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建筑
云南建筑

饶维纯

双月刊

1004-3640

0871-4141655

650032

昆明市西昌路209号云南省建设厅502室

云南建筑/
查看更多>>建筑刊物。云南省土木建筑学会会刊。主要刊载城市规划、城乡建设、建筑创作、建筑结构、建筑设备、施工安装、工程经济等专业的学术论著,图文并茂,力求反映我省地外高原边疆和民族地区的地方民族特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

    申伟弦王丽陈烈
    8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省先后发布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美丽县城"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高质量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云南省绿美城市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云南省高质量推进城镇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升级若干政策措施》等系列关于县城建设的指导意见,全省基于县城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展开了大量的建设工作,全省新型城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稳步提升,城镇空间格局不断优化,县城面貌焕然一新.阶段性提炼和总结的建设经验,对全省下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新型城镇化美丽县城绿美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公园体系

    云南省"讲好五个故事"项目体系策划研究

    史登峰李珊红
    8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深入学习研究"聂耳和国歌、西南联大教育救国、闻一多舍生取义、扎西会议、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简称"五个故事")的精神内涵,结合党中央、国家和云南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挖掘地方资源禀赋和红色基因,形成空间联动和线路延申,把"讲好五个故事"产品体系和发展好红色文化旅游事业做了系统的策划与研究.

    讲好五个故事产品体系策划研究

    生态修复背景下易地搬迁迁出区的旅游发展研究——以东川区舍块乡为例

    庄友辅张臣明贺啟立
    9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易地搬迁迁出区,尤其是一些旅游资源相对较好的迁出区,其旅游发展是易地搬迁后续工作中未得到充分重视的环节.这种忽视不仅体现在政府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的优先级上,也体现在对于迁出区旅游潜力的认知和关注不足上.这导致迁出区的资源禀赋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实现.认为易地搬迁迁出区发展旅游需具备交通通达条件,拥有一定的旅游资源,生态脆弱性较轻等条件,在此前提下旅游能够同时带来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价值,当前迁出区的旅游发展可分为生态保育型、农业生产型、粗放旅游型、过渡开发型,而迁出区旅游发展的常见问题包括定位不清晰、旅游产品单一、配套设施不足等,提出了对应的迁出区旅游发展对策,即明确旅游发展定位;整合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用活用好相关配套设施.并以东川区舍块乡为案例,对其旅游资源特色、发展定位及项目打造进行解读,同时指出地区知名度低、配套服务不完善、从业人员短缺等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总结了对生态修复背景下易地搬迁迁出区旅游发展的思考研究,以期为易地搬迁后续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易地搬迁迁出区旅游发展生态修复舍块乡

    空间中的历史建筑——大学生历史建筑调研竞赛

    何俊萍
    9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易地搬迁迁出区,尤其是一些旅游资源相对较好的迁出区,其旅游发展是易地搬迁后续工作中未得到充分重视的环节.这种忽视不仅体现在政府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的优先级上,也体现在对于迁出区旅游潜力的认知和关注不足上.这导致迁出区的资源禀赋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实现.认为易地搬迁迁出区发展旅游需具备交通通达条件,拥有一定的旅游资源,生态脆弱性较轻等条件,再次前提下旅游能够同时带来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价值,当前迁出区的旅游发展可分为生态保育型、农业生产型、粗放旅游型、过渡开发型,而迁出区旅游发展的常见问题包括定位不清晰、旅游产品单一、配套设施不足等,提出了对应的迁出区旅游发展对策,即明确旅游发展定位,整合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用活用好相关配套设施.并以东川区舍块乡为案例,对其旅游资源特色、发展定位及项目打造进行解读,同时指出地区知名度低、配套服务不完善、从业人员短缺等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总结了对生态修复背景下易地搬迁迁出区旅游发展的思考研究,以期为易地搬迁后续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易地搬迁迁出区旅游发展生态修复舍快乡

    长江安徽段沿线风水塔特征研究

    牛婷婷盛思泉余敏
    9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时期具备独立意义的风水塔开始产生[1],风水塔是在佛塔基础上结合堪舆文化理念演变而来.由于其营建活动的世俗化、地方化,风水塔也成为当地人文、自然环境重要表现因素之一,能够传递一定的历史价值与社会意义.研究以长江安徽段五座现存状况良好的风水塔入手,通过实地调研与测绘,并进行图纸绘制,对五座风水塔深入分析.基于上述研究,从沿江五塔选址、周边自然空间环境、自身形制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进而厘清部分营建规律.

