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和少英

双月刊

1672-867X

ynmdxb@163.com

0871-65137404

650031

中国昆明市一二.一大街134号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载民族学、社会学、少数民族哲学、经济、历史、文化、宗教、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及调查报告。内容注重民族特色,强调理论深度,关注学术前沿,面向全国社会科学界,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少数民族的理论研究人才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驻地部队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云南藏区的实践与经验

    普永贵余文兵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新时代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民军队从来都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力量.驻迪庆部队同驻云南其他地区的部队一样,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迪庆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者和推动者,也是迪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驻迪庆部队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攻坚、抢险救灾、生态环境保护、军(警)寺共建等方式,积极参与迪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并逐渐形成学习并尊重民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协助建强基层战斗堡垒;依法治理民族宗教事务;大力培养军队少数民族干部等经验,为全国边疆地区的其他驻军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边疆和谐稳定军民共建驻迪庆部队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教育实践探索

    张璇尚丹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加强对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组织培养和组织发展工作意义重大.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和文化接受程度,利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广东省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反映了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少数民族学生入党意愿强烈但申请入党比例偏低,参加党课培训学习认真但效果欠佳,对少数民族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针对性不足等问题.为此,应该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模式,健全党员培养机制,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出更多政治思想素质过硬、专业水平高的少数民族学生党员.

    习近平新时代民族观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教育

    新时代民族地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彰显、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陈妹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民族地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对于加强民族地区各民族国家认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以及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价值.但囿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条件、复杂民族结构等掣肘,民族地区面临着严重的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和分化、政治身份认同与文化身份认同之间的博弈、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带来的心理失衡以及类型多样的专项宣传教育活动的缺位等现实困境.新时代民族地区需要从筑牢思想根基、创建社会氛围、供给物质条件、创设舆论环境等方面入手,为民族地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探索行之有效的突破路径.

    新时代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

    桂西南壮族乡村治理中的仪式传统与族群互动

    唐俊徐祖祥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桂西南壮族乡村地区,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传统文化的助推力量、内生动力的辅助功能,共同形塑着以法治、自治、德治相结合的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结构.壮族仪式传统以其深受中华传统文化浸染的重要节庆为节点,呈递出时空关联下的地方文化诉求表达,展示了乡村社会治理中仪式传统的社会功能.同时,传统仪式文化在形塑壮族群众生活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同时,强化了壮族村屯共同体意识.在“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结构中,地方特色的主体性、内生性、传统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社会治理需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方仪式传统阐释的集体目标和情感归属,关注更具现代意义的具有内生性秩序规范的乡村治理内涵.

    壮族仪式传统互动交融社会运行乡村治理

    论中国历史上“绝地天通”人神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之关系

    王瑞萍
    3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历史上,“绝地天通”的人神观把神和人分开,古代帝王籍此以“礼治”代替“神治”并使其统治权获得“合法性”,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绝地天通”的入神观是古代帝王倡导和实行的祭天保佑的统治思想和统治模式的思想源头,也是其倡导和实行的“礼治”统治思想和统治模式合法性的思想根源.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过程中,“绝地天通”人神观产生了三个重大现实意义,即:德本思想被确立、“礼治”思想深入人心、统一的国家观初步形成.这其中,人们的共同话语开始形成,政治认同逐渐形成,政治整合有效开展,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的关键要素.这个历史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古代的国家性质,国家依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绝地天通中华民族共同体礼治治理

    近代以来西方学界的性征研究:理论构建,研究重点与多元取向

    陈燕何昌邑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近代以来西方学界的“性征”研究为轴线,探讨其理论构建的历程、生物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定义、同性恋研究的多元取向,评价所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得失,目前面临的挑战和将来的研究走向;认为西方学界对“性征”的研究映射出跨学科和科学发展的影响,凸显了人类性征的生物性和社会文化性的糅杂本质,不再追随单一的主流理论,摒弃中心和边缘的二元划分,拒绝男/女性别非此即彼的传统观点,直面个体差异、区域差异和文化差异,接受多元动态的学术探索,逐渐逼近人类性征的实质.

    性征生物性别/社会性别同性恋理论构建西方学界

    绿色减贫助推民族村寨产业振兴的逻辑与路径

    郑万军周伍阳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生态系统理论为以绿色减贫助推民族村寨产业振兴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与逻辑起点:绿色减贫既有助于促进民族村寨产业优化升级,又能推动民族村寨产业可持续发展.当下,打赢生态治理和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紧迫任务,绿色减贫正好构成了这两大攻坚战的链接点.实施绿色减贫不仅有助于促进生态环境改善,而且还能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民族村寨绿色减贫生态扶贫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中的女乡贤:时代价值与培育路径

    黄粹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中国乡村劳动力人口结构中女性人口比例占比呈逐渐上升趋势,因此,乡村振兴的战略任务亟需乡村女性发挥更大的作用.女乡贤作为乡村女性的精英群体其时代意义至关重要,但却鲜少被关注.从当下女乡贤的范畴、时代价值和培育路径进行探讨,女乡贤包括政治型、经济型、文化型和社会型四个类别,她们在丰富乡村政治生态、繁荣乡村经济发展、凝聚乡村文化共识和维护乡村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培育新时代的女乡贤需要营造性别公正的乡村文化氛围、强化基层党组织作用并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政策、织密本土化的女性乡村社会网络,而推行刚性的性别公平政策更是应有的举措.

    乡村振兴女乡贤价值培育路径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川西北地区为例

    陈家明蒋彬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就川西北地区的田野资料而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增强文化自信、凝聚集体记忆、契合乡村市场经济价值追求、强身健体、增强民族认同、巩固村落关系、优化乡村治理等作用.与此同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目前面临着自身价值挖掘不够、自主性不强、创新性不足、后继发展乏力等问题,需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继而繁荣民族传统文化.从文化整体观的视角看,需要统一规划区域少数传统体育文化,优先发展优势项目,做大做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乡村振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路径川西北地区

    非正式支持、抗逆力与老年人因病致贫——基于西部三省九县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

    翟绍果周淼森
    6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因病致贫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加大非正式支持和提高抗逆能力是应对老年人因病致贫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西部三省九县1070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探究非正式支持及抗逆力对农村老年人因病致贫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非正式支持方面,经济支持及情感支持对农村老年人因病致贫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抗逆力方面,免疫力、因应力及复原力均对农村老年人因病致贫具有显著的减缓作用;同时,非正式支持对维系农村老年人抗逆力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根据实证分析的政策涵义,本文提出应对老年人因病致贫的对策建议:完善家庭养老保障,拓展老年人非正式支持;加强老年健康教育,提高老年人免疫力;加强老年健康管理,提高老年人因应力;加强老年健康保障,提高老年人复原力.

    非正式支持抗逆力老年人因病致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