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和少英

双月刊

1672-867X

ynmdxb@163.com

0871-65137404

650031

中国昆明市一二.一大街134号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载民族学、社会学、少数民族哲学、经济、历史、文化、宗教、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及调查报告。内容注重民族特色,强调理论深度,关注学术前沿,面向全国社会科学界,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少数民族的理论研究人才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全球传播与国际认同建构

    沈悦金圣钧
    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将指引着中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行稳致远,成为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行动指南.以全球交往视域审思人类文明进程、以传播动能加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全球文明视野提升中国形象海外能见度,形塑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全球传播的多元动因.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文化自信自强内蕴、追求文化间"重叠共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全球传播的话语精髓.中国共产党形象正向度建构、话语场域的多维契合性提升、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话语内核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国际认同的生成要素.多层次的结构性力量、系统性力量、过程性力量相结合,成为有效赋能习近平文化思想全球传播的动力结构.发掘"复兴中华文化话语权"资源、注重"世界文化共通性"阐释力、回应"中国特色、世界共性议题"的关切,有望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国际认同建构的可能路径.

    习近平文化思想全球传播国际传播中华文化立场国际认同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辩证逻辑关系探析

    韩雨辰高正礼
    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性、整体性把握,关键是正确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遵循的内在辩证逻辑关系.具体而言,就是把握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团结性与斗争性相统一、创新性与继承性相统一、自主性与互鉴性相统一、阶段性与长远性相统一、思想性与制度性相统一的辩证逻辑关系.

    习近平文化思想新时代文化建设辩证逻辑关系

    人工智能赋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改革研究

    孙秀玲魏功祥
    2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式,也是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础性工程.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动能.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理念革新、主体协同、方法拓展、评价改革等方面呈现出全新发展态势,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但相关制度和数据标准欠缺、技术至上、智能素养缺乏、数据主义弊端、伦理抉择模糊等问题给人工智能赋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改革带来了一定隐忧,影响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效.为实现人工智能赋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改革高质量发展,应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在制度保障、价值引领、素养培育、数据治理、伦理嵌入等方面加以改革,进而不断延展和深化传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论视野和实践视域,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效,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人工智能赋能改革

    论乡村振兴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良性互动

    牛新星王维平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良性互动既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之义,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举措.乡村振兴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良性互动意义重大,应深刻把握其基本逻辑、深刻内涵与互动路径.当前,乡村振兴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具有相同的底层逻辑,都需要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解决贸易壁垒,解决要素畅通受阻、解决市场割裂等问题.因此,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畅通城乡商品要素双向流通,打破市场壁垒;推进乡村优势产业联动供给,激发市场活力;拓展乡村资本数据建设渠道,驱动市场发展;完善乡村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夯实市场基础;推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市场效能等多种途径推进乡村振兴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良性互动.

    乡村振兴全国统一大市场基本逻辑深刻内涵良性互动

    手工艺研究的一些新思考——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性与流动性

    潘天舒郭靖雯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多关注无形文化如技艺习得与技艺传承,容易忽略手工艺发展所依托的有形之物,即物质性基础的研究.人类学整体观视角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整体,统合了物质与非物质,自然与文化.因此,研究者应对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层面同时进行深度的考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体性存在,还包括了流动性与可变性,它并非是凝滞的地方特色产物,其存在与发展始终伴随着与地方社会以外世界的连接与互动.

    非遗手工艺景德镇瓷器地方性物质性与流动性

    和而不同异而相融:增能理论视域下"非遗新青年"的数字行动逻辑与价值共创体系

    权玺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遗新青年"与生俱来的数字素养,使其成为数字化语境中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青年力量.非遗新生代传承人、非遗所属社区青年、非遗青年爱好者藉由数字化行动者、数字化实践者和数字化倡导者的实践路径而共同集结为"非遗新青年",以数字增能的方式完成了自我效能、人际扩展和社会观照与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及发展之间的同频共振.除此之外,大量非遗青年多元利益相关者得以涌现,并在非遗数字化价值共创过程中,从不感兴趣的"旁观者"到随波逐流的"追潮人"再到身体力行的"守护者"直至成长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人".非遗新青年正在以"和而不同,异而相融"这一全新的路径指南及价值主张切实益助着非遗的适应性赓续和可持续发展.

    非遗新青年数字增能协同行动价值共创

    数字红利视角下老年数字失能表现、成因及治理新路径

    汪斌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数字化和老龄化进程,老年人口的数字失能问题日益显现.老年数字失能是指老年人在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社会变迁中存在突出的数字接入困难、数字使用障碍并最终导致其数字主体性被剥夺的状态,主要表现为经济型数字红利获取难、社会型数字红利共享难、文化型数字红利利用难、健康型数字红利受益难,并源于"经济沟""技术沟""心理沟""社会沟"共同作用.为解决老年数字失能问题,建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行第四次修正,在数字治理过程中落实以人为本发展理念构建分类治理新机制,完善中国老年数字失能治理顶层设计.同时,注重培育适老化数字产品市场,完善老年数字产品行业的国内国际新标准,通过三级管理五方合作联动格局打造中国数字养老服务新模式,从而建立起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数字包容社会.

    数字鸿沟数字失能数字治理老年人

    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支出与收入分配

    姚玉祥吕指臣
    6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中国"十四五"时期的战略目标.基于统一框架对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支出与收入分配的关系进行理论刻画,并对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支出的收入分配效应展开定量评估.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是中国收入分配失衡的重要驱动因素,老龄化显著扩大了收入不平等;从整体来看,发展不均衡、支出规模偏低等因素限制了社会保障支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其再分配功能有待进一步优化;此外,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支出对收入分配存在交互效应,随着社会保障支出规模提高,老龄化对收入分配的不利影响将逐渐弱化.因此,要逐步扭转人口老龄化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造成的负面冲击,应在强化共济性原则的基础上适度提高社会保障支出规模,以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

    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支出收入分配交互效应

    边境旅游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韧性视角

    田里孟帅康
    8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兴边富民"的重要方式,边境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边境地区国家安全产生深刻影响.在韧性视角下,边境旅游影响表现为边境社会文化韧性、边境生态环境韧性和边境经济发展韧性;边境旅游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过程存在"边境地区开放—地方韧性损耗"的逻辑;在以去边界化、去边缘化和去地方化为主的边境地区开放作用下,边境旅游导致以吸收力、适应力和恢复力为主的地方韧性渐变,产生安全冗余、安全均衡和安全滞后3种安全态势.应从开放适度、韧性强化和态势评估3方面入手,以应对边境旅游产生的国家安全风险.

    边境旅游国家安全影响机理韧性

    基层治理视角下的老旧小区改造:实践形态与理论框架

    冉奥博
    9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旧小区改造具有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基层治理工程的三重定位,但现有学术研究与政策制定较少关注基层治理.为此,文章首先总结分析了基层治理视角下老旧小区改造的3种实践形态——治理平台、治理手段、治理对象.进而提出"本质—特征—基底"的理论框架,即本质是社会问题工程溯源与工程解决的持续过程,其特征是情境性、动态性、平衡性、枢纽性,其基底为"国家—社会"整合、技术治理、"人民城市"的中国特色基层治理理论.最终提供基层治理的完整分析进路,支撑其作为独立的政策模块,推动老旧小区改造的理论建设.

    老旧小区改造基层治理实践形态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