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遥感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遥感学报
遥感学报

顾行发

双月刊

1007-4619

jrs@irsa.ac.cn

010-64806643

100101

北京市安外大屯路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遥感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性学术刊物。反映遥感领域的科研与技术应用成果。包括航天航空、农业、林业、资源开发、环境监测和保护、区域和工程地质勘探和评价、找矿、灾害监测和评估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地理信息系统、遥感、GIS及空间定位系统的综合应用等方面。读者对象为遥感及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陆地观测卫星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场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马灵玲周翔王宁陶醉...
    805-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作为衔接遥感数据产品与应用服务的重要过程,是遥感数据产品高质量应用的必要保证.多年来,国内外建设了不少面向陆地遥感产品的真实性检验站点,但由于陆表过程和观测目标的高度复杂性、遥感卫星载荷产品的多样性、陆地遥感产品演变的动态性,在典型特性表征-要素测量-样本优化-弹性服务全过程中的理论运用与技术实现仍显不足,规模化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发挥可持续运行的服务价值.本文分析了真实性检验地面观测场网、地面参考真值获取技术、遥感产品综合检验服务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而从理论方法体系化着手,提出在地统计学的空间变异理论、计量学的不确定性理论、运筹学的最优化理论等基础之上,研究真实性检验场网空间代表性表征、测量基准不确定性度量及传递、多途径检验结果综合定权合成、样本集与待检产品的最优匹配等方法,发展形成陆地观测卫星真实性检验场网方法体系框架.对标国家空间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和关键共性产品的应用需求,综合考虑整体布局、产品覆盖完备性、时空基准一致性和可追溯性等因素,统筹建设完善真实性检验站网、航空协同真实性检验系统、基准参考构建及传递系统以及高精度检验服务系统,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陆地观测卫星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技术方案.文章对于完善真实性检验场网理论方法体系,"用足"、"用好"国产陆地观测卫星遥感数据,提升定量化应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陆地观测卫星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基准参考测量服务系统理论方法体系

    面向三维点云的域自适应学习

    范文辉林茜罗欢郭文忠...
    825-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维点云数据在自动驾驶、机器人和高精地图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三维点云数据处理主要基于有监督学习,其算法性能依赖于大规模高质量的标注数据集.此外,仅在单一设备与场景中训练的三维点云数据处理模型难以应用于不同设备与环境,泛化性能有限.因此,如何减少三维点云标注数据集的需求以及提高三维点云处理模型的适应性是当前三维点云数据处理面临的重要难题.作为迁移学习的一个重要分支,域自适应学习旨在不同域间特征分布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提高模型的适应性,可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重要思路.为便于对点云域自适应学习领域进行更深入有效的探索,本文主要从对抗学习、跨模态学习、伪标签学习、数据对齐及其他方法5个方面对近年来的三维点云域自适应学习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分类归纳,并分析总结每类点云域自适应学习方法所具备的优势及面临的问题.最后,对三维点云域自适应学习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遥感三维点云域自适应学习对抗学习跨模态学习伪标签学习数据对齐

    空间约束及其在遥感图像信息提取中的应用研究

    沈宇臻玉院和韦玉春郭厚财...
    843-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遥感卫星技术的发展使得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图像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图像通常具有高的类内方差,因此限制了许多遥感信息提取方法的性能.为解决此类问题,遥感图像中像素间的空间约束成为研究热点,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整体上,这些成果缺少联系和系统性.鉴于此,本文基于近20年来发表的100余篇相关文献,对现有空间约束流程、应用场景和方法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对各类空间约束方法进行了原理解释及优缺点的比较.最后,本文分析了空间约束方法的发展趋势,列举了空间约束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空间约束方法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空间约束遥感图像信息提取邻域辅助约束遥感变化检测目标提取地表覆盖

    地震灾害损失评估与遥感技术现状和展望

    安立强张景发Ricardo Monteiro张磊...
    860-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是地震震前应急准备、震后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的重要工作内容.随着地震灾害风险的加剧以及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需求的提升,近年来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技术得到较快的发展.同时,随着遥感技术进入大数据、智能化时代,遥感数据在地震灾害损失评估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对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及其中遥感技术应用的发展进行了梳理:首先回顾了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的发展现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地震灾害损失评估软件平台的异同点;归纳了人口和经济损失估计的典型方法;然后分别对震后遥感灾害损失评估以及基于遥感的震害预测方法现状进行了总结.最后本文讨论了目前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对遥感数据应用于地震灾害损害评估工作的趋势进行了展望.

