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和少英

双月刊

1672-867X

ynmdxb@163.com

0871-65137404

650031

中国昆明市一二.一大街134号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载民族学、社会学、少数民族哲学、经济、历史、文化、宗教、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及调查报告。内容注重民族特色,强调理论深度,关注学术前沿,面向全国社会科学界,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少数民族的理论研究人才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代表赴京参加国庆活动探析

    王倩
    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治仪式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呈现政治意义.新中国成立初期历逢国庆节,中国共产党会积极组织少数民族代表赴京参加国庆活动,代表们通过参加接见宴请、观礼阅兵、献礼献旗、走访参观等形式多样的国庆仪式,推动了新型民族关系的发展.运用政治符号和象征理论解读这一政治仪式,可以清晰的看出国庆仪式催化了少数民族代表在心理、情感、思想等层面的剧烈转变,这为推动少数民族群众参加巩固新生政权、实现政治动员、达成政治共识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过程促进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工作的全面开展,亦成为建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

    国庆活动政治记忆少数民族代表政治仪式符号象征

    连通心灵之旅:1950年云南少数民族国庆参观团考论

    谭世圆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庆节,为了加强民族团结,把党的民族政策落到实处,中共中央组织了以少数民族代表人士为主的少数民族参观团,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并到内地参观访问.新中国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第一次获得当家作主权利的内地人民焕发出来的精神风貌,以及组织者沿途周到细致、亲如家人的安排、陪同,给少数民族参观团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这次观礼活动和参观访问,使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对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印象由抽象转为具体,深刻地影响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感,为此后在民族地区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也开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并巩固的历程.

    少数民族参观团人民当家作主民族平等团结进步国家认同

    清代浙南畲民科举权争取与东南地区的民族融合

    李扬曹大明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朝统治者为了推行教化、巩固疆域,把少数民族纳入到科举考试行列中,但是居于东南地区汉民腹地的畲民却是经过积极主动争取才获得参与科举考试的权益.较晚定居于东南地区的畲民在对抗当地士人阻考时,多采取呈诉官府、强调族群性以与清朝统治者特殊的族群背景相关照,借助地方官员支持以争取科举权的策略.地方官员为了解决民族纠纷,更好地管理地方社会,强调了"版图之内"的多民族国家认同,促使畲民更好地从制度、文化等多方面融入整个国家体系和地域社会.这一现象深刻地反映了各民族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多维度的互动过程中,各民族与国家之间在利益诉求方面实现了统一.

    畲民科举权制度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

    神话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以盘瓠神话的畲族叙述为例

    邱开玉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话与民族共同体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透过盘瓠神话的畲族叙述,可以窥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脉络与文化逻辑:盘瓠神话的出现是古代中国"大一统"思想实践的文化成果,蕴含着"华夏共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记忆.各民族在叙述盘瓠神话时形成不同的文本,既投射出本民族的文化心理,也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而神话得以延续的动力正是源于各民族对神话蕴藏的精神进行的自我解构与合理实践,这一过程实质上就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构建,最终促成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到"自觉"的历史转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盘瓠神话畲族

    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民族事务治理的社会支持路径研究——基于内蒙古自治区F旗X公司的个案考察

    高永久冯辉
    4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体可以依托社会支持路径实现协同治理,这表现为社会力量基于亲密性社会关系网络为各民族群众提供社会资源来优化基层民族事务治理的过程和结果.通过理论发掘和微观实践,以内蒙古自治区F旗X公司为典型个案,从结构和功能两方面归纳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民族事务治理中社会支持的实现逻辑.在结构层面,通过空间基础、信任基础和动力基础,社会力量与各民族群众建立起亲密性社会关系网络结构,并转化为社会资本;在功能层面,依托关系网络传递发展资源、认同资源和交融资源,发挥保障发展、引导认同、促进互嵌的现实功能,提升各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优化边疆民族地区的基层民族事务治理,要始终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促进社会支持与正式保障的衔接,为实现社会支持提供促进条件,未来拓展方向在于提升基层各民族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社会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社会关系民族事务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策实践、面临挑战与多元主体合作共治

    沈贵银孟祥海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双重公共物品属性,污染物来源具有多样性,治理过程复杂,参与治理主体多元,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仍面临一系列挑战.需要探索构建技术与经济耦合、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各类主体之间合作共治的农业面源污染多元共管共治体系,需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要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污染物性质以及不同治理环节设计全要素、全环节的政府支持政策,要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完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市场机制.

    农业面源污染多元主体合作共治

    乡贤治村:主体角色、制度契合与实践机制——基于赣南农村乡贤治村实践的考察

    朱云
    6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层组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不同于中农治村、能人治村、富人治村等,乡贤治村在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重构了双轨治理的结构和机制,既能够回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求,也能够嵌入乡村社会激活乡村社会内生性活力.通过考察赣南农村的乡贤治村实践,探讨了乡贤治村的制度建设与实践机制.研究发现,村庄熟人社会是乡贤主体角色与乡村治理相适应的内部调适器,以乡贤为首的村庄精英群体结构再生产在村庄治理中动员群众、发动群众,激活乡村社会内部资源.村庄内生需求与乡贤组织建设是乡贤参与基层治理的关键因素,村庄公共事务是新时代乡贤参与基层事务的载体,政府积极引导乡贤组织自我建设保证了乡贤治村的正规性和规范性.乡贤参与基层治理是完善基层组织建设,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乡贤村庄治理主体角色制度建设组织建设

    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发展的必要性及政策措施研究:来自广西的证据

    刘金林蒙思敏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后,社会组织呈现井喷式发展,已成为社会治理的三大主体之一.但"郭美美事件""中国国学院事件"以及武汉红十字会风波等充分暴露了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管理体制、监管机制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其公信力受到很大负面影响,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强化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发展"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在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失灵理论、合约失灵理论、第三方治理理论等多维理论透视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必要性的基础上,以广西社会组织2016-2020年的发展数据为样本,基于经济增长视角构建量化模型实证探讨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发展的必要性,研究结论认为建立党组织的社会组织经济增长贡献度明显高于非建立党组织的社会组织.最后,在分析广西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强化广西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政策措施.

    党建引领社会组织理论透视政策措施

    大学基金会的组织环境与组织绩效

    李琳明世法
    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益支出是反映大学基金会使用社会资源实现公益使命的重要指标.基于大学基金会的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在影响基金会组织绩效(公益支出比重)的内外环境因素中,省域基金会的捐赠资源和组织密度与组织绩效呈负相关;基金规模、基金会年龄与组织绩效负相关,而校友会规模、"985"高校背景与组织绩效正相关.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对促进大学基金会群体组织绩效的结构优化具有积极意义.

    大学基金会组织环境组织绩效公益支出

    旧邦新命:乡村振兴战略中合作社的文化复归与维新

    马治龙焦若水
    8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全球范围来看,合作社既是对过度市场主义的反抗,又是应对公共物品供应不足的补充,更是有温度"社会"互助的载体.基于3个不同组织形态的农民合作社考察,试图揭示合作社运营与地方文化伦理、社会网络、文化风俗的互动逻辑,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走出合作社发展的范式困局,立足中国农村特殊的社会结构需求,注重合作社发展的社会文化基础与功能,引导合作社与地方社会相适应,使其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载体和新型治理单元,发挥创造社会空间与社会资本的功能,激发合作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基础单元效能,从而构建一种文化共生、经济共享和治理共同体的复合发展之路.

    合作社乡村振兴文化基础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