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和少英

双月刊

1672-867X

ynmdxb@163.com

0871-65137404

650031

中国昆明市一二.一大街134号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载民族学、社会学、少数民族哲学、经济、历史、文化、宗教、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及调查报告。内容注重民族特色,强调理论深度,关注学术前沿,面向全国社会科学界,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少数民族的理论研究人才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

    崔晓琰扎西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这是对我国发展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新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胆求索,在增进民族团结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认识、新观点、新举措.新时代,对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进行系统研究,深刻领会挖掘其理论渊源、思想精髓与时代价值,对未来更好地开展民族工作、处理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民族团结

    民族地区美好生活建设的内涵、理念与路径

    乔巴生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好生活建设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在要求,又是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的价值追求,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且坚定把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因此,通过对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厘清美好生活的价值内涵,同时,加强对现阶段制约民族地区协调统一发展所存在的主要因素的研究,明晰建设民族地区美好生活的理念,对于构建民族地区美好生活建设的路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民族地区美好生活建构路径

    间断平衡理论视角下70年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变迁分析

    龙立军
    2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经历了70年的变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的繁荣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对70年来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变迁轨迹的梳理总结,运用间断平衡理论的长期视角分析该政策的变迁过程,可以发现: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经历了从1949年到1965年中央集中模式的平衡期、“文革”时期激进变迁模式的间断期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集中与地方自主相结合的渐进平衡新时期.这一演变过程呈现出明显的由平衡到短期间断再到长期平衡的演进脉络特征,而且与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也呈现出较强的吻合性,充分体现了教育、人与社会发展之间内在的紧密关联性.

    间断平衡理论民族教育政策变迁民族团结进步经济社会发展

    疾病的文化建构——藏族社会麻风病患的医学人类学研究

    岳小国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文章诠释了三岩藏族看待麻风病的成因,处理麻风病患者的举措及其死后安葬问题.在三岩社会,麻风病被认为是违反了某种禁忌、秩序、道德规范所遭致的报应或惩罚,其处理方式是隔离.患者不但在活着的时候被隔离,而且死后也要通过特殊的丧葬方式被隔离.维系生死隔离的文化基础是藏族的信仰体系和宗教知识传承.藏族社会对麻风病患的处理彰显了强烈的道德色彩,其社会效果和文化建构是通过对违规行为的整肃来维系社会秩序和道德氛围.

    麻风病禁忌隔离文化建构医学人类学

    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创新研究——以新疆为例

    李培峰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边疆民族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时必须充分关照其独特性,这对于保护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文化安全等意义巨大.同时,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规模较小、文化生态脆弱以及文化安全风险较高等问题,在坚持差异化原则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的进程中,应该科学、充分地挖掘民族文化资源蕴涵的深层价值,在开发利用中注重保护文化生态环境,充分考虑并注重培育其所具有的文化安全的现实功能,使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中闯出一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新疆地处祖国西部边疆,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在这一地区发展文化产业要坚持特色发展理念,实施特色文化产业和产品品牌工程,拓展对外文化贸易,延长产业链,坚定地走高质量特色发展之路.

    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路径新疆

    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应避免的若干“误区”——基于现代化视角的思考

    王长江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在理论视角上,从情怀而非现代化的客观规律来思考乡村振兴,把农民视作当然的弱者,试图重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社会.在战略定位上,缺乏对现阶段乡村发展方位的准确思考,看少了乡村的付出,看低了乡村的现实,看高了乡村的未来.在发展路径上,延续城乡分割的老路.这一系列错误倾向在理论界和社会舆论中均较为普遍,其根源在于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乡村社会,延续城乡分割的传统视角,忽视了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乡村振兴现代化城市化城乡融合

    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与外在激活力——日常生活方式的文化治理视角

    顾海燕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和基本要求,乡村文化的振兴对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功能主义的文化论出发,作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的乡村文化,其振兴离不开文化的主体.以乡村文化振兴的村落实践为例,将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分为内生动力与外在激活力,指出在当前的乡村文化实践中,农村村民作为文化的内生动力,会出现“熟悉的陌生人”和“选择性漠视”等认知困境,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社会力量作为乡村文化的外在激活力,亦面临文化认知、实施过程和体制机制矛盾等实践难题.乡村文化的振兴需以外激内,以政策供给破解内生动力的生成困局,以政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消解实践难题,为内生动力提供可持续的发展保障.

    乡村文化振兴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内生动力外在激活力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法治保障方略

    梁婉颖杨军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是乡村战略的重要资源和动力源泉;乡村振兴是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的目标.当前,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中面临过度开发、侵权、知识产权权属不明等方面的纠纷,需要从法治上予以保障.做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法治保障,一是乡土法治文化资源与国家规范成文法互补共融是动力源泉,国家规范成文法需要乡土法治文化资源的补充,优秀的乡土法治文化资源对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有重要作用;二是严格国家规范成文法实施是重要保障,法律实施阶段最需要规范、完善的实施细则,加强法律之间协调性以防止机械司法;三是用法治守护传承人权利是重要内容,明确传承人知识产权权利人主体地位,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制度,让对传承人权利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四是开发过程中重视传承创新农村文化资源的历史担当是重要前提,制定明确统一的开发规划,加强知识产权建设,优化农村文化资源开发的准入与审批制度,完善农村文化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五是法治教育和宣传工作是重要环节,加强农村法治教育,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引导民众正确处理权利与资源开发之间的矛盾.

    乡村振兴农村文化资源乡土文化知识产权法治保障

    我国老年长期照护体系构建中的性别议题研究——基于老年自理预期寿命的实证分析

    乐昕黄剑焜
    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年长期照护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治理中面临的诸多难题之一.在构建我国老年长期照护体系的过程中,性别议题应该受到充分关注.实证研究表明,老年自理预期寿命具有性别差异:老年女性自理预期寿命总体不如老年男性;低龄老年女性在自理预期寿命的改善方面略有优势;老年女性自理状况的人群队列差异始于更早年龄段.这一研究结论对我国老年长期照护政策制定具有启发意义:应重视老年女性的长期照护需求特征与偏好;应尽快开展面向低龄老年女性的“医、养、教”相结合的健康计划;应加强研究和探索以女性互助为理念的长期照护人力资源供给模式,如盘活社区女性居家养老服务资源、面向女性提供相关知识技能培训等;应优先针对女性制定“全周期、多支柱”的扶持政策.

    老年长期照护自理预期寿命性别差异多状态生命表老龄化

    嵌入与重构:现代养老体系与少数民族传统养老文化互动

    周浩玲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养老体系的构建是在我国进入老年研究社会背景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要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尝试.现阶段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养老体系已初步形成,制度措施层层推进,由于各地社会转型和发展变迁的程度不一,传统养老存在区域性和民族性的差异,现代养老体系顶层设计与地区落实之间需要调适.现代养老体系嵌入到少数民族传统养老文化的场域与惯习,传统与现代、不同区域的养老文化观念、行为方式互动于养老的时空维度.从养老理念适应性转变、养老资源差异性优化以及养老模式区域性互鉴方面研究因地因时的重构区域性养老秩序,使其助力于现代养老体系有效贴合实际养老需求,提升在地方上的实践能力,推动中国特色现代养老体系整体构建与协调发展的进程.

    养老场域养老惯习养老秩序时空互动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