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和少英

双月刊

1672-867X

ynmdxb@163.com

0871-65137404

650031

中国昆明市一二.一大街134号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载民族学、社会学、少数民族哲学、经济、历史、文化、宗教、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及调查报告。内容注重民族特色,强调理论深度,关注学术前沿,面向全国社会科学界,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少数民族的理论研究人才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后脱贫时代民族地区绿色发展与减贫的对策研究

    郭景福董帮国
    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地区整体贫困的普遍性、特定族群贫困的深度性仍然十分突出,在“后脱贫时代”应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减贫”的原则.政府绿色治理的制度设计、产业循环体系以及公众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共同构成了绿色发展的“三方主体”行为框架,共同构建了“三位一体、多元协同”的治理体系.民族地区绿色发展与减贫路径和对策包括各类生态资源“三权分置”的制度创新,弘扬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态伦理文化及提升生态文化自觉意识,以生态资源、生态资本和文化资本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培育以生态资源为基础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第六产业”增长极,持续实施和完善生态移民、生态修复、生态补偿,以及发展生态循环农牧业,开发和应用清洁能源等.

    绿色发展生态伦理生态资本

    民族地区碳排放驱动机制分析及趋势预测

    杨玉文吴爱玲
    88-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用PVAR模型和VAR模型,从经济、社会、能源三个维度,分析1997 ~2015年民族地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PVAR模型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当前民族地区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和能源消耗量;与结构型指标相比,数量型指标对民族地区碳排放的驱动作用更显著.VAR模型方差分解结果进一步证实,结构型指标是未来民族地区碳减排的关键驱动因素,且作用强度逐年增加,但不同省份碳排放驱动因素的作用路径和贡献强度存在差异,各地区应根据其碳排放的重点影响因素和传导路径,采取差异化减排措施,建立低碳发展长效机制.

    民族地区碳排放影响因素趋势预测

    优化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意义、困境与路径

    陈书平李仕波
    96-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化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是完善中国民族地区治理的重要维度.当前中国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面临着基层党内治理低效、自治效能衰减、政治文化弱化等困境.亟需从有效规范党政组织的制度化运行、改善民族地区基层党内治理环境,正确引领村民自治建设、优化民族地区基层自治环境,整合基层政治文化、重塑健康民风民俗环境等方面展开.新时代,优化民族地区的基层政治生态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民族地区治理

    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的实践及发展路径

    彭振
    10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实现了“五位一体”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法治保障力度不断加强,但仍然存在依法行使自治权力度不够,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完善,民族地区法治服务还需要加强,民族地区法治建设跟不上社会的快速发展.要充分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依法完善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提升民族地区法治服务水平,实现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的创新和发展.

    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发展

    民族乡村治理的秩序逻辑: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分析

    王猛李世祥
    109-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发秩序与建构秩序是理解民族乡村治理的核心维度.民族乡村的秩序均衡是乡村内生的自发秩序与国家正式的建构秩序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自发秩序与建构秩序作用强度的差异,而在民族乡村呈现出不同的主导秩序.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引发乡村自发秩序与国家建构秩序在一定程度上的双重失灵,造成了民族乡村的秩序危机.重构现代民族乡村秩序,其关键是实现乡村自发秩序、国家建构秩序与市场扩展秩序的融合统一.

    乡村社会秩序自发秩序建构秩序乡村治理

    老年旅游的发生机制及旅游体验的意义建构——基于活动理论的视角

    高夏丽
    116-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过程中,“新老年人”参与旅游消费的人数占比近年来大步提升,成为了消费市场的主力军.本研究以退休老年旅游者为研究对象,聚焦老年角色与社会参与,运用活动理论对老年个体旅游行为的发生机制及旅游体验的意义建构进行探究.研究发现,与青年群体不同,老年人参与旅游消费是对生活世界角色丧失与情感需求不满的一种积极反抗,个体通过旅游世界中他人互动的反馈及环境刺激的感知来重建积极的社会角色,进而在旅游参与活动中重塑自我形象及重建自我认同.老年旅游消费的研究不仅能为老年消费市场的发展提供指导,更重要的是对促进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老年人角色反抗情感补偿旅游体验意义建构

    健康促进:家庭经济水平对中老年健康的影响

    李芬高向东
    124-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服务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采用logit模型和工具变量法,从3个维度分析家庭经济水平与中老年人健康的关系.结果 表明,家庭经济水平对中老年人健康影响显著,家庭经济水平可以有效提高自评健康率和减少ADL、IADL受损率,而对降低慢性病发病率方面的效应相对较小;家庭经济水平越高,健康也相对越好.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提高家庭经济水平是提高中老年群体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中年贫困群体,采取“造血为主、输血为辅”的帮扶方式提高经济水平,以促进健康;对老年贫困群体,采取“输血为主、造血为辅”帮扶方式提高经济水平,以促进健康老龄化.

    中老年人健康家庭经济水平健康促进

    中国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的定位、模式与进路

    刘妮娜
    13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短板在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是中国农村非正式互助网络和互助组织的现代转型,与中国农村现实地情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各类互助组织在互助型社会养老体系建设中起主导作用.与此同时,乡村振兴的理想形式是互助共同体重建基础上的振兴,故虽是互助养老,更应当放到乡村振兴战略和善治社会构建之中去看待.互助型社会养老可以从微观-宏观的互助行为-互助组织-互助系统进行理论解析,同时从救助性的互助服务和适度普惠性的互助服务+进行体系划分,根据对文章4个典型案例的分析,其特点可以总结为立足互助组织、联动多方资源、发展互助服务、救助与适度普惠相结合、分阶段进行、构建圈层化的互助型社会养老体系和乡村互助共同体等.

    互助养老社会养老社会保障乡村善治乡村振兴

    无城之邑——傣族土司区域城市的特征及其政治内涵

    黄晓赢
    142-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中国的城市发展史看,明清时期中国城市开始普遍修建砖石质的城墙.但是通过对这一时期傣族地区相关文献和实地的调查,我们发现保持“景”传统的傣族土司区域的城市,普遍没有修建城墙,而主要采用竹木质栅栏和天然屏障进行防御.这一特质是傣族土司具有强烈分散性的内部政治结构与外部政治势力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这一方面反应了傣族土司政治所具有的双重性,另一方面说明了傣族社会所具有的跨体系社会性质.

    傣族土司区域城市城墙

    唐代岭南墓志所见粤西地域风貌、民俗风情及南迁士人之民族态度

    刘儒
    150-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因唐代史籍对粤西蛮夷族群粗略化的书写记录,粤西诸蛮与唐代朝廷的复杂民族关系被简单描述成为朝贡、叛逆、征伐和奇风异俗的历史图景,遮蔽了南迁士人对粤西少数民族部落的真实认知和态度.迁入唐代岭南的北方士人墓志文献及传世诗文材料,是考探蕴含粤西节气物候、风俗民情及地域文化所独特价值的一个视角,同时也能剖析唐代朝廷重用文官武职类型的南迁士人的政治现象.从粤西边吏选官制度深入挖掘岭南羁縻政策刚柔失衡的原因,透过墓主私人记忆重新审视南迁士人边疆治理行为及民族态度,揭示唐朝廷对粤西少数民族羁縻政策变化轨迹.

    唐代墓志诗文岭南粤西地域文化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