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和少英

双月刊

1672-867X

ynmdxb@163.com

0871-65137404

650031

中国昆明市一二.一大街134号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载民族学、社会学、少数民族哲学、经济、历史、文化、宗教、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及调查报告。内容注重民族特色,强调理论深度,关注学术前沿,面向全国社会科学界,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少数民族的理论研究人才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铸牢陆地边境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

    徐黎丽于洁茹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陆地边境2.2万公里,与14个国家接壤,民众的民族、职业身份多元,因此铸牢陆地边境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与东中部地区相比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前期理论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容的基础上,以142个中国陆地边境县市中选取99个边境口岸所在地州或地级市、县(自治县)或县级市、乡镇及村为调查点,涉及31个民族身份和10类60种职业身份,深度访谈人数3210人,按访谈对象认可的内容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整理分析显示,铸牢陆地边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其中国家层次内容有: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国家制度、落实在边境和邻国关系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次的内容有:脱贫奔小康的经济生活、不断传承与升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城乡通行程度不断提高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个人层次的内容有:国家边境就是家乡的家国观念、居民与边民的两重身份等.以上内容为铸牢边境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工作提供了内容借鉴.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突出社会及个人层面的内容,以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在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

    边境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容

    融贯中外:中国共产党国际话语权建构四维探析

    单鑫张放
    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征程,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世界其他落后国家与地区提供了新的通达现代化的实践参照.新时代的中国话语要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关键在于寻找或者创造知识的重合地带,从而创造平等对话交流的可能性.百年来,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党自我革命精神的延续、独立自主的方法论原则与国际视野下的大国担当,成为了国外观察者刻画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形象的四个侧面.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实践为故事线索,客观公正地看待对外传播与受众反馈之间的内在张力,方能为中国建构具有广泛解释力与包容力的国际话语体系提供参照.

    国际话语权以人民为中心革命精神独立自主国际视野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元符号机制、挑战与路径

    冯月季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符号在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过程中具有文化原型的功能,生成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但同时元符号的表意机制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符号面临着现代性语境转换的压力和挑战.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文化根基,我们一方面要夯实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域"的意义内核,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另一方面要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创造性转化的路径和机制,站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立场上,通过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原型内涵,并且融入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国家文化符号,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提供持久的意义资源和文化动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符号无限衍义集体记忆原型

    第三次民族大调查的回顾与展望

    王延中宁亚芳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始于2013年的"第三次民族大调查"是21世纪以来目前我国开展的最大规模的民族地区调查项目,该项目坚持"从地区看民族"的基本定位,描述和分析了 21世纪初以来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小康图景,为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和论证支撑.在前两次民族大调查的基础上,"第三次民族大调查"在项目定位、研究方法、调研方式、成果类型等方面做了很多新探索.总体来看,"第三次民族大调查"在记录民族地区发展状况、培养学科人才、服务国家决策、推动理论创新和对外传播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话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次民族大调查民族地区社会调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家在场与认同转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普洱澜沧拜年仪式现代转化分析

    廖林燕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程中,澜沧县各民族拜年仪式被激发出全新的时代生命力,与时俱进圈层化迭代"共生"为各民族共同的给政府拜年与各民族互相拜年的公共节庆活动,生动诠释着一个"千年跨越",鲜活完整地展现了一个从"知寨不知国"到"一心向党、团结到底"的历史性转变.追根溯源,拜年仪式的现代转化,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双重进路的产物,印刻了"国民身份建设"与"民族团结建设"双重进路在西南边疆的实践过程,彰显了"国家在场"的深刻内涵.而中华民族的建设实践又不断推动着各民族从民族认同走向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的认同转换与重构.正是"国家在场"与"认同转换"的共同推动下,实现现代性转化的拜年仪式,被赋予丰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拜年仪式现代转化国家在场认同转换

