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和少英

双月刊

1672-867X

ynmdxb@163.com

0871-65137404

650031

中国昆明市一二.一大街134号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载民族学、社会学、少数民族哲学、经济、历史、文化、宗教、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及调查报告。内容注重民族特色,强调理论深度,关注学术前沿,面向全国社会科学界,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少数民族的理论研究人才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脱贫攻坚返贫家户的基本特征及其政策应对研究——基于12省(区)22县的数据分析

    肖泽平王志章
    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返贫与脱贫一直交织存在,已成为阻碍农村扶贫开发进程的顽疾.返贫的实质就是贫困,但有其丰富的内涵、多样类型和独有特点.既有研究已证实家庭结构对普通家庭经济行为存在显著影响,但囿于数据获得性限制了人们对返贫户家庭结构的总体了解和把握.通过对一定规模的返贫家户的家庭内部结构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准确地描述了其在人口金字塔、人口规模及劳动力结构、婚育行为和家庭结构的基本特征,对返贫户的预警系统构建、主要劳动力投资、异质人群公共服务、家户资产积累和乡风治理方面的公共政策给予启示.

    贫困返贫内部结构政策

    贫困群体脱贫内生动力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全国农村困难家庭2014~2016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王强
    9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扶贫先扶志,增强贫困群体脱贫内生动力已成为扶贫举措中一致的共识.基于2014~2016年中国农村困难家庭面板数据,尝试探究精准扶贫以来,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脱贫内生动力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贫困深度越深其脱贫内生动力越低;陷入贫困时间越长其脱贫内生动力越低;单纯提供资金补贴帮扶方式显著降低其客观脱贫内生动力,提供就业创业的积极帮扶能显著提升其主观脱贫内生动力.对此,建议精准扶贫政策设计考虑对贫困群体建立有关贫困深度和陷入贫困时长等系列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分类管理和帮扶,贫困程度较深者除了物质帮扶以外,更应注重培育其脱贫内生动力.同时还应实施积极的帮扶政策,构建责任关联的现金给付制度.在2020年全面脱贫后对贫困程度较深者持续进行跟踪并健全政策配套.

    精准扶贫脱贫内生动力反贫困机制

    后脱贫时代脱贫村有效治理的实现路径研究

    李小红段雪辉
    10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年国家脱贫攻坚任务就将结束,脱贫后脱贫村的振兴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要实现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因此,刚刚摆脱贫困的脱贫村亟需从治理有效着手推动乡村振兴.但脱贫村的治理面临着内生治理能力不足、行政化扶贫力量淡出、脱贫村内部矛盾激化以及乡村振兴的多重压力和挑战,亟待优化调整.实现脱贫村的有效治理可以从构建合作治理模式、重塑困难群体合法性、建立开放的农村治理体系以及强化村民内部政治参与等多个角度推进.

    脱贫村后脱贫时代有效治理精准扶贫

    资本理论视阈下旅游扶贫类型学新探

    陶少华
    106-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有旅游扶贫研究分类众多,但鲜有从贫困户与景区空间距离及其对贫困户资本类型、资本量、资本获取方式等维度的影响进行分类的研究.在阐释类型学、地理资本理论和布迪厄资本理论的基本内涵、引入旅游扶贫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础上,依据贫困户与景区之间的距离关系创造性地将旅游扶贫研究类型划分为重叠型、比邻型和分离型三种基本类型,并解读了每一种类型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致贫原因把每一种类型进一步划分为因病、因贫、因学等亚类.对旅游扶贫类型所做的全新划分方法可助力现阶段和后扶贫时代的旅游扶贫事业的发展,助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资本理论旅游扶贫类型

    信息化时代的村治精英更替:机制与后果

    柯芳
    11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十余年来,伴随基层政权规范化建设的推进及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村治精英群体发生了大规模的更替.村治精英更替主要有两种机制:一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和普及;二是国家政权建设规范化的不断推进.政府在治理工作中主动采纳各种新型信息技术,并不断加强对乡村基层社会的渗透与控制.各种自上而下的业务工作需要现代型村治精英才能更好地对接.这倒逼传统型村治精英退出村治舞台,而掌握新型信息技术的现代型村治精英逐渐被吸纳进入村治舞台中.村治精英更替有利于提升村治精英的整体文化水平,促进基层治理的信息化、规范化.然而,村治精英更替同时带来了技术治理和行政控制的强化、治理成本增加以及乡村治理能力弱化等负面后果,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精英更替传统型村治精英现代型村治精英国家政权建设