    震害预测地震风险损失评估震害评估遥感数据

    中巴经济走廊洪扎段潜在滑坡SBAS-InSAR早期识别及发育特征分析

    苏晓军张毅孟兴民Rehman Mohib Ur...
    885-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巴经济走廊巴基斯坦境内洪扎河谷(Hunza Valley)段地形高差巨大、地质环境复杂,滑坡灾害多发,对河谷内村镇威胁极大,也严重制约中巴经济走廊安全建设与运行.为了加深对Hunza河谷滑坡灾害的认识,亟待进行滑坡识别编目和发育特征研究.本研究基于升、降轨获取的87景哨兵一号(Sentinel-1)数据,利用SBAS-InSAR技术获取了洪扎河谷地表形变,计算了地表斜坡向形变速率.并综合利用光学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实地调查验证,成功识别了洪扎河谷53处潜在滑坡,并讨论了滑坡识别效果,对Ghulmet和Humarri两个典型大型滑坡监测形变、影像解译和验证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11个地形地质环境因素作为影响滑坡发育的因子,分析了滑坡分布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升轨和降轨数据监测到研究区内斜坡向最大形变速率分别为-311mm/a和-490 mm/a,洪扎河谷区不稳定形变阈值为-20 mm/a.大型滑坡受河流侵蚀作用,形变剧烈,次级滑坡发育.识别的潜在滑坡主要集中在河流两岸、公路上下边坡;潜在滑坡主要分布在风化堆积层以及千枚岩、板岩等变质岩区;高差200-1000 m、坡度30°-40°和坡向南、南西向为滑坡发育的优势地形条件;斜坡地表裸露、植被稀疏地段(NDVI<0.2)物源充足,滑坡较为发育.研究结果可用于巴基斯坦洪扎河谷防灾减灾工作,保障中巴经济走廊畅通运营,为具有毁路与堵江风险的滑坡重点监测和评价研究提供科学参考和数据支持.

    中巴经济走廊洪扎河谷滑坡SBAS-InSAR地表形变早期识别发育特征

    南水北调中线焦作采空区地表沉降DS-InSAR监测与风险分析

    张子彦张敬凯张豪磊杜玉玲...
    900-9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优化水资源配置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性工程,为及时发现和评估沿线煤炭开采沉陷对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的威胁,本文基于Sentinel-1A数据和分布式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DS-InSAR)技术,通过同质像元识别和相位优化将分布式目标融入时序InSAR处理,获取了焦作采空区2019年-2020年地表形变时空分布,在此基础上结合形变和距离要素构建了一种南水北调沿线形变风险评估指标,并依据指标实现了研究区形变风险分级.结果显示,焦作采空区内存在多个沉降盆地,其中最大沉降量达到180 mm,最大形变速率约为-125 mm/a;南水北调干渠沿线以无风险区和低风险区为主,伴随有少量中高风险区.研究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焦作段整体受开采沉降影响较小,但在张屯矿西北侧、白庄矿和中马村矿内存在较高形变风险区域,需要对其进行持续监测以预防潜在沉陷灾害.本文提出的基于形变信息的风险指标具有良好的指示性,能够为南水北调灾害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遥感采空区DS-InSAR地表形变监测南水北调中线风险指标

    无人机高分遥感图像检测震灾中损坏建筑物

    王海峰周成江陈雪峰杨扬...
    91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云南省自然灾害频发,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生命财产损失.为此本文基于无人机高分遥感图像和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技术快速定位自然灾害中损坏建筑物的位置,为救灾救援提供助力.然而,目前损坏建筑物检测领域仍存在一些挑战:如目前公开的震灾损坏建筑物的高分辨率数据较少或费用昂贵;待检测损坏建筑物与背景及其他目标特征差异小而错检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构建了基于无人机遥感图像的大规模高分辨率的震灾损坏建筑物数据集,其主要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灾区收集4598张遥感图像,并对目标建筑物进行了多种形式标注;在检测算法上,本文提出了震灾损坏建筑物实时检测模型,其中包含目标特征对齐模块,特征差异计算模块和目标边界约束的位置框检测模块.本文提出的模型在震灾建筑物检测数据集上达到了 86%的精度,同时也在不同地点的实际场景下进行了验证并得到较好的效果.