    被面与哈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帛礼"认同与民俗实践

    孙海芳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被面"与"哈达"是我国民俗生活中常见的礼仪用品,蕴含着我国早期的桑蚕信仰与丝帛礼制,由此衍生的"献帛之礼"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发展历程,呈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与文化逻辑.从"搭被面"和"献哈达"这两种常见的献帛民俗入手,分析早期丝帛信仰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俗认同与民俗传承,可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发展中,作为中华文明核心符号之一的丝帛,承载着价值认同、文化互惠及关系调适等功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礼制延承的符号载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丝帛礼制价值认同民俗实践

    晋陕豫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

    郭永平行晓荣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重要的国家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性发展是弘扬黄河文化,并使其融入当代民众生活的重要路径.基于当下非遗传承所面临的困境,应从非遗文化的内在脉络出发,加强对地方相关利益群体的关注,再造区域文化共同体.从学理上,晋陕豫三省应加快非遗学的建构,推动非遗学与黄河学的融合互补;在实践上,激活区域民众的主体性与参与性,通过多元主体合力,实现非遗的传承创新.非遗的传承创新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利于强化民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进而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自信共同体再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医养结合嵌入式"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研究

    冯玉莹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我国养老模式面临较大困难和挑战.人口老龄化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与老年人晚年幸福生活息息相关,而新时代下老年人对养老模式有着更高的需求.医养结合嵌入式养老模式在面对现实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和人们传统养老观念改变中应运而生,该模式将医疗和养老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老年人在家附近也能享受到医疗和养老的双重保障,在未来养老模式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该研究通过对上海市医养结合嵌入式养老模式供需两方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将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明确医养结合嵌入式养老模式的研究意义,分析医养结合嵌入式养老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完善医养结合嵌入式养老模式顺利实施提供借鉴.

    医养结合嵌入式养老模式必要性问题对策

    心灵安养:具身视域下民族地区老年人养老实践研究

    孟皓王毅杰
    7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西南民族地区YN乡老年人为对象,提出"心灵安养"这一分析性概念,并结合身体社会学理论,剖析民族地区老年人的养老实践.研究发现,心灵安养不同于以往我们所理解的精神养老,一个被动接受精神赡养的行动,而是老年人身体主动发起互动的过程.心灵安养揭示了老年人注重精神养老的独特画面,彰显出积极的身体互动关系:一方面,乡村场域利用身体体现塑造老年人和养老支持者的身体,形成归属感支持、满足感支持和认同感支持;另一方面,老年人身体间以及老年人与养老支持者身体间也会产生互动,生成互助支持、孝行支持.该研究的讨论有助于深入认识民族地区老年人的精神养老问题,意识到单纯依靠自上而下的政策保护是无法解决该问题,只有为老年人身体构建互动场域,帮助老年人在家庭日常生活实践中有意识的塑造身体,才是解决精神养老问题的题中之义.

    老年人身体心灵安养养老实践

    "空间层化"与秩序重塑:边疆治理的空间意象与逻辑机理

    朱金春
    8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边疆治理模式存在族际主义与区域主义的分野,区域主义模式是当下边疆治理应该提倡与建构的主导性方向.建构区域主义的边疆治理,最重要的应是发掘并揭示其中蕴含的空间逻辑与内在机理.在德勒兹"空间层化"的视野下,国家在边疆所施行的治理使其从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平滑空间"转变为被国家秩序化了的"纹理空间",呈现出基于空间上的举措而推动国家权力在边疆延伸并重塑边疆社会秩序的过程.这不仅展现了区域主义边疆治理的空间意象,而且还揭示出边疆治理的内在逻辑与机理."空间层化"的关键在于对流动性的控制与调节,由此推动空间形态的转换与社会秩序的重塑.通过"空间层化"这一概念的意象与机理,不仅可以理解历史上边疆治理的空间过程,而且对推动流动性情境下的当代边疆治理及其区域主义转向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空间层化"边疆治理秩序重塑区域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