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遗产与保护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遗产与保护研究
遗产与保护研究

月刊

遗产与保护研究/Journal Research on Heritages and Preserv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集安城市古建筑遗址保护对策研究

    戚欣王新英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集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同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拥有丰富的古建筑遗产资源.文章在分析集安市古建筑遗址类型与分布特点、保护与再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解读集安城市发展、旅游开发与古建筑遗址保护间的互利与矛盾,进而提出缓解集安城市古建筑遗址保护压力的相关对策.

    集安高句丽建筑遗址保护对策

    达坂城木拱桥特征及保护加固措施探索

    艾斯卡尔·模拉克爱资哈尔·艾斯卡尔提力瓦力迪·斯拉依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达坂城木拱桥成为研究新疆公路桥梁史的重要实物,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这座桥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研究中俄桥梁建设史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通过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坂城木拱桥进行现状勘察,依据勘察评估提出保护措施,以期为新疆桥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参考.

    达坂城木拱桥保护措施抢险加固

    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廊道构建研究

    商显英戚欣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资源丰富,区域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多样.文章运用遗产廊道理论分析构建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廊道的可行性,阐述遗产廊道构建框架,论述构建现实价值,以期提升珲春建筑遗产保护模式、助力旅游经济发展.

    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遗产廊道

    重庆古镇人居环境保护的综合质量评价研究

    赵万民杨光
    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庆直辖市城镇化发展与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对重庆古镇保护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在国家快速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历史古镇保护是社会经济建设和文化传承延续的重要研究内容,这对地区城镇文化、乡土文化、生态景观、旅游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支持作用.文章对重庆及三峡库区所涉及的45个古镇①进行了调查和数据整理,围绕古镇人居环境的构成内涵和地域特征,提出支撑重庆古镇人居环境综合保护和质量评价的5个技术方面:①遗存原真度;②风貌完整度;③生活延存度;④发展利用度;⑤管理健全度.结合重庆古镇保护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探索古镇保护的综合思路,总结重庆古镇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观点与技术方法,以期对我国历史古镇保护的综合质量评价提供相应的学术参考和借鉴.

    重庆古镇人居环境保护综合质量评价

    城市文化资本的识别、唤醒与再投放——苏州古城道前地区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张昀相秉军施刚柳青...
    2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文化资本的运营是古城保护与更新的重要手段.当前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城市文化资本的运营也开始出现新趋势.文章以苏州古城道前地区为例,从对文化资本的识别、唤醒与再投入方面考虑,分析保护与更新的具体规划策略,以期为同类地区的规划工作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文化资本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

    遗产实践中的社区参与述评

    张崇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大多国际遗产实践类似,我国遗产保护主要以政府及相关机构为主,以社会参与为辅.其中社会参与遗产实践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遗产实践者们的关注.在我国提倡遗产活化利用的背景下,文章主要就社区内涵、社区参与模式、社区参与遗产实践的作用,以及我国社区参与遗产实践现状进行述评,以提供一个全景式视角看待遗产保护和利用中的社区参与,为如何促进和保障社会参与,进而有助于遗产保护的可持续性、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国人的文化自信提供启示.

    社区社区参与遗产实践

    动态信息

    40,80,114,147页

    基于IP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与保护

    徐同磊徐隆
    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和发展的活态观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深厚的开发潜能.近年来,生产性保护方式的观点喧嚣日上.在新的媒介环境和市场环境下,非遗的IP产业链开发是非遗生产性保护的一大路径.要利用互联网思维和产业运营理念,给非遗数字化和非遗艺术形式多样化开发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但非物质文化的产业化要因地制宜,不得以商业性牺牲非遗的传统技艺或文化蕴含.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IP产业链

    顺势而为,辨证论治——大运河水工遗存营造智慧研究

    李尉铭王燕燕
    4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运河中的水工遗存,揭示了农耕时代先人对水的认知和利用的智慧,更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亦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文章通过分析大运河水工遗存的工程科学和文化价值,从大运河历史演进、开凿和疏浚的治水实践以及创造性的工程科技的视角,提出"顺势而为,辨证论治"的大运河传统营建智慧点,为传承和弘扬传统建筑文化提供了理论支撑.

    顺势而为辨证论治大运河水工遗存

    重庆大学近代校园建成遗产的特色与保护

    郭璇袁瑞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近代大学校园的建设是近代营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大学诞生于军政背景、发展于战争年代,其近代以来的校园建设根植于山地环境,特色鲜明,独树一帜.文章从大学的创立引入,分析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所处的山地自然环境,对重庆大学近代校园的规划与建设的本土性和多元融合的特征进行了探索、分析和总结,并对重庆大学校园建成遗产的价值进行了初步分析,对其保护及利用进行了思考.

    重庆大学近代校园建成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