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遗产与保护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遗产与保护研究
遗产与保护研究

月刊

遗产与保护研究/Journal Research on Heritages and Preserv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安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民俗传承与保护研究

    沈琳
    5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俗对于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而言,体现了其所特有的精神价值.安徽目前有4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其民俗传承与保护的传统模式比较单一,以在家族、社区内部自发的直接传承和保护为主,近些年来开拓出以旅游、节庆、博物馆、研究会、申报名录为抓手的多样化的间接的传承与保护模式.但也存在着民俗的原真性受损、遗产地民俗与遗产本身之间的关系挖掘不够、当地居民民俗认同感低等问题.在今后的民俗传承和保护中,要平衡民俗传承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冲突,加大对遗产地与遗产关系密切的民俗的挖掘力度,编写民俗传承保护的校本教材,从教育遗产地的学生人手,进一步提升遗产地居民对民俗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农业文化遗产民俗传承保护

    土族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及其变迁研究

    王国萍闵庆文成功薛达元...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形成了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特色各异的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被称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文章结合景观生态学、保护生物学以及文化景观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以互助县土观村为案例研究,通过识别土族传统村落——土观村的村落文化景观核心构成要素,构建了土观村村落文化景观体系,分析土观村文化景观在时空尺度上的变化.结果 表明:土观村文化景观斑块随时间变化.在空间上呈现破碎化的趋势,斑块内的多样性(即文化景观异质性)降低,与之相关的土族传统知识也随之消失.同时文化景观中的非物质类景观相对于物质景观,在时间尺度上更具有稳定性.土族传统知识与村落文化景观之间具有正反馈作用,传统知识作为土族传统文化在社区的“文化基因”(内在核心要素),对传统知识的保护能有效促进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发展,而村落文化景观作为为土族传统文化在社区的“文化生态系统”,对其的保护为传统知识的传承创造了更好的“生境条件”,从而更好地促进传统知识的保护和发展.

    村落文化景观传统知识土族土观村

    互联网时代农业文化遗产宣传工作的思考

    刘显洋闵庆文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关乎生产发展和文化传承,而其宣传工作则承担着普及农业文化遗产知识、提高全民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职责.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激烈变革,互联网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平台,其具有及时性、互动性、共享性和便捷性,可为农业文化遗产宣传提供新思路.文章在简要总结近年来农业文化遗产宣传工作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内向宣传和外向宣传的概念,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并分别提出简化遗产概念、节庆活动辅助宣传与构建农业文化遗产数据库和平台、构筑“挖掘-宣传-欣赏-分享-传播”的传播生态、利用“农业文化遗产+”思维多维措施并举的建议.

    农业文化遗产互联网保护与利用宣传

    我国世界遗产地可持续业态引导策略研究——以西湖为例

    石春晖李宁汀宋峰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业态是世界遗产地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然而在我国世界遗产属地化管理体制下,管理机构、当地居民、社会资本多方博弈,导致了我国世界遗产地业态发展在强度、类型、文脉传承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对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和永续利用造成了威胁.文章基于我国的文化和体制背景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探讨了世界遗产地可持续业态引导框架,并以西湖世界遗产地为典型案例,剖析了其业态问题的肇因和表现,提出了业态增量管控、存量业态提升、业态长效管理机制等调控引导措施.

    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业态引导西湖

    近代昆明私家园林的艺术特征与价值研究

    蒋宏刘娴
    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昆明私家园林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其本土文化独具特色.文章对近代昆明私家园林的选址、园林建筑、植物配置、园林理水等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探讨其当代价值.在当前园林景观多元化发展背景下,城市建设越来越注重自身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近代昆明私家园林的造园意匠值得今天的城市景观建设加以借鉴.

    私家园林艺术特征价值近代昆明

    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吴晓晨王春燕
    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遗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于民间、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文章通过梳理国际非遗研究文献,客观掌握国际非遗研究方向,以“Web of science核心集合”为数据库,利用Cite Space软件对索引出来的1 304篇文献进行国际、地区、机构、作者网路共现、文献共被引以及关键词聚类等系统化分析,得出国际有关于“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研究知识图谱.研究发现,非遗的研究内容方向可以分为3类:民族非遗文化产业管理研究(主要包括区域历史文化、专业科目以及原生态识别)、传承创新与保护政策研究(包括传播表达以及可持续发展保护)、文化旅游的研究(包括标志地区、地方性艺术、空间市场分析).研究涉及的学科领域广、分布不均衡、科研力量地域空间上不平衡.研究的热点随着时间变化,主要有3个研究热点:有非遗概念界定、非遗保存、非遗开发管理.通过得到的知识图谱可以掌握非遗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数据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CiteSpace软件文化旅游可视化

    城镇化发展下中小型古城保护规划策略研究——以惠民县古城区规划保护为例

    孙明左逢源
    9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镇化发展下对中小型古城的整体风貌及空间格局带来了很多不可逆的消极影响,文章尝试以惠民古城为例,通过对古城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在尊重现存的文物古迹和空间格局的基础上,提出了古城保护规划设计策略及实施路径.对其他北方中小型历史古城的保护规划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城镇化古城保护规划策略

    浅析抚顺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策略

    张丽刘伟
    98-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遗产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通过对抚顺现存工业遗产的调查,分析了抚顺工业遗产在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工业遗产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抚顺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基本对策

    北京市门头沟区传统村落保护现状及发展策略——基于对六个传统村落的调研

    吴昕泽李文博张大玉
    10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作为重要文化遗产的传统村落正逐渐走向衰落,其数量以惊人速度减少.自2012年以来,北京市共有22个村子被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门头沟区共计12个.本研究以门头沟地区经济较为落后的6个传统村落为调查对象,对其村落概况、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现状、传统建筑保护情况、新建建筑情况,以及建房管理现状等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总结了门头沟区传统村落保护现状及其所面临困境,并结合相关研究,探讨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策略.

    传统村落保护现状发展策略

    吉林省文化遗址时空分布及驱动因素

    李爽赵艺源杜会石
    107-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GIS技术研究吉林省文化遗址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石器时代以来遗址时空演变过程及自然和人文驱动因素.结果 表明,吉林省文化遗址属于聚集分布模式,整体呈现东密西疏及亲水性等特点;文化遗址时间和空间特征具有一定独立性,时间分布特征与人文因素相关,空间分布特征与自然因素相关.

    文化遗址空间分布驱动因素吉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