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延边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延边医学
延边医学
延边医学/Journal YAN BIAN YI XU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分泌性中耳炎综合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比较

    王伟
    3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探讨微波、声频共振耳聋治疗仪联合药物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近5年来我院收治的104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药物治疗,包括倍他司丁、丹参液、维生素b族类,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微波及声频共振耳聋治疗仪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77%,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15%,两组临床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进行6-12月的随访,记录其复发情况,对照组复发31例,复发率为59.62%,实验组复发10例,复发率为19.23%,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波、声频共振耳聋治疗仪联合药物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分泌性中耳炎微波声频共振耳聋治疗仪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及小剂量左旋甲状腺素片治疗效果观察

    刘中祥
    3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及小剂量左甲状腺素片干预效果。方法:选择6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观察组)及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甲状腺激素水平;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常规组,常规组患者予常规抗心衰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小剂量左旋甲状腺素片(12.5ug/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脑钠尿肽(BNP)及6分钟步行距离。结果:观察组T3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与常规组患者BNP均明显下降,6分钟步行距离明显增加,且干预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存在T3水平下降,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左旋甲状腺素治疗对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有利。

    慢性心力衰竭甲状腺激素心功能

    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的疗效观察

    王莎
    4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使用血栓抽吸导管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76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作急诊PCI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在PCI术中加血栓抽吸导管,对照组38例,实施常规PCI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心肌呈色分级(MBG)、TIMI血流分级。结果:两组患者TIMI分级显示,观察组3级31例,占81.58%,1级1例,占2.63%;对照组3级21例,占55.26%,1级8例,占21.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MBG分级进行观察,显示观察组心肌再灌注发生率为68.42%,对照组为34.2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手术患者,加用血栓抽吸导管,可以有效减少无复流,提高心肌再灌注率,值得临床推广。

    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血栓抽吸导管

    关节镜下与开放手术方式下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

    张强
    4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采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和常规开放手术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膝关节镜下复位并内固定治疗的26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关节镜组)和同期行常规开放手术治疗的24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开放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和Lysholm评分。结果:内镜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3个月、6个月Lysholm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采用关节镜下膝关节镜下复位并内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效果显著,只得在临床上使用。

    胫骨髁间棘骨折关节镜复位并内固定治疗

    非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黄靓毛振江李国庆
    4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非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共纳入急性上消化出血患者178例,均经上消化道内镜诊断后确诊,年龄<60岁47例患者记为非老年组;年龄>60岁131例患者为老年组,均行性别、年龄、饮食、非甾体类消炎药物、冠状动脉疾病等危险因素分析(卡方值检验),对非老年组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非老年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7例,占26.40%;危险因素主要为不健康饮食(95%CI=2.19-36.59;OR:9.66,P<0.05)、冠状疾病史(95%CI=1.19-15.59;OR:4.62,P<0.05)、阿司匹林治疗史(95%CI=2.79-11.19;OR:4.56,P<0.05)及男性(95%CI=1.79-16.59,OR值:4.56,P<0.05);行常规二联疗法治疗发现,非老年组总治疗有效率(91.49%,43/47)明显高于老年组(74.05%,97/131),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非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主要为不健康饮食、冠状动脉疾病及男性等,应用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二联法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非老年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病因分析疗效

    空肠置管行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观察

    滕丽莹黄秋环沈艳清龙华...
    4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析肠内营养支持(EN)的病人解决喂养不耐受的问题,以提高病人肠内营养的效果。方法收集本院从2014年元月~2014年10月间,选择经空肠置管行肠内营养支持的病50例临床观察研究。给予两种不同的营养配方(膳食纤维营养液和非膳食纤维营养液),分别采取不同的肠内营养注入方法(间歇性推注法和泵持续性输注法)。通过对行肠内营养患者的观察,观察临床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等指标的变化,评价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找出肠内营养期间喂养不耐受危险因素;比较分析肠内营养完成情况、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后,有些患者出现腹胀、恶心呕吐、反流、胃潴留、腹泻和便秘等胃肠道不适,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不同营养配方表现喂养不耐受的临床分别13例次和11例次出现上述情况。结论产生不耐受现象与疾病相关因素:病人治疗方式、实施肠内营养配方、患者个体差异和空肠置管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有关,通过护理干预,可以使肠内营养护理流程趋于更加合理化,帮助患者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

    空肠置管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护理

    舒芬太尼腰麻与硬膜外舒芬太尼罗哌卡因在分娩镇痛中对应用

    曹美英
    4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舒芬太尼腰麻和硬膜外舒芬太尼+罗哌卡因在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例足月临产妇,随机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硬膜外注舒芬太尼5μg+%1罗哌卡因3--5 ml,B组在蛛网膜下腔注射3--5μg舒芬太尼,两组待产妇VAS≥3分时启用自控PcA泵维持镇痛。比较分析两组镇痛起效时间、镇痛效果、并记录镇痛维持时间、24小时不良反应,运动阻滞,催产素使用,及剖宫产的情况。结果: B组在镇痛起效时间、镇痛效果、镇痛维持时间均明显优于A组(P<0.05),24小时不良反应B组瘙痒发生率高,其他均无明显差异(P>0.05)。B组对产程、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较小。结论:舒芬太尼行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能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具有起效快,作用强,持续时间长且副作用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罗哌卡因自控PcA

    麻醉深度指数用于高龄患者全麻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评价

    李峰
    4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将麻醉深度指数(CSI)应用于高龄患者全麻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全麻手术进行治疗的84例高龄患者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主要是凭借麻醉医师临床经验对麻醉深度进行判断,进而对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进行调整。观察组根据CSI对麻醉过程中所有麻醉药进行调整,CSI维持在(55±5)的范围内。同时对患者各时间点SBP、DBP、HR、CSI进行记录。结果:观察组处于麻醉时期时的SBP、DBP、HR、CSI波动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拔管后,观察组患者躁动、术后急性精神障碍均现在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CSI可有效对大脑生理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反应,可对全麻深度进行有效判断,促进临床用药更具合理性。

    麻醉深度全身麻醉

    多功能外固定支架与传统固定法治疗四肢骨折的疗效比较

    符曦辉
    4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四肢骨折采取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及传统固定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0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实施传统固定法治疗,观察组20例采取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70.00%,观察组效果显著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对照组为25.00%,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对四肢骨折采取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固定的效果更好,可促进骨折端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有利于患者远期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四肢骨折多功能外固定支架传统固定

    误治4年的May-Hegglin异常一例

    吴磊马桂凤
    48-48页

    血小板减少巨大血小板Dohle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