    长江沿线风水塔选址特征建筑特征堪舆文化

    西藏山南市两栋典型藏族民居比较研究

    宋佳薇李欣雨钟启航
    10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藏的传统村落及民居地域特征鲜明,并不断自发演进,但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落实,出现了一批与传统民居截然不同的新型住房.通过对鲁麦村在西藏分裂割据时期和安居工程时期建造的两栋典型传统民居的测绘和比较研究,探讨社会环境和使用主体的变化对民居变迁的影响;并从村落形态、建筑空间、建构体系三个方面分析两代民居间的传承与更新要素,藏族民居在传承文化观念、生活习惯和气候适应性等地域特征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材料更替和建构体系的改良,这种自主建造模式对未来新型民居的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藏族民居传统村落历史建筑测绘鲁麦村

    多面聚合,旧识新知——故宫左翼门测绘及其院落关系分析

    贾亭立孙晓倩许升刘力嘉...
    106-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故宫左翼门位于太和殿广场东北角,体仁阁之北.顺治三年(1646)十月修建工成,门座五间,是标准的明末清初式建筑.古代历朝建筑皆遵有严格的标准,宋朝以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为规范,清代工部编写有(工程做法则例》以记录自己的营造准则.而左翼门建成于明清交接之际,彼时并无相应工程条例进行指导建造,因此左翼门的测绘,对于明清官式建筑营造做法研究有一定的帮助.基于此,研究从现代建筑学视角出发,通过对左翼门各项尺寸与比例以及其所在院落的地面铺墁作法的测绘与调查,分析其建造逻辑与视线关系,探究左翼门及其院落空间的组织方法.

    故宫左翼门院落比例视线分析地面铺墁

    金阙玉宇,巧匠之缘——永增二十村玉皇阁的结构设计与建造艺术研究

    王雯令阮琦章燊栾钧淼...
    11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楼阁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类型之一,一直以来都以复杂的结构技术与华丽的建筑形式成为整个建筑组群的中心,代表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技术水平.位于云南大理州弥渡县新街镇永增村的永增二十村玉皇阁是典型的清代楼阁式建筑,于1988年11月被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对永增二十村玉皇阁的深入调研,以玉皇阁结构技术研究为核心的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析.文章开篇概述玉皇阁的研究概况及其历史背景,简要介绍玉皇阁的基本信息,从玉皇阁的总体格局出发,研究玉皇阁与其他建筑的关系及其背后的"娱神"内涵.再从玉皇阁的外在表征与内部空间两个层面入手,分析玉皇阁室内外空间的处理手法及其带来的神秘空间体验,后从结构原理及构造特征两方面入手,深度剖析隐藏在"玉宇金阙"背后的传统技艺与工匠智慧,最后,通过与五十三村玉皇阁的比较,揭示了两座建筑在技术上的渊源,以及匠人技艺的延续创新.通过对玉皇阁的测绘与营造手法研究,深度挖掘其背后的技术价值、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对云南古代楼阁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玉皇阁构造做法古楼阁建筑云南大理清式建筑结构对比

    口述史视域下的历史建筑空间演变调查研究——以金溪县旸湾村刘氏祖宅和洪氏祖宅为例

    李芝瑶
    118-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口述史提供了观察和记录建筑历史的角度,调查由物及人,由人及物相互关照,以便深刻的理解建筑空间的意义.将口述访谈与实地测绘、三维扫描多学利研究方法相结合,对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肠湾村进行深入考察,并选取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洪氏祖宅(现青田书院)、刘氏祖宅两栋历史建筑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建筑空间演变历程进行抢救性的口述史记录.通过建筑使用者亲自讲述建筑建造发展的历程,从口述故事的角度厘清建筑空间的演变脉络,构建起人物、事件、时间、空间之间的联系,"自下而上"地"书写"历史,弥补传统史视角对建筑空间研究单一的缺陷,使得叙事角度更加多元化.

    历史建筑空间演变口述史建筑遗产活化利用

    民族地区乡村人居环境提升的文化性表达

    詹绕芝
    125-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是当代社会民之所向,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转型,社会需求的侧重从物质性需求逐渐转向文化性需求,因此乡村振兴要注重其文化性的表达.立足于乡村人居环境提升改造中存在的文化缺失问题,通过对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梳理总结和乡村人居环境的特征分析,进而探讨乡村文化在人居环境提升中的 表达路径.

    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人居环境文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