    深度学习高分遥感图像目标检测变化检测地震灾害

    大型煤炭基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遥感评估及演变分析

    孙灏高金华崔希民王国瑞...
    926-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直接收益,因此从服务功能角度评估矿区生态系统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以大型煤炭基地宁东为例,在阐述矿区生态系统状况遥感监测研究现状和进展的基础上,设计了遥感数据驱动的气候调节、防风固沙、固碳释氧、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5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计算方案,利用长时间序列连续数据评估了上述功能的时空演变,衡量了矿区生产活动对地表生态系统的影响.应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实现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动态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从2001年-2019年,宁东基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呈改善趋势,其中气候调节、固碳释氧、防风固沙改善趋势非常显著,水源涵养出现轻微下降现象,土壤保持处于基本不变的状态.(2)空间分布上,远离采煤工作面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比较强,反之则比较弱.(3)矿区与非矿区对照分析表明,矿区生产活动迟滞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增加,其中非矿区的气候调节功能的上升速率约为矿区上升速率的两倍,非矿区防风同沙和固碳释氧功能的上升速率约为矿区上升速率的1.5倍.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整体改善,可能是气候环境变化和人工修复活动的综合结果,但鉴于其整体改善速率明显低于非矿区,说明煤炭开采活动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仍然需要加大对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力度.

    煤炭基地遥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动态监测生态环境矿区采矿影响

    精准扶贫背景下中国贫困县的夜间灯光时空变化分析

    华婧吴宾陈佐旗杨成术...
    940-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年是中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合理评估减贫效果是当前验收工作的重点,并对探索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生产精准扶贫阶段(2014年-2020年NPP-ⅦRS)夜间灯光遥感年合成数据,构建县域夜间灯光指数和变化指数,分别探讨了中国831个国家级贫困县和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减贫效果.结果表明:2014年以来中国大部分贫困县的经济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减贫效果突出;仍有108个贫困县夜间灯光强度呈现负增长趋势,主要位于西部地区的集中连片特困区交界处,西部地区内部出现南北发展不平衡现象;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夜间灯光亮度变化呈现出基数小增速快(Ⅰ型)、基数大增速快(Ⅱ型)、基数大增速慢(Ⅲ型)和基数小增速慢(Ⅳ型)4种类型,且在集中连片特困区交界处和省级行政边界交汇处呈现高高集聚和低低制约的空间分布格局,交界处的贫困县易被边缘化.进一步分析表明,实施基础设施扶贫、特色产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光伏扶贫)、易地搬迁扶贫这4类脱贫路径的贫困县夜间灯光变化明显.

    夜间灯光NPP-ⅦRS国家级贫困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时空变化减贫效果

    耦合温度特征的工业热源ANN遥感识别与时空演化分析

    张钦挺邹滨刘宁马绪瀛...
    956-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识别工业热源是中国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前提,然而因热源特征不明、类型判定不准等问题,工业热源遥感监测目前难以大范围推广应用.本文对此提出了一种耦合温度特征的工业热源人工神经网络遥感分类精准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基于DBSCAN聚类算法和土地利用类型从Suomi-NPP ⅦRS Nightfire数据中识别全部类型工业热源;其次利用频率统计方法分类建立工业热源温度特征模板;最后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判别工业热源类型并由此分析了中国近年工业热源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煤炭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业、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业4类工业热源各级温度频率与分布形态、主次峰峰值均呈现明显类间差异,主峰温度分别为795 K、830 K、760 K、1725 K.(2)温度特征模板增强下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工业热源分类识别效果好,模型训练集与验证分类识别精度分别为99%和87.86%.(3)中国工业热源时空分布呈现出"地域集中"与"波动下降"双特征.工业热源空间上主要集中分布在北方地区,数量占比高达85.4%.煤炭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业和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业的主要分布地分别为山西、河北、新疆以及安徽;以2015年和2018年为拐点,2013年-2020年4类工业热源在整体表现出先降后升再降的波动变化趋势.本研究提出的工业热源遥感识别方法可为基于卫星手段的大气工业污染源遥感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工业热源温度特征模板人工神经网络ⅦRS大气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