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海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海
艺海

邹世毅 

月刊

1673-1611

yhbjbwl@163.com

0731-84456454

410005

湖南省长沙市明星里2号

艺海/Journal Yiha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场"专精特新"的舞蹈风暴——评原创舞蹈专场《我和我的祖国》

    肖舞曹颖
    59-60页

    从倪瓒艺术看元代"尚逸"审美内涵

    顾传博曾爱军宗泰臻
    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倪瓒的美学思想是元代"尚逸"审美思想的具体体现,与元代社会发展背景密切相关.元代是我国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元朝统治者制定了森严等级制度,传统汉族文化科教受到巨大冲击,士人常无处用武.在此大环境下,元代绘画美学思想与宋代美学思想相比,更富有跳出写实更具备精神意义的"尚逸"审美趣味.本文立足于倪瓒的艺术,分析其"逸气说"及其创作技法对"逸"的解读,浅议元代尚逸审美之流变与精神意义,并阐述其作为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之美育价值.

    倪瓒逸气说元代审美美育教育

    唐代诗人墓志的妍美之态

    董泽衡赵俊然
    6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志与铭于上古殷商之际青铜彝器中已有考见,用于记功记事等,所著刻篇幅文辞称之铭文.其后刊于碑石,"以石代金,同乎不朽".有唐一代,铸石刊碑风靡当时,所存数目远轶秦汉,颉顽魏晋之时.谓碑版墓志自魏晋南北朝发展以来,至隋唐,无论数目、形制等方面臻于新的高度.唐代所存碑版墓志数量众多,书体上以楷书为主要,亦有以行书、隶书为体的碑版墓志.碑志中所载人物可分门别类,亦有乡绅士族、达官显贵等墓志,碑志主人身份的高低所请书丹人书写风格有着一定的联系,书丹人及所书风格往往应与碑志主人的身份与之匹配.近年所出唐代诗人墓志占有相当部分,纵观这些碑志主为诗人的志文书写风格,多趋于妍美,恬静,不乏当时显明一时的书家所书写.以妍美恬静书写艺术风格的诗人墓志,表现出时人对诗人身份理解的审美转移,亦可从此类墓志中考见妍美恬静书写风格的发展流变.

    妍美诗人墓志风格流变

    中国影视剧本创编人才力量版图勾画

    成海霞程琦
    7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仔细勾画中国影视剧剧本势力版图,中国剧本的创编力量可谓百态丛生.当前戏剧影视艺术制作流程中的刚需环节——剧本的产出,有明显的"路径"依赖传统:好口碑高质量的剧本主要来自经典名著、名家名作及网络知名小说的改编.此外,中国戏剧影视故事创编人才队伍里还有一股可贵的力量——原创型剧本创编的致力者们.创编人才的培养对于未来中国影视发展非常之关键,目前此类人才储备的缺口依然很大,年轻力量的成长需要迎头赶上.

    剧本创编版图勾画主脉潮涌待兴

    全媒体语境下地方戏曲艺术的传播与发展

    戴四海
    7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戏曲艺术一直以来在民间具有较为受限的舞台,其一是其鲜明的地域性、语言性、风俗性、文化性等特性所限,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养一方文化一般;其二是大部分地方剧种所具备的资源有限,在过去接受新的传播载体与更新新的传播内容有限,传承与发展的人才有限,创新、传播的渠道有限,资金来源有限,其呈现在舞台上的机会也有限,以至于随着改制、互联网及外来文化的渗入,地方戏曲艺术的发展一再受到致命一击.如何自救、如何突破、如何活下来、如何走出去,一直是国家和地方院团思考所在.

    戏曲艺术全媒体一通文化长沙市花鼓戏剧院

    校园小戏"立德树人"实践研究——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独幕剧《油茶花开》为例

    林昆山夏惠慧
    7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学校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艺术院校具有开展思政教育的优势与特长.如何创新艺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以大学生更喜闻乐见的方式达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教育效果?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独幕剧《油茶花开》给出了通过创排校园小戏推进"立德树人"的生动实践.

    校园小戏立德树人实践研究

    论本科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信息素质培养

    唐青李圣崴
    8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分析本科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该专业信息素质培养的目标和培养模式.提出了开设专门课程的想法,并重点描述了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培养模式提出了若干建议.同时,还研究了保证信息素质培养的资源整合问题,并强调了信息伦理的重要性.

    信息素质培养模式信息伦理

    承古融新的水利文化展厅设计理念与实践——以宁夏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展示中心项目为例

    彭建平
    8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利文化展厅的设计需要在兼顾展览内容和游客体验的基础上,注重文化传承和科技创新的融合.文章以"宁夏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展示中心项目"为例,介绍了在"承古融新"设计理念下如何进行实践.该项目通过展示中国古代水利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现代水利工程的成就,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水利文化,提高了公众对水利事业的认识和理解.设计团队采用最新的展示理念、手段和技术,将古代水利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设计出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展示空间.同时,设计团队还注重展厅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成功打造出既充满传统文化气息又具有现代感的水利文化展厅.

    承古融新水利文化展厅宁夏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展示中心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遗"活态传承保护困境及创新路径——以常德为例

    何蔓莉李闻达
    8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是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活态传承保护势在必行,不仅关系到"非遗"的传承保护效果,而且有助于乡村振兴成效的提升.尽管我国很多地区在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保护方面已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本文以常德市"非遗"活态传承保护为例,客观地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遗"活态传承保护面临的困境,探索其创新路径,以期提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遗"活态传承保护水平.

    乡村振兴战略"非遗"活态传承保护困境创新路径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化馆(站)创新发展

    戴泓敏萧筠译李萍
    9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基因.文化基因是指自觉与不自觉而置入人体内的最小信息单元和最小信息链路,主要表现为信念、习惯、价值观等.文化馆是文化基因传递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馆如何发挥自身的文化基因传递功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本文从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馆创新发展的机遇和背景出发,深入剖析了文化馆发展现状,进而提出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馆创新发展途径,旨在为提高文化馆的公共服务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文旅融合文化馆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