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医药前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医药前沿
医药前沿

朱会宾

旬刊

2095-1752

yyqy555@163.com

010-58472626

100025

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西里远洋天地55号楼2-302室

医药前沿/Journal Yiayao Qianya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临床护理路径在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谭玉姣
    146-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于我院就诊并在IUC病房接受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比较护理后两组患者总体康复时间、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应激性溃疡治愈时间、应激性溃疡并发症发生率、生存质量评分及临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总体康复时间和应激性溃疡治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出血及穿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可显著缩短患者总体康复时间,降低应激性溃疡并发症发生率,缩短应激性溃疡治愈时间.此外,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还可显著提高患者治愈后生活质量,提高患者临床满意度.该护理模式效果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康复时间

    1例下肢静脉溃疡周围皮肤管理的护理体会

    王科
    148-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总结1例下肢静脉溃疡周围皮肤管理的护理体会.方法:将本院2021年2月22日收治的1例下肢静脉溃疡患者,回顾临床资料,探究相关护理措施,评价护理效果.结果:经过一周的处理,溃疡周围浸渍皮肤及红斑好转,伤口也明显缩小,患者满意.结论:下肢静脉溃疡周围皮肤管理中,配合综合护理服务,有助于提高预后效果与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下肢静脉溃疡溃疡周围皮肤静脉曲张

    品管圈活动对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蜂针治疗后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率的效果分析

    于会群郭倩佘瑞涛吴苏雅...
    150-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对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蜂针治疗后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0月我科收治11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接受蜂针治疗患者为对照组,未实施品管圈活动.2019年11月—2020年12月我科收治13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接受蜂针治疗患者为观察组,实施了品管圈活动.比较两组蜂针治疗后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对照组过敏反应51例,发生率为44.35%,实验组过敏反应23例,发生率为17.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目标达成率109.16%,进步率60.72%.结论:品管圈措施能有效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蜂针治疗后的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率,避免患者因过敏反应而中断蜂针治疗.

    品管圈蜂针皮肤过敏反应类风湿性关节炎

    个性化护理在肾病综合征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张艳蓉顾妮娜
    152-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个性化护理在肾病综合征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肾病综合征患者6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个性化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疾病认知、规范用药、生活方式、定期复诊评分高于对照组,尿蛋白定量、血浆蛋白水平优于对照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卫生、情绪角色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对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影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个性化护理肾病综合征低蛋白血症尿蛋白

    集束化护理联合渐进式放松训练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的影响分析

    周琳
    154-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联合渐进式放松训练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12月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动静脉内瘘穿刺护理,观察组则实施集束化护理联合渐进式放松训练指导,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过程中的疼痛评分;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内瘘穿刺期间的焦虑水平.结果:观察组穿刺期间的疼痛、穿刺期间的状态—特质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联合渐进式放松训练(将一系列护理措施进行整合和优化,同时指导患者在内瘘穿刺前进行渐进式放松训练),可有效减轻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期间的疼痛感,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提升患者舒适度.

    集束化护理渐进式放松训练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

    基于健康意识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肺癌根治术后患者疾病自我感受负担及并发症的影响分析

    朱婷婷
    156-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基于健康意识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肺癌根治术后患者疾病自我感受负担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8月—2021年3月收治的肺癌根治术患者8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健康意识理论的护理干预,对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疾病自我感受负担、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护理干预后自我感受负担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健康意识理论的护理干预可减轻肺癌根治术后患者疾病自我感受负担,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健康意识理论肺癌根治术疾病自我感受负担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护理中RAM护理干预模式的应用分析

    李亿敏邓威张小青钟羽...
    158-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护理中RAM护理干预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10月—2020年11月,选取我院5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与研究组(2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RAM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应对方式评分、社会功能(自我照顾、关注社会、责任心、家庭职能、父母职能、婚姻功能、职业功能、社会退缩、家里活动)评分.结果:研究组干预后积极应对评分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社会功能总分及各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护理中RAM护理干预模式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应对方式与社会功能.

    双相情感障碍常规护理RAM护理干预

    老年综合评估的结构化护理方案在跌倒风险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饶绮雯叶海珍夏瑞珍莫丽君...
    160-161,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老年综合评估(CGA)的结构化护理方案在跌倒风险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12月在我院跌倒高风险患者2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20例.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实验组选择CGA的结构化护理方案,比较两组的跌倒风险与平衡能力评分改变、生活质量评分改变、跌倒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护理干预后跌倒危险评分低于对照组,平衡、步态及平衡步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护理干预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跌倒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跌倒风险患者中应用CGA的结构化护理方案临床价值高,跌倒发生率低.可有效降低跌倒风险,提高平衡能力评分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跌倒风险老年综合评估结构化护理方案

    调衡针法结合施氏筋骨平衡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胡飞周荣魁朱志峰陈姚飞...
    162-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调衡针法结合施氏筋骨平衡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12月30日江阴市中医院骨伤科门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共120例,将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调衡针法结合施氏筋骨平衡手法治疗)与对照组(枕颌牵引加普通针刺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NDI指数进行评价,在治愈率、显效率等方面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2周、1个月时和随访6个月时的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2周、1个月和随访6个月时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周、1个月和随访6个月时的NDI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调衡针法结合施氏筋骨平衡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等不适症状,恢复颈功能活动度,提高生活质量,比一般外治疗效好.

    筋骨平衡手法针刺疗法颈椎病伤筋痹证

    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分析

    黄学贵陈翠玲
    165-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科就诊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共114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均为57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对症治疗,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电针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针灸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总有效率、中医症候积分和FS-14评分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FS-14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临床上采用针灸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的疲劳程度,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此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针灸电针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症候积分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