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李继兵

双月刊

1004-4671

ylsy.xuebao@163.com

0775-2683902

537000

广西玉林市教育中路299号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是以反映本校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理论刊物,以学术性、师范性为特点,以地方性为办刊特色,主要刊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中有水平、有创新的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杨万里"活法"诗理与禅宗关系探析

    陈胤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杨万里作诗善于观照事理之细微处,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展现其独特的诗意和理趣.其"活法为诗"的审美趣味,实具有明显的禅宗文化特征.其表现在:一是诗歌推理逻辑,具有佛家因明三支推理特征;二是诗歌"活法"之"参透",受佛教禅宗"了悟"观念影响;三是诗歌创作之"活法",与禅宗所谓"死蛇弄活"方法相类.要言之,杨万里诗歌"活法"理论,除个性气质及不懈努力外,更多是受宋代社会浓厚的禅宗文化影响而形成的.

    杨万里"活法"禅宗

    张祖翼及其《伦敦竹枝词》

    徐文翔邓翠
    8-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桐城名士张祖翼是晚清书法大家,被誉为"上海四书家"之首.除书法外,他还具备多方面的才华,于金石、诗学、文章等方面造诣颇深,这得益于其桐城世家的文化积淀和青年时期受多位桐城派名家的沾溉.张祖翼曾作为外交使臣刘瑞芬的随员出使英伦三年,所撰《伦敦竹枝词》用通俗、形象的笔调描绘了传统士大夫眼中的英伦风情图景.关于《伦敦竹枝词》的作者长期存有争议,实际上钱钟书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考定为张祖翼,但迟至21世纪学界才取得共识.《伦敦竹枝词》通过名物、风俗、制度三个层面对英伦风情进行了书写,其歌词与"注"反映了张祖翼既对其发达的物质文明有所接受,又怀着"天朝上国"的偏见排斥其风俗与制度的矛盾心理,可以视为一代知识群体面对"西方"之复杂心态的典型写照.

    张祖翼桐城《伦敦竹枝词》钱钟书开眼看世界

    清末古文选本辑考与叙录

    李矜君
    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民初,是古文选本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八股取士制度解体、新学制建立动摇了此前古文选本赖以生存的制度基础.西学思想涌入,文字、书面语体改革等则使与古文选本关系密切之传统文化环境发生了变革.在此基础上,古文选本具备了观察此一时期文学、社会史的重要功能.然而,此前学界主要将目光集中于"新选本",即"国文"教科书的探讨,对传统古文选本关注则相对不足.为此,本文汇辑历年来所见清末古文选本十五种,依次对其考辨、叙录,以期对该领域研究的深入有所裨益.

    清末古文选本文学批评辑考叙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闽南打城戏的非遗传承叙事研究

    王荟李宝佳
    2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闽南打城戏是福建地区特有的地方剧种,蕴含丰富的闽南文化元素,非遗话语下打城戏所面临的困境不再是主体的消亡或复兴,而是在现代社会中如何重构遗产的新秩序,以塑造新文化语境,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需求.因此文章探究闽南打城戏为何会成为非遗、申遗,以及申遗成功后遗产的传承叙事.在叙事过程中客观地讨论打城戏作为流动的文化资本,如何被开发、重构、包装并赋予多姿多彩的文化标签,如何在地域社会系统中表述、自立和反思自我,以及通过原生性、主体性和社会性探寻打城戏新文化意义的再阐释.

    打城戏非遗传承遗产叙事地域文化遗产表述

    共同体美学视阈下新主流电影的"香港经验"探赜

    周安若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CEPA签署后,香港电影人抓住新主流电影的发展机遇,以丰富的市场经验、现世的人文精神、多元的视角,为香港与内地电影融合互促的新态势努力耕耘,促使新主流电影在类型叙事、现实观照及身份认同等方面实现转型和升级,为观众带来了相当数量主创班底强大、审美趣味高雅、文化价值丰厚的新主流电影,为推动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助力中国电影工业立足本土、开拓市场、实现"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提供了难能可贵的"香港经验".

    共同体美学香港导演新主流电影

    类型融合·本土书写·政治反思:在全球与民族之间的《王国》

    林萌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韩国拍摄了一批瘟疫题材影视.这些作品在展示奇观、释放焦虑之余,也相应地体现出地域性和民族性,在多重维度上拓展着成熟于西方的丧尸影视类型.韩国与奈飞(Netflix)共同制作的剧集《王国》成为其中突出的代表.一方面,它以"怪物哲学"的颠覆姿态,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宫斗剧对权力的赞美,在类型融合的基础上打开了反思空间;另一方面,它以本土文化特质灌注丧尸形象,在韩国"后民族电影"时代另类演绎民族寓言.这既继承了韩国影视一贯的政治反思与社会批判功能,又为思考人类文明危机、制作全球化影视作品带来启示.

    韩国影视类型融合民族寓言怪物哲学全球化

    论壮族狩猎空间生产的基础

    黄丽娜黄家信
    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生产是自然空间"人化"的实践过程.壮族狩猎空间生产以峒地猎场提供空间产品创造的自然基础,狩猎工具简单易造;以集体生产和公平分配为社会关系基础,遵循"见者有份"原始公有制观念.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和现代价值观的影响,壮族狩猎空间生产逐渐失去自然属性和社会实践,以岩画艺术和传统体育样态的表征形式衍化遗存.壮族狩猎空间生产发展出来的天人合一观念,符合当代和谐共生的环保理念,促进现代文明建设;长期沉淀的集体观念有利于推动乡村基层治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壮族狩猎空间生产

    《艺风堂友朋书札》收王鹏运致缪荃孙书札六通考释

    朱存红
    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鹏运和缪荃孙是多年好友.《艺风堂友朋书札》收录王鹏运致缪荃孙书札六通.结合《艺风老人日记》和王鹏运词集及其他相关文献对二人通信及交游进行大致梳理,以此为基础对六札写作时间和所涉及人事详细加以考证,并按写作时序将其重新排列,这将有裨于王鹏运及其文学研究.

    王鹏运缪荃孙《艺风堂友朋书札》交游

    清中后期桂东南祠堂及庙宇的社会功能探究

    吕飞雁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中后期桂东南地区人口增长迅速,人员流动频繁,祠堂与庙宇成为当地不同势力控制地方资源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不同于以往学界单独就祠堂与庙宇所在系统各自所起作用的单面分析,本文尝试从两者社会控制的互补功能角度切入,利用地方志、族谱与碑刻等文献资料对祠堂与庙宇两套系统在桂东南地区的社会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理解地方社会变迁的内在动力.

    清代桂东南祠堂庙宇社会控制

    鲁迅小说人物命名中的解/构辩证

    朱崇科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拥有了小说命名权的鲁迅在小说人物命名中别有洞天,呈现出丰富的话语张力与解/建构辩证:在严谨正名(名正言顺)的实践中,他再现了旧的刻板与顽固,也彰显了新的希望与没落;在无名/共名的命名实践中,以洋文命名国人本身既有无处可逃的尴尬又借之呈现出可能的含混与丰富,而共名背后既有麻木单一,又可能有民间力量的反拨;在《故事新编》中,他又有"去名"的操作,呈现出其时他更繁复而深刻的意图——挣脱旧传统之网罗,即使神仙圣贤也未必能够适应新的时代,而批判与反思更不该就此停止脚步.

    鲁迅小说人物命名话语去名阿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