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和少英

双月刊

1672-867X

ynmdxb@163.com

0871-65137404

650031

中国昆明市一二.一大街134号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载民族学、社会学、少数民族哲学、经济、历史、文化、宗教、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及调查报告。内容注重民族特色,强调理论深度,关注学术前沿,面向全国社会科学界,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少数民族的理论研究人才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市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建设的行动逻辑与耦合机制研究

    张利国
    96-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城市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与社区建设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路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与社区建设是多元主体行为选择、综合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受主体自身利益偏好、认知惯性以及周遭环境变化等影响,民族互嵌内含的政府逻辑、市场逻辑以及个体行动逻辑对民族互嵌式社会的建设水平和成效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与社区建设要对异质主体的内在行动逻辑进行充分的分析考察,并以共同体建设为轴心,建立有效的社会共生、情感联结、利益保障及协作共治的"耦合"机制.

    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行动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

    空间表征与象征秩序:桂西南壮族乡村治理中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重塑

    唐俊徐祖祥
    104-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基层工程.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重塑,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治理机制的内在需要.桂西南壮族地区传统文化与乡村治理的多维耦合空间,表征出"文化空间""空间表征""象征秩序"三个维度的空间生产特性.在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自治法治德治"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中,乡村治理中的个体实践能动性、内在价值动能性和社会互动礼俗性,诠释出了地方传统在乡村治理中的价值重塑效能.

    乡村治理传统文化文化重塑现代价值

    村庄分化视角下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研究

    朱战辉
    112-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快速的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呈现出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城乡结构位置中的村庄,在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以及发展现状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类型分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根据不同城乡结构位置中,村庄内生性基础结构分化的现实基础分类推进.城市吸纳型村庄具有靠近城市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村庄人口社会结构完整,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程度高,经济社会系统全面被城市所吸纳,城乡融合发展是这类村庄乡村振兴的实施方向.城乡互动型村庄主要通过劳动力的城乡流动实现城乡关联,在人口流动和乡村资源配置中,形成了以中坚农民和老年人为主体的村庄经济社会结构,这类农业型村庄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和城镇化稳定器的功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基本秩序,是进行乡村建设的基本方向.偏远村庄由于远离城镇以及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着人口不断流失与村庄空心化的考验,因此这类村庄应探索生态保护为基础的乡村转型发展路径.

    乡村振兴村庄分化城乡关系类型差异

    三江源生态移民家长教育参与的现实困境与破解之道——基于生境理论的分析

    袁同凯褚慧
    120-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江源生态移民家长教育参与过程受主客观多重因素的影响.基于生境理论从生态移民家长的教育参与意识、参与能力与参与行为三个维度的现实困境进行分析.通过对该地的调查研究发现,生计方式、文化不适及知识和价值观的断层是导致当前生态移民家长教育参与意愿淡泊、参与能力不足与参与行为被动的主要原因.为此,应充分发挥网络媒介平台作用,加强生态移民家长教育参与意识;遵循"他者性"的教育理论,弥补生态移民家长教育参与能力;完善政策制定和法律规范,规范生态移民家长教育参与行为.以破解三江源生态移民家长教育参与的困境,为促进三江源生态移民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借鉴和参照.

    生境理论三江源生态移民家长教育参与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农村环境治理模式的发展路径探析

    郑泽宇陈德敏
    128-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环境治理是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以行政型治理、市场型治理与社区型治理三种模式共融交织为发展态势,在实践中,这种多元的治理模式缺少协调性与统一性的治理逻辑,呈现出政策支持不足、资源禀赋不足、社会资本整合不足与价值目标异化等碎片化问题.为此,结合整体性治理理论注重协同、整合与信任机制建设的治理思路,调度当前农村环境治理模式中的有益要素,整合农村环境治理的政策目标,优化科层主体的组织功能与促进公众参与,进而降低治理协商成本、提升科层治理效率、加强农村社群信任与推动治理的公私合作,是推进农村环境治理模式革新的理想进路.具体来说未来应从四个方面入手:在目标维度上,建立价值协同机制与诱导动员机制,凝聚农村主体价值目标;在组织维度上,优化政策供给靶向,推动跨界联动式治理;在市场维度上,健全农村环境治理市场体系,通过市场杠杆来配置农村环境要素与资源;在社会维度上,整合农村新型社会资本,培育农村主体参与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

    农村环境治理治理逻辑碎片化整体性治理革新进路

    从王阳明与海瑞赣南施政看明代基层社会治理

    陈海斌
    137-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阳明与海瑞都曾在南赣主政一方,以其所面临之实际问题展开社会治理.王阳明抚赣,首重思想道德教化,立社学、建书院、联讲会、举乡约,剿抚并用、刚柔并济,建立起以保甲和乡约为一体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海瑞在兴国的施政,重视改善民生,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革地方机构,重整里老人制度,完善基层社会组织.从王阳明与海瑞的赣南施政,可以窥见明代国家治理基层社会的路径,展现出王朝国家治理地方的基本面貌.其治理经验,可为当今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王阳明海瑞赣南施政明代社会治理

    后现代之后:新社会史回归社会科学

    周泓
    146-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史学是否是科学,是史学史的百年论题.文艺复兴使史学摆脱经院束缚,转向"人"的研究.启蒙哲学推导人类社会规则,史学冠以理性主义与科学性.19世纪历史主义方法论提倡档案考据,主张历史具体而非普适性.20世纪之际史学借鉴社会科学方法论,趋于科学化.后现代承继人文主义,赋予史学主观性与叙事质性.后现代之后,史学界正视史学的社会科学属性,肯定其真实性、客观性和规律性.如同现代国家与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合流,形成社会科学诞生的历史基础;后现代后之失序与重建,促使哲学、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回归,亦使社会科学史学研究回归.

    新社会史社会科学回归

    征稿启事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