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液晶与显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液晶与显示
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 中国物理学会液晶分会
液晶与显示

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 中国物理学会液晶分会

郭海成

双月刊

1007-2780

yjxs@ciomp.ac.cn

0431-86176059;84613406

130033

长春市东南湖大路3888号

液晶与显示/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Liquid Crystals and Display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液晶与显示》是中国最早创办的液晶学科专业期刊,是中国惟一的液晶学科和显示技术领域中综合性专业学术期刊;它是中文核心期刊,是英国《科学文摘》(SA)、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等20余种国内外著名检索刊物和文献数据库来源期刊;它是中国物理学会液晶分会会刊,是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会刊,是中国专业学术期刊发行量最大的期刊之一。本刊以研究报告、研究快报、综合评述和产品信息等栏目集中报道国内外液晶学科和显示技术领域中最新理论研究、科研成果和创新技术,及时反映国内外本学科领域及产业信息动态,是宣传、展示我国该学科领域和产业科技创新实力与硕果,进行国际交流的窗口。本刊征集有关液晶和各类显示用材料及制备方法、各类显示器件物理和制作技术、各类显示新型模式和驱动技术、显示技术应用、显示材料和器件的测试方法与技术、各类显示器件的应用等研究论文。本刊刊发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等项目及省、部委基金项目的文章达90%以上,并有许多成果已通过国家和省部级鉴定,获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我国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反式环己基(三)联苯类液晶化合物微波介电性能分析

    袁骞涂友兰雷孟龙吕培文...
    1145-1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微波移相器用液晶材料大多以高双折射率多联苯类或多苯乙炔类液晶化合物作为主要组分,但这些液晶化合物在使用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粘度大、介电损耗偏高或光热稳定性较差等缺点。反式环己基(三)联苯类液晶化合物具有相对较低的粘度、高热稳定性等特点,普遍用在显示器件之中,但在微波介电性能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选择性合成了6个异硫氰基反式环己基联苯和三联苯类液晶化合物,测试了它们的相态和微波(10~30 GHz)介电性能,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通过分子模拟计算了它们的偶极矩和极化率,并与相关结构的多联苯类液晶化合物的性能进行比较,探讨其反式环己基结构对液晶分子的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异硫氰基反式环己基(三)联苯类液晶化合物不仅其熔点相对较低(<90℃)、向列相温度范围宽(86~160℃),而且在 10~30 GHz时的介电损耗低(≤7。25×10-3),使其微波的品质因素相对较高(η≥30),适于作为微波用液晶材料的有效组份。

    反式环己基(三)联苯微波用液晶低介电损耗宽温向列相态合成

    向列相液晶中非对称相位光栅的产生及形貌

    任常愚李尤丁红伟
    1155-1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液晶中相位光栅的动态衍射特性和光栅形貌,提出了在C60掺杂垂直排列向列相液晶(NLC)中产生非对称光栅的方法,分析了光栅产生机制并建立了光栅形貌的数学模型。首先,用水平偏振光的斜入射光束写入相位光栅。然后,利用一束光作为探测光读出光栅并利用光电探测器记录衍射光强。实验表明,光栅的最大衍射效率超过60%,且衍射强度分布不对称。基于非对称衍射的特征,提出了基于光折变效应产生非对称衍射分布和衍射效率超过对称光栅Raman-Nath衍射理论极限的物理机制。最后,给出了在NLC中形成非对称锯齿形光栅的假设,并提出了描述非对称锯齿形相位光栅的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相位光栅的高衍射效率来源于液晶中非正弦调制的空间电荷场。这种非对称电场主要是表面电荷调制和Carr-Helfrich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提出的非对称锯齿形光栅模型假设能够很好地描述非对称衍射和衍射效率突破Raman-Nath理论关于对称光栅衍射理论限制的原因。

