传说和宗教信仰等在本质上未能区分,故现结合史实中作为"真实"历史人物的格萨尔、史诗中作为"虚构"人物的格萨尔,以及信仰中作为"神灵"的格萨尔,对格萨尔文化外延概念进行界定及其核心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全面理解格萨尔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有利于促进格萨尔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发展.

    格萨尔文化格萨尔学外延概念核心内涵

    社会性别视域下的女性形象探析——以《霍岭大战》为例

    王国明杨雅洁
    101-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霍岭大战》中的女性角色带有明显的社会、文化、民族等印记,是男权文化中的特殊群体.她们的曲折遭遇充分反映出史诗时代藏族女性的命运和最终归宿,展现出当时社会文明程度及发展水平,以及对女性的普遍认知.将社会性别研究理论引入史诗的性别角色分析,探究史诗中女性的性别角色及其族群身份,能够进一步了解史诗中女性性别角色的文化建构,使史诗的女性研究进入一个更深更新层面.

    《霍岭大战》社会性别女性角色

    "玛仁六琼":《秘密藏续》的一个文本问题

    旦知才旦
    11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秘密藏续》是宁玛派大瑜伽续的根本经典,传入西藏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关于《秘密藏续》的真伪是学界广泛讨论的问题,其中"玛仁六琼"是讨论的重点之一."琼"是西藏一种古老的文本创作方法,即后人在原有经典中写入自己的经验和观点,使原始文本不断层累.《秘密藏续》现存版本中出现的"六琼"并非玛·仁钦乔补充的,而是其所依据梵本有"有琼"和"无琼"二种版本,玛·仁钦乔对"有琼"版的翻译比"无琼"版多出6个部分,这是历史上出现所谓"玛仁六琼"的原因.

    《秘密藏续》玛仁六琼玛·仁钦乔文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