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吴永平

月刊

2096-3882

xzmcxb@xzmc.edu.cn

0516-85748483

221002

徐州市淮海西路84号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Xuzhou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医学基础研究、临床实验研究、预防医学和全科医学方面的论著、综述,也刊登临床方法学、经验介绍方面的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三阳性乳腺癌与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的预后分析

    张欣然韩正祥
    313-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探讨三阳性乳腺癌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差异,揭示这 2 种亚型的异质性,以期为这 2 种乳腺癌诊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收集 2016 年 7 月至 2022 年 9 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和收治的三阳性乳腺癌患者 179 例,Her-2 过表达型乳腺癌患者 161 例,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状况.结果 与Her-2 过表达型乳腺癌相比,三阳性乳腺癌发病年龄更早,较常发生于绝经前的患者,TNM分期较晚,更容易侵犯脉管和神经,Ki-67(proliferating cell nucleus antigen 67,Ki67)多为高表达;三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与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均高于Her-2 过表达型.结论 三阳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优于Her-2 过表达型,但由于其靶向治疗与内分泌治疗存在交叉作用,具有耐药性的弊端,需要进一步探究.

    三阳性乳腺癌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分析

    局部晚期喉癌手术联合术后放疗预后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刘正阳朱敏闫浩王晨阳...
    319-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联合术后放疗的局部晚期喉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构建患者预后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6 年 1 月—2020 年 1 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疗科收治的 206 例患者临床资料,按 7∶3 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在训练集确定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的最佳截断值,统计分析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基于FAR、SII及其他危险因素的列线图并验证.结果 训练集中依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术前FAR、SII预测生存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 6.62 和 774.最终纳入模型的变量为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FAR和SII(均P<0.05).训练集和验证集预测总生存期的 C指数为0.878、0.836,时间依赖ROC曲线预测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均高于 0.8,校准曲线示预测与实际情况的拟合度较好,临床决策曲线示大部分患者能临床获益.结论 基于FAR和SII构建的列线图可以有效地预测局部晚期喉癌患者的总生存期.

    喉癌预后危险因素炎症放疗列线图

    基于血清炎症因子的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随机森林预测模型构建与决策曲线分析

    白瑞珍杜杰静李洁于珊...
    326-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血清炎症因子构建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的随机森林预测模型,并采用决策曲线评价预测模型.方法 纳入 2021 年 1 月—2023 年 2 月在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住院的 990 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收集所有患儿临床特征资料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使用R4.1.3 软件的sample软件包按 7∶3 的比例将患儿随机分为训练集(693 例)和验证集(297 例);利用R4.1.3 将获取的训练集数据分组为RMPP与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GMPP)(GMPP=0,RMPP=1).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对训练集数据中的自变量进行特征重要性排序,采用可变重要性(VIMP)结合最小深度法筛选出最佳变量组合构建RMPP的随机森林预测模型,采用验证集及决策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结果 随机森林算法筛选出的RMPP随机森林预测模型最佳变量组合为白细胞介素(IL)-6、D-二聚体(DD)、乳酸脱氢酶(LDH)、IL-10,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在阈值概率为 6%时对MPP患儿进行临床干预可能获益最大.结论 随机森林算法筛选出的RMPP随机森林预测模型最佳变量组合为IL-6、DD、LDH、IL-10,基于上述指标构建的RMPP随机森林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难治性支原体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血清炎症因子随机森林预测模型决策曲线