    向列相液晶非对称相位光栅衍射效率光折变效应

    叉指电极结构对液晶包层光波导有效折射率调制量影响的建模研究

    赵慧茹刁志辉穆全全范维方...
    1163-1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叉指电极基于单侧加电方式,有望通过简化波导层结构提升液晶包层光波导的光学性能。为此,本文建立了基于叉指电极的液晶包层光波导物理模型,并研究了该结构下波导模式有效折射率调制量的变化规律。首先,通过理论模拟明确了叉指电极所产生的电场分布特点;然后,分析了电场作用下液晶分子的排布状态及对波导模式有效折射率的作用规律,并定量化研究了液晶初始取向角度、Δn、Δε对波导模式有效折射率的影响;最后,对比了叉指电极与传统双侧电极结构下液晶光波导有效折射率调制量变化。结果表明,叉指电极会产生周期性电场分布,并导致液晶转动角度与光波导有效折射率分布呈现周期性;相比于平行取向(初始取向角为2°),垂直取向(初始取向角为88°)下所产生的有效折射率调制幅度更大,在40 V电压下,垂直取向是平行取向的10。1倍。更大的Δn和Δε有助于获得更大的光波导有效折射率调制量。与双侧电极对比,叉指电极能够在同等电压下实现更大的有效折射率调制量。

    叉指电极液晶光波导

    基于P-U-net的角锥波前探测器的波前校正方法

    胡鸣张琪王红燕徐星宇...
    1174-1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适应光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像差的校正,但在实际应用中,闭环校正需要较长的时间,并且由于变形镜的非线性响应,传统的开环校正方法的校正精度会受到影响。本文提出一种基于P-U-net网络的角锥波前探测器波前校正方法。P-U-net通过数据训练建立了整个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模型,在角锥波前探测器的光瞳图像与变形镜的控制电压之间构建了直接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可以通过角锥波前探测器的光瞳图像直接计算变形镜的控制电压。通过使用仿真自适应系统理论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可以在 50 ms内完成像差校正,校正精度达到 0。1 μm。与传统的闭环自适应校正算法相比,本文方法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像差校正,达到更高的精度,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自适应光学角锥波前探测器卷积神经网络

    非晶铟镓锌氧薄膜晶体管反相器稳定性提升的电路设计

    江舒张天昊魏晓敏李梁栋...
    1182-1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薄膜晶体管(TFT)反相器的稳定性问题是影响其在玻璃上系统(SOG)显示技术等领域中实际应用的重要挑战。本文基于实验数据提取了非晶铟镓锌氧TFT器件仿真模型,拟合并得到了其阈值电压变化幅度(ΔVTH)与电压偏置时间的拉伸指数方程。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传统伪CMOS反相器的电学稳定性随偏置时间的变化规律,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TFT反相器电路,对其进行管宽调节并设计了物理版图。改进型反相器通过延迟输出级下拉管的开启使输出高电平值接近电源电压,增加了18。47%。通过反馈缓解其阈值电压漂移所导致的等效电阻增大对输出级电流的影响,显著提高了其速度稳定性。在电压偏置时间为2。56×107 s时,其上升时间的变化率只有4。09%,远低于传统伪CMOS反相器的296。11%。

    反相器薄膜晶体管稳定性非晶铟镓锌氧玻璃上系统

    健康显示:从概念到技术需求

    邹文聪景宇宇韩登宝朱杉婷...
    1192-1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健康显示是普通消费者和显示从业者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是显示技术发展的高层次追求。长期以来,健康显示的概念不够清晰,显示领域停留在单纯追求技术参数的阶段,忽略了消费者对健康显示的高层次需求。本文在综合前人认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健康显示的概念和内涵,特别从人体健康的角度分析了健康显示的技术需求;总结了与健康显示相关的主要显示技术,如低蓝光、有益红光、高色域、高动态范围调节、低眩光、无频闪、高刷新率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提升健康显示的3个技术维度:光谱适应性、亮度适应性、频率适应性,提出了未来健康显示提升的主要技术策略和发展方向。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将健康显示的概念和内涵传递给从业者和消费者,为缓解显示带来的近视等健康问题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

    健康显示显示技术参数人眼健康

    柔性屏COF弯折结构的正交试验优化设计

    郑宏兵胥奇梁钊柳登明...
    1205-1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屏幕COF(Chip on Film)连接过渡区的金属层在模组弯折阶段和可靠性验证阶段容易发生断裂,导致屏幕显示异常。本文采用试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DOE)方法,以弯折成型状态和可靠性状态下的金属层应力最小作为试验指标,以泡棉厚度、泡棉偏移、金属包覆层(Metal Cover Layer,MCL)厚度和U型膜偏移作为影响因子,设计L9(34)正交试验方案,使用有限元方法对9组试验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并进行弯折成型和可靠性状态下的试验验证,最终获得了最优组合方案。有限元方法和试验结果表明,U型膜贴附偏移量对COF区的金属层弯折应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泡棉厚度,再次是MCL厚度和泡棉贴附偏移量。最优组合方案在弯折成型和可靠性状态下皆具有最小的金属层应力,其值分别为57 MPa和523 MPa。最优组合方案的弯折成型和可靠性试验达到了100%的产品良品率,满足设计和生产要求。

