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遗产与保护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遗产与保护研究
遗产与保护研究

月刊

遗产与保护研究/Journal Research on Heritages and Preserv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对纸质文物修复档案的分析及思考

    侯妍妍
    9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童对文博系统和图书馆系统纸质文物修复档案的设置进行比较,结合实际案例就纸质文物修复档案的重要性做了论述,并提出健全古籍修复档案的几点建议,旨在使修复档案更加翔窦规范.

    纸质文物古籍古籍修复修复档案

    清代北京蒙古阿拉善亲王府历史沿革与建筑特征研究

    李春青李停生
    100-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王府建筑是北京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查阅文献,北京城内的蒙古王府有18处,其中9处王府尚有建筑遗存,但目前对这类王府建筑的研究较少.其中阿拉善亲王府区域位置独特,建筑风格中西融合,建筑装饰细部精美,是一座具有代表性的蒙古王府.现以阿拉善亲王府为例,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历史地图对比和现场调研等方法,梳理其历史沿革,归纳空间布局、建筑规制及其附属园林的特点,理清府址现存状况,进而归纳其建筑的价值,以期为北京王府建筑的保护利用提供基础研究的支撑.

    建筑遗产蒙古王府阿拉善亲王府建筑规制建筑特征

    藏区寺院藏书的成因及其特征

    王黎
    107-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藏区寺院藏书是我国古代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区寺院藏书自形成、发展到自成体系都独具特色.探讨藏区寺院的藏书成因及寺院藏书特征,将有利于了解藏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文章将围绕藏区寺院藏书的成因、特征展开探讨.

    藏区寺院藏书

    甘肃省博物馆藏天梯山石窟壁画的保护性修复

    李庆玲
    110-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梯山石窟,又称凉州石窟,位于武威市城南约40 km的天梯山北麓.文章就修复历史加固、画面有弧度、地仗层严重酥损、颜料层严重粉化等做出了针对性的保护修复方案,试验了多种胶结材料,选用了更理想的支撑体材料,保证了此次保护性修复的效果.文章是对甘肃省博物馆藏的部分天梯山壁画进行再次修复的总结.

    北凉壁画历史加固地仗层酥损颜料层粉化胶结材料支撑体

    铁岭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区域考古学文化辨析

    刘爱丰张剑
    114-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对铁岭境内新石器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不同区域、不同时代、不同类型文化遗存内涵进行对比分析,探寻这些文化与周边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从而明晰铁岭考古学文化在沟通南北与东北亚考古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铁岭区域考古学文化

    中国古代城市鼓楼设置源流研究

    刘一帆郭华瑜
    117-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中国古代城市鼓楼设置的起因、形式及功能演化的角度,探讨了鼓楼建筑因城市等级、规制、规模的不同,在都城与一般城市中设置的时空变迁.通过对都城中“宫廷-市坊”二级体系向城市中独立鼓楼对设新体系;一般城市的子城谯楼(鼓角楼)向城市中心独立城台立鼓楼演化历程的梳理,揭示了在不同类型城市中,因鼓楼报时、报警、礼仪等功能的消长变化,在都城管理体系成熟以及子城制度的消失等因素影响下,中国古代城市鼓楼建筑设置发生的历史变迁,以及由此反映出与城市结构和管理体系的重要关联.

    鼓楼都城一般城市子城制度

    唐代渤海国建筑色彩浅析

    闫金强李金蔓李琛
    12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筑文化是历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色彩是体现建筑个性,表现建筑功能的重要因素.渤海国(698-926年)是粟末棘鞨族政权,其范围相当于今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文章罗列渤海国的多样化建筑,结合考古工作介绍其主要形态及表现色彩,由乡村建筑原色到贵族建筑的人工施色,再到宫殿级建筑色彩的形成.此外,还详细介绍上京城高等级建筑的色彩特点及其纹样,总结上京城建筑色彩体现的艺术特色.

    渤海国建筑色彩

    佛山祖庙灵应牌坊建筑研究

    刘奇俊
    127-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佛山祖庙灵应牌坊建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是“敕封”灵应祠的标志,在功能上它除了旌表功德之外,又对佛山祖庙古建筑群起到了组织空间、点缀景观的作用.灵应牌坊历经500多年风雨仍然屹立不倒,实为中华历史文化遗产之瑰宝.对佛山祖庙灵应牌坊历史沿革、建筑结构、建筑技术、建筑艺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对于加强岭南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推进岭南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灵应牌坊建筑研究

    明宁夏灵武江毅齐墓出土黄地缎纹幡的保护修复

    陈晓岚杨丽蔚
    13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宁夏灵武市江毅齐墓出土黄地缎纹幡为出土丝织物,且未经任何有效处理,存在残缺、破洞、污染(污渍)、皱褶、变形、脱丝、褪色、文字缺失等病害.为了抢救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物,作者将纺织品保护修复理论及纺织品保护修复技术结合起来,借助相关现代分析仪器对文物的质地、织物组织结构、纹样、文字表面颗粒物等进行分析检测,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修复技术路线,运用消毒、除尘、斑点试验、回潮整形、针线法加固等手段进行保护修复,达到了预期效果,延长了文物的保存寿命.

    黄地缎纹幡针线法分析检测保护修复

    北京老城商业会馆建筑探讨——以正乙祠戏楼为例

    张晓丽刘晗崔宇航
    138-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京老城商业会馆作为北京老城会馆建筑的类型之一,见证了老北京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衰落,同时也具有人文特点.正乙祠不仅是戏楼建筑,同时也被称为银号会馆.正乙祠戏楼本身作为文物存在,是戏曲发展的历史见证,被誉为戏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行业会馆发展的历史映像,对研究商业会馆与戏楼建筑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文章通过实地调研法与文献综述法来对正乙祠进行探讨,结合其历史、建筑特征和价值提出发展方式,旨在为其他会馆戏楼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一定参考.

    会馆戏楼戏曲文化价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