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遗产与保护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遗产与保护研究
遗产与保护研究

月刊

遗产与保护研究/Journal Research on Heritages and Preserv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保护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以凉山州甘洛彝族传统刺绣产品为例

    李洁况锐
    9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凉山州甘洛彝族传统刺绣以工艺精湛、纹饰繁复细腻、色彩艳丽冠绝凉山,于2010年入选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文童梳理归纳了甘洛彝族刺绣的特殊工艺,并提出保护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略,即找到其特殊手工技艺在现代的传承发展之路.将传统彝族刺绣品转化为现代文化创意产品应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既能满足现代创意产业的发展,又能保持民间工艺所蕴含的原生文化精髓.

    甘洛彝族刺绣工艺文化创意产品保护性设计

    北京四合院更新中差异并置手法研究

    张冠峰胡雪松
    9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是一个生长的有机体.随着时间更替,城市中自然会出现新的建筑元素,北京四合院建筑也不例外.北京老城建筑更新中“新”与“旧”的关系一直受各界关注,新的元素如何存在于传统四合院中,并为其带来活力是当代建筑师面临的焦点问题.文章以建筑原真性为指导原则,从北京四合院更新中的新旧关系出发,诠释“差异并置”在四合院更新中的重要价值,并对四合院更新中差异并置的手法和原则进行解读.

    四合院更新差异并置原真性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分析

    马煜娟
    10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 “互联网+”已全面渗透于多个领域.对于博物馆而言,将“互联网+”融入博物馆的各项活动之中,有助于提高博物馆的综合竞争力.从本质上讲,文创产品融合现代商品及传统文化要素,蕴含较多的文化创新要素.博物馆有必要将文创产品全面纳入“互联网+”背景,探求适用于文创产品的创新思路与举措.

    互联网+博物馆文创产品

    古建筑保护中的数字化技术分析

    王慧贤
    103-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建筑遗产是先祖遗留的精神及物质财富,是古代文明的结晶,也是一个国家或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保护古建筑遗产的责任不可推脱,对传承传统文化意义重大,更不能私自拆除与破坏古建筑.计算机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数字化技术在保护古建筑中的应用愈发自如,保护的成效与力度也随之提高,这对贯彻落实古建筑保护政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积极作用.

    古建筑保护数字化技术

    让韩城文物“活”起来——浅谈文物保护利用之韩城经验

    陈红玲
    106-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让文物活起来”,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韩城在“十三五”期间在文物活化和博物馆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起到了良好效果.这些在韩城经济转型关键时期的探索和实践,为韩城经济转型注入强大动力.文章简单介绍韩城文物资源,列举韩城文物保护利用的具体做法,以期为同在文物保护利用研究道路上的前行者提供参考.

    韩城文物博物馆保护利用

    重庆市南岸区法国水师兵营旧址地下遗存的发现认识

    范鹏
    109-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7年3月,在重庆市南岸区法国水师兵营旧址的修缮工程中,意外在中庭区发现了砖筑的地下遗存.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该区域进行了全面揭露,新发现了一组清末至民国时期集净水、储水和取水于一体的用水系统及相关建筑遗迹,它们印证着水师兵营的建造、法国领事馆搬迁等历史片段,填补了水师兵营旧址地下遗存发现的空白,进一步丰富其文化内涵,为今后的展示与利用增添了实物素材.

    重庆法国水师兵营旧址地下遗存用水系统

    四川省南充市行署礼堂建筑研究

    姚二将李超袁一
    114-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在结合测绘调研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行署礼堂的历史沿革;分析了行署礼堂平面功能、立面构图和空间结构的特征;挖掘了行署礼堂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探究了行署礼堂的建筑艺术特征,提出了行署礼堂更新保护的建议,进一步认识作为近现代遗产的行署礼堂.

    行署礼堂建筑特征建筑价值建筑艺术

    村镇空间设计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耦合探究——以浙江湖州市妙西镇为例

    沈群松
    118-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是经过多年历史发展积累而来的,在新型城镇化的挑战下亟待保护.对于一般村镇而言,空间设计是保障其文化遗产发展的前提,而文化遗产的内容与形式也反作用于村镇空间设计.文章通过分析一个传统村镇的开发保护案例,尝试提出空间设计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针对性方法,也希望以此为契机为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区提供新的思路,从而促进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般村镇文化遗产保护发展

    “长安(敦煌)-泉州文化线路”初探——以福建石狮琼林、南安杏埔“墩煌衍派”洪氏家族为例

    陈宇峰
    123-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闽南文化,作为一种极具独特性与地域性的文化,在其随处可见汉唐文化踪影的同时,也体现着中国历史上文化重心的东移南迁.文童基于笔者撰写硕士毕业论文《“长安(敦煌)-泉州文化线路”研究》期间前往陕西西安、甘肃敦煌和福建泉州等地数次田野考察后的田野笔记.通过笔者田野考察期间的观察与思考,以福建石狮和南安杏埔的“燉煌衍派”洪氏家族为线索,对比敦煌与泉州文化之异同,简析文化重心东移南迁过程中的人口迁徙问题.

    燉煌衍派文化线路文化重心东移南迁

    基于文献复原的城市遗址公园展示利用策略——以北京慈寿寺为例

    张逸芳
    130-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参考同一时期寺院的院落布局,对慈寿寺的建筑形制与布局规模进行推测性的初步复原,大致还原出慈寿寺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布局.通过此研究,为理解明代寺庙中心塔式布局的基本特征提供参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慈寿寺塔的保护利用策略.

    慈寿寺中心塔式布局寺院格局建筑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