    金属层断裂正交试验设计弯折可靠性良品率

    基于卷积注意力机制的无透镜对抗编码成像

    王海伦王跃科
    1214-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较于单孔径光学无透镜成像技术,编码孔径成像(Coded Aperture Imaging,CAI)技术具有更高的光照强度和更高的分辨率,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现有的CAI技术存在成像时间分辨率较低和成像性能较差的限制。深度学习技术由于其强大的复杂特征建模能力,被广泛应用到各类信号处理领域中。本文提出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构建基于卷积注意力机制的生成对抗网络模型(Convolutional Attention Mechanism Based-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CAM-GAN)来适应不同的情境和任务要求,提高CAI效果与稳定性。通过引入卷积注意力机制模块使生成器选择性地聚焦于数据的特定区域,恢复原始图像的细节和结构。在此基础上,以生成对抗网络的形式进行网络的训练,生成更逼真、更高质量的图像。在公开数据集的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方法相比,CAM-GAN在图像质量上表现出色,取得了最高的峰值信噪比值,相较于次优的UNet-GAN算法提高了约0。32,充分证明了深度学习技术在CAI领域中的应用潜力。

    编码孔径成像深度学习注意力机制生成对抗网络

    结合沙漏注意力与渐进式混合Transformer的图像分类方法

    彭晏飞崔芸陈坤李泳欣...
    1223-1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Transformer在图像分类任务中具有广泛应用,但在小数据集分类任务中,Transformer受到数据量较少、模型参数量过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分类精度低、收敛速度缓慢。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沙漏注意力的渐进式混合Transformer模型。首先,通过下-上采样的沙漏自注意力建模全局特征关系,利用上采样补充下采样操作丢失的信息,同时采用可学习温度参数和负对角掩码锐化注意力的分数分布,避免因层数过多产生过度平滑的现象;其次,设计渐进式下采样模块获得细粒度多尺度特征图,有效捕获低维特征信息;最后,使用混合架构,在顶层阶段使用设计的沙漏注意力,底层阶段使用池化层替代注意力模块,并引入带有深度卷积的层归一化,增加网络局部性。所提方法在T-ImageNet、CIFAR10、CIFAR100、SVHN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分类精度可以达到97。42%,计算量和参数量分别为3。41G和25M。实验结果表明,与对比算法相比,该方法的分类精度有明显提升,计算量和参数量有明显降低,提高了Transformer模型在小数据集上的性能表现。

    小数据集图像分类Transformer沙漏注意力多尺度特征混合架构

    基于平行全维动态注意力机制的视觉地点识别方法

    刘沛津刘淑婕何林彭莉峻...
    1233-1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天气、季节、光线等环境变化导致的视觉地点识别鲁棒性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提升视觉地点识别特征描述子环境稳健性的多维度注意力机制——平行全维动态注意力机制(POD-Attention)。为实现卷积核在全维度上的动态精细探索,增强特征提取网络对建筑物等不变性特征的提取与学习能力,采用全维动态卷积块在卷积核全维度(输入输出通道、卷积空间和卷积核数量)上添加互补性注意力。将1×1卷积、Skip Squeeze-and-Excitation(SSE)模块与全维动态卷积块平行融合,不仅有效提高了特征提取速率,还扩大了视觉地点识别网络的感受野,进一步提升了视觉地点的识别准确率。在公开数据集上进行的实验表明,基于VGG16及Patch-NetVLAD特征聚合的视觉地点识别方法经POD注意力机制改进后,在 Nordland 与 Mapillary Street-Level Sequences 数据集上的Recall@1 指标提升了9。7%与1。8%,充分证明了本文POD注意力机制对于网络性能的提升效果,也证明了基于本文POD注意力机制的视觉地点识别方法的有效性。

    视觉地点识别环境鲁棒性深度学习平行全维动态注意力机制平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