    边疆治理的逻辑进路研究——基于边疆异质性的分析

    胡佳玲
    121-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异质性作为边疆治理的重要情境构成,关乎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无疑是边疆治理取得成效的关键.从异质性为视角切入,分析异质性调适与边疆治理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边疆异质性形成的复杂治理情境是边疆治理行为产生及复杂性的重要原因:异质性越大,边疆治理难度越大,边疆治理越难取得成效;减小异质性可以增加边疆与国家整体治理体系的吻合度.但是,减小异质性受到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异质性减小不是简单粗暴地消除边疆特征、按照腹地统一标准进行同化,而是有选择地对异质性因势利导,坚持以“合为纲、异而治”的治理方略,对异质性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进行调适以优化边疆治理.

    边疆治理异质性逻辑进路优化

    差序协同:村庄地权纠纷处理的“三治”关系实践

    李小艺金江峰
    131-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综合运用自治、法治和德治资源,形成“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格局.在黔东南C寨地权纠纷处理中的权威互嵌、规则调适和话语转译机制,反映了实践层面的“三治”是一种“差序协同”关系,具体表现为分类协同与分层协同.差序协同“三治”关系的概括,是对演绎路径下“同频共生”型“三治”协同理想模型的深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价值.但乡村治理实践中,差序协同“三治”关系的运作,受到多元组织载体、内生于治理单元的社会资本等限制,反之,“三治”融合将表现出更加多样的实践样态.

    地权纠纷“三治”融合同频共生差序协同

    丝绸之路吐蕃文契约与汉文契比较研究

    丁君涛
    138-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吐蕃占领敦煌后期,出现一批涉及不动产、人口、牲畜买卖的吐蕃文契约,契约要求的内容格式及预防性条款等经与同类汉文契的对比研究,发现是对汉地传统契约制度的承袭和沿用,这是吐蕃统治当局对汉地契约文化认同吸收的结果.敦煌在吐蕃占领的六十余年间,民间契约由汉文契约变而为吐蕃文写契约,生动地体现出吐蕃进入汉地后逐步接受中原制度文化的全过程.这种特殊条件下的民族融合,有助于汉、藏共同民族心理素质和民间习惯法则的构建.

    吐蕃文契买卖契约文书敦煌蕃占时期

    唐代岭南政区变动与岭南蛮族的关系

    董文阳
    14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代岭南政区数量变动与当地蛮族关系密切.唐代岭南政区数量剧增,是隋末的三倍还多.这种变动从政区沿革来看,在于梁代设置、隋代撤废的政区有许多被唐代继承.从政区增置的主要原因来看,在于当地蛮族势力的坐大和一批蛮族豪酋的崛起,他们被国家以创置政区的方式纳入统治范围.蛮族的崛起及国家在岭南增置政区始于梁代,唐廷继续按照“职因地奖”的原则对蛮族豪酋授官.这就是唐代岭南政区剧增与蛮族的关系.

    唐代梁代岭南政区蛮族

    制度何以变迁——御史“关白”制度与北宋中前期台谏政治的演化逻辑

    林晓炜
    152-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御史“关白”制度肇始于唐,终结于宋.从成因上看,御史“关白”制度在唐代主要受宰相专权及宦官秉政的影响,宋初以降,君主独裁政治的进一步发展、“以文治国”的理念思维、“务行祖宗之法”的意识形态乃至宋仁宗个人对台谏的倚重使“关白”制度走向终结.“关白”制度为皇权政治和官僚政治之“变异”,必将在皇权政治和官僚政治的进一步成熟后退出历史舞台,使御史职能之运作回归常态,此即御史“关白”制度之演化逻辑.藉由暴力潜能、意识形态、知识存量、特定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四要素,便可解析其历史动因与演化逻辑.对北宋时期的台谏政治和御史弹劾制度进行研究,有助于丰富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解,为当下的制度建构提供镜鉴.

    “关白”君主独裁御史弹劾制度官僚政治制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