    贝伐珠单抗联合FOLFIRI方案治疗微卫星稳定型晚期复发左、右半结直肠癌的疗效对比

    赵颖李莹李雨秋宋军...
    332-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贝伐珠单抗联合FOLFIRI方案治疗微卫星稳定(MSS)型晚期复发左、右半结直肠癌的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2018 年 9 月—2021 年 12 月收治的 58 例一线应用贝伐珠单抗联合FOLFIRI方案治疗的MSS型晚期复发左、右半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MSS型左、右半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总生存时间(OS)、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疾病控制率(DCR)、客观缓解率(ORR)及 1、2 年生存率.结果 MSS型晚期右半结肠癌患者合并不完全肠梗阻所占比例更高(P<0.05),MSS型晚期右半结肠癌患者较左半结直肠癌患者更易合并贫血及体重下降>5 kg(均P<0.05),肿瘤最大直径≥5 cm的右半结肠癌患者所占比例较左半结直肠癌患者高(P<0.05);左半结直肠癌患者中男性患者占比小于右半结肠癌患者(P<0.05).2组治疗后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 199(CA199)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右半结肠癌组发生肝转移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左半结直肠癌组(P<0.05).左半结直肠癌组与右半结肠癌组ORR分别为 14.8%和 29.0%(P<0.05),DCR分别为 74.1%和 8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半结直肠癌组的1、2 年生存率分别为92.6%、81.4%,右半结肠癌组分别为 83.8%、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半结直肠癌组的中位PFS长于右半结肠癌组(13.7 个月vs 10.1 个月,P<0.05),左半结直肠癌组的中位 OS也明显长于右半结肠癌组(35.3 个月vs 27.2 个月,P<0.05),预后相对较好.结论 应用贝伐珠单抗联合FOLFIRI方案治疗MSS型晚期复发结直肠癌患者,左、右半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征、转移部位及生存状况存在差异.

    晚期结直肠癌微卫星稳定左半结直肠右半结肠贝伐珠单抗FOLFIRI方案

    TACE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肝癌术后复发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李园园祖亚南李蕾殷雪瑞...
    338-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与TACE单独应用在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对2018 年4 月—2023 年8 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收集并分析.将患者分为复发组(94 例)与未复发组(90例),将复发组中接受TACE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患者设为TACE+TKIs治疗组(68 例),单独接受TACE治疗的患者设为TACE治疗组(26 例).对治疗后患者的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FS)及安全性进行随访.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 184 例患者,其中复发组 94 例,未复发组 90 例;TACE+TKIs组 68 例,TACE组 26 例.TACE+TKIs组客观缓解率(ORR)高于T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1%vs 34.6%,P<0.01);TACE+TKIs组疾病控制率(DCR)高于T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3%vs 57.7%,P<0.001);TACE+TKIs组中位PFS为29.9 个月,TA-CE组中位PFS为 7.94 个月;TACE+TKIs组与TACE组均未发生 4-5 级不良事件,所发生的不良事件均是可控的.结论 与TACE单独应用比较,TACE联合TKIs可以改善术后复发患者的PFS和DCR,安全性尚可,有望使肝癌术后复发患者获益.

    肝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复发靶向药物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疗效及特定免疫因子的影响

    苏珊珊韩亚西张铮铮
    34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对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的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免疫炎症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200 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宫颈LSIL合并HR-HPV感染的女性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 2 组,研究组接受ALA-PDT治疗,对照组接受CO2 激光治疗.在治疗后 3 个月和 6 个月随访,随访项目包括有效性(细胞学检查、HPV检测、阴道镜检查及阴道镜定向活检)、安全性(不良反应);进一步用免疫组化法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6 个月宫颈LSIL组织Toll样受体(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变化.结果 治疗后3 个月和6 个月,研究组HR-HPV转阴率、病变逆转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 6 个月 2 组差异更显著(P<0.05);治疗后 6 个月,研究组和对照组间的宫颈病变持续率、进展率和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少,阴道分泌物增加、下腹部不适和外阴瘙痒是最常见的症状.ALA-PDT治疗前后宫颈病变组织中TLR4、NF-κB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A-PDT对宫颈LSIL患者的HR-HPV感染疗效显著,HR-HPV转阴率、病变逆转率优于CO2 激光治疗.ALA-PDT促进宫颈病变消退及清除HPV感染的免疫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减少TLR4 和NF-κB的表达来发挥作用.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Toll样受体4核转录因子-κB免疫反应疗效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厚度对STEMI患者PCI术后远期预后的影响

