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海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海
艺海

邹世毅 

月刊

1673-1611

yhbjbwl@163.com

0731-84456454

410005

湖南省长沙市明星里2号

艺海/Journal Yiha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由齐白石山水作品看中国山水画的传承与发展

    薛超
    6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在鉴赏湖南博物院收藏的部分齐白石山水作品艺术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吴昌硕、朱耷、石涛、林风眠的山水图像,从例证阐释的角度解析他们山水图像之间所具有的关联性,进而佐证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借古开今。

    齐白石山水吴昌硕朱耷石涛、林风眠传承发展

    书法艺术和表演艺术的共通之处

    刘嘉
    74-75页

    汉字图形化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

    陈婷婷黄海波
    7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字作为语言信息的载体,其形态具有特殊的识别符号,具有独特的视觉审美。从中国古代甲骨文发展至今,汉字图形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出现越来越频繁。设计师利用自己的艺术思维,对赋予图形的汉字进行艺术设计,形成了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传统的艺术创作风格,汉字图形化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既展示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风范,又进一步传承了中国独特的古代传统文化精神。

    汉字传统文化招贴设计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互联网插画的指导意义

    邢亦壮
    8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信息传播的内容量大、覆盖面广,互联网插画这一艺术创作形式也应运而生并广受推崇。文章对不同风格的互联网插画作品进行分类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分析其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针对当下社会现状和市场需求来引导艺术工作者创造出更多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推动艺术设计朝更好的方向发展,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形式与内容互联网插画艺术设计

    基于空间维度视角的乡村人居环境改造——以杭州富阳东梓关村为例

    于杭田
    8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人居环境属于人类聚居环境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具有丰富的人文性与历史性。本文以浙江省杭州市富阳东梓关村为研究对象,研究从不同空间维度出发的乡村人居环境改造设计,通过对空间特征和现存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三化三维"设计策略,以期对当前乡村振兴规划设计和环境营造提供新的思路。

    乡村环境二维空间乡村改造四维空间

    "非遗"文化微空间的感知与认同研究——以北京星巴克"非遗"文化体验店为例

    王丽
    8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符号而长期备受关注,成为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符号。北京星巴克"非遗"体验店通过对贵州丹寨蜡染"非遗"文化符号的提取,并融合老北京胡同符号进行文化空间迁移设计,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一个广阔的"乡村文化空间"转移到一个特定的 "城市文化微空间",通过空间的转化将星巴克"非遗"概念店塑造成一个微空间文化符号和微观体验,成为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雅致特性的微文化空间,顾客通过空间环境、"非遗"衍生品及消费服务的全面感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种新的"非遗"文化消费空间。

    文化微空间"非遗"概念店意向感知认同价值

    科艺融合视域下的"非遗"数字化困境与设计应用

    黄梅荣张璋含
    9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非遗文化产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业的主要组成成分。保护好、继承好、发扬好的非遗与文化产业,对传承历史文脉、坚守文明信心、促进国际文明交往与互鉴、构建社会主义文明强国,有着重大意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社会也是朝着数字化、科技化发展,更要大力促进非遗文化与数字化相结合。关于非遗的数字化,从相对单一的手机程序应用开发到跨媒体、跨平台交互,再到颠覆性利用元宇宙技术进行非遗数字化尝试实践探索,随着信息科技、互联网、传感和可穿戴设备等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的不断迭代而不断创新。现在就是各个行业推崇"学科交叉"的思维方式。本文在"科技与艺术"相互融合视域下,探讨非遗数字化与设计创新应用,以期促进非遗"活态"开发应用,激发公众参与兴趣,推动非遗文化传播正向发展,从而更好地赓续民族文脉。

    科艺融合非遗数字化

    《苗寨欢歌》十八洞村主题歌会

    封2页

    《湘江之声》原创音乐会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