    俞江申越张荣林
    350-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厚度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 2019 年 10 月—2021 年 10 月首次发生STEMI于南京鼓楼医院接受PCI并且术后行心脏磁共振检查的患者 195 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验结果及心脏磁共振指标.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 12 个月,根据后续有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分为MACE组及非MACE组.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判断患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厚度及其他指标对患者MACE发生的预测作用.结果 MACE组在年龄、肌钙蛋白T及B型利尿钠肽(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梗死面积、微血管阻塞(MVO)、前室间沟脂肪组织厚度指数(SIVGi)与非MACE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即使在其他危险因素调整后,SIVGi增加(OR=2.742,95%CI 1.763~4.266,P<0.001)仍是STEMI患者术后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LVEF增加(OR=0.852,95%CI 0.775~0.935,P=0.001)则是保护因素.SIVGi联合LVEF预测STEMI患者在PCI术后发生MACE的AUC值为 0.834,敏感度为 0.833,特异度为 0.739(P<0.001).结论 SIVGi和LVEF是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指标.STEMI患者通过心脏磁共振检查测算SIVGi、LVEF,能够发现MACE高危人群,进而强化干预措施以改善预后.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脏磁共振成像

    基于腹部CT确定腹部脂肪参数与肠系膜脂膜炎的关系

    吴雯王伟浪吉欣陈洪...
    357-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CT测量腹部脂肪参数,探讨肠系膜脂膜炎(MP)与肥胖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2019 年 8月—2022 年 7 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住院行腹部CT检查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匹配对照研究,根据放射学标准诊断为MP的患者为MP组.收集研究对象的基线信息和血脂水平,获取L3 椎体水平上的CT图像,基于腹部CT图像,应用Image J软件测量腹部脂肪参数,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研究体重指数(BMI)、血脂水平及腹部脂肪参数与MP之间的关系.根据患者BMI和内脏脂肪面积(VFA),分为BMI正常组、内脏型肥胖组、非内脏型肥胖组,比较 3 组间MP患病率及影像学特征的差异.结果 在 905 例CT诊断为MP的患者中,242 例被纳入研究.MP组VFA为(172.46±73.74)cm2,皮下脂肪面积(SFA)为(149.54±57.59)cm2,VFA/SFA 为 1.25±0.61.MP组BMI、VFA、SFA和VFA/SF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 2 组间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发现BMI、VFA是MP的独立危险因素.MP患病率在不同肥胖类型之间有差异,内脏型肥胖、非内脏型肥胖者患MP的风险分别为BMI正常者的 3.83、2.08 倍.结论 肥胖在MP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其中VFA升高与MP发病有关,内脏型肥胖、非内脏型肥胖均为MP的危险因素.

    肠系膜脂膜炎肥胖超重内脏脂肪皮下脂肪计算机断层扫描

    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和骨代谢变化

    高洪林王翠芳郝连升关涛...
    363-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改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预后,分析应用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和骨代谢变化.方法 选择 2019 年 1 月—2021 年 9 月阳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14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 70 例;2 组均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术后接受对症治疗联合常规康复锻炼;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均治疗 2 个月,并随访 6 个月.分析 2 组治疗后 6 个月疗效,治疗前、治疗 2 个月后血流动力学指标、临床症状与体征,治疗前、治疗后 6 个月髋部骨密度和骨代谢、康复情况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 6 个月,研究组的总有效率(97.14%)高于对照组(85.71%,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个月,2 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全血还原黏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黏度,患肢肿胀最大值、肿胀值、疼痛程度均降低,且研究组更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 6 个月 2 组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水平,健侧髋部骨密度均升高,且研究组更高(P<0.05).研究组住院、骨折愈合、患肢肿胀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 组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4%vs 8.57%,P>0.05).结论 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疗效确切,可改善其临床症状与体征,调节血流动力学指标、骨代谢及骨密度,进而改善康复情况,安全性良好.

    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内固定术复元活血汤血流动力学骨代谢愈合

    KIF20A在肿瘤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

    苏天宇张有为王翔
    368-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驱动蛋白家族成员 20A(KIF20A)是驱动蛋白家族的一员,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负责运输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发挥重要作用.现有研究已经证明,KIF20A在多种肿瘤中呈过表达,因此被视为一种极具潜力的肿瘤治疗靶点.KIF20A的高表达与较差的总生存期密切相关.本文首先概述了KIF20A的结构和功能,随后总结了KIF20A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调控肿瘤的相关机制,最后介绍近年来与KIF20A相关的临床试验结果.这些发现对于肿瘤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驱动蛋白家族成员20A恶性肿瘤有丝分裂治疗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