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和少英

双月刊

1672-867X

ynmdxb@163.com

0871-65137404

650031

中国昆明市一二.一大街134号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载民族学、社会学、少数民族哲学、经济、历史、文化、宗教、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及调查报告。内容注重民族特色,强调理论深度,关注学术前沿,面向全国社会科学界,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少数民族的理论研究人才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武陵民族地区农村女性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以及对养老服务的需求研究——以恩施市为例

    姚虹
    8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武陵民族地区恩施市农村老年人的实地调查数据,对农村女性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以及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整体上农村女性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不佳,尤其是受气候环境及饮食习惯影响,其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等慢性病发病率较高.在养老服务的需求方面,农村女性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最高,对精神慰藉服务的需求次之,对生活照顾服务的需求最低.具体而言,对医疗保健服务的所有项目需求强度均很高,对精神慰藉服务的棋牌场所及跳舞健身场所等项目的需求强度较大.由此可知,为提高互助养老的服务效能,应加强农村卫生室和活动场所的建设,以保障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服务的实施;开展农村志愿活动服务时体现出一定的性别意识,以更好地满足农村女性老年人的需求;同时,通过完善农村养老经济保障,改善农村女性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促进其养老服务的消费.

    民族地区武陵山区农村女性老年人养老服务性别差异

    论脱贫攻坚对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推进

    王怀强
    8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贫困农村来说,物质上的贫困与治理上的困境往往相伴而生、互为因果.物质贫困与治理困境在贫困农村的共生逻辑,决定了脱贫攻坚战必须既要有效解决物质贫困,也要有效解决治理困境.实践证明,脱贫攻坚战在取得消除农村绝对贫困历史性胜利的同时,推动乡村治理领域发生了治理权威重塑、治理主体培育、治理资源集聚、治理基础拓展、治理方式变革等重大进步,有力提升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效的治理保障.

    脱贫攻坚乡村治理现代化善治

    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减贫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韩佳丽
    92-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深度贫困地区扶贫政策的边际成本不断上升、边际效益不断下降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助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理论逻辑分析表明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减贫效应的传导路径主要包括:促进收入增长,缓解物质贫困;培育人力资本,缓解能力贫困;强化社会参与,缓解权利贫困.决胜脱贫攻坚阶段,深度贫困地区需夯实农村劳动力个体的能力基础、实现农村家庭劳动力要素的合理配置、提升深度贫困地区产业的发展程度,保障农村劳动力流动减贫效应的有效发挥.

    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贫困减缓理论逻辑实践路径

    现代化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易地搬迁稳定脱贫实证研究——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石漠化片区为例

    任新民马喜梅
    103-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易地扶贫搬迁如何实现从“搬得出”到“稳得住、能致富”,不仅是产业发展的经济问题,是一个社会治理的实践课题,也是一个中国治理贫困理论构建的过程.从现代化理论的视野,通过对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扶贫搬迁的实证研究,分析易地扶贫搬迁后各民族与传统以土地为根基的谋生方式断裂,由此引发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亲缘、宗族、地缘、业缘联结的差序格局社会关系网络、传统道德维系的社会秩序等方面发生的巨大的社会变迁.从现代化理论纵向与横向结合的视野,探讨在历史跨越式发展理论视角下,少数民族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变迁、社会整合实践相结合,对于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稳定脱贫后,加强对农户生计方式的现代整合,社会组织结构的重构,新型社区集体意识的培育,多元民族文化的融洽,公共政策的接续与创新,构建新时代各民族共构诣变的和睦融洽关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共同开始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易地扶贫搬迁断裂与整合现代化视角

    移民经济的互利共赢效应——基于首尔中国新移民“中餐经济”的考察

    朴光星
    112-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学界的移民经济研究,具有浓厚的二元对立思维痕迹.他们认为,移民经济是移民为生计而开辟的“生存经济”,在移居国经济中处于边缘地位.但是,通过对首尔“中餐经济”的实地研究发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移民经济的角色和功能发生了变化,它成为一种联结不同市场、促进相互交流的互利共赢经济.因此,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视域下,有必要关注“移民经济”的“互利共赢”效应.

    中国新移民移民经济互利共赢

    明代鄂西土司贡马制探析

    黄祥深董建辉
    12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朝定鼎南京后,鄂西土司陆续表示臣服,积极前往贡马.考察鄂西土司贡马的频率和规模,以嘉靖四年、二十二年为节点,可分为三个特征迥异的阶段.贡马不仅仅是土司履行义务的载体,更是土司开展文化交流和赎罪的工具.嘉靖帝令土司贡马“易银储库”后,贡马数量骤减,也反映明代马政发生显著变化.鄂西土司的贡马未能发展成为“茶马互市”制度或朝贡贸易,原因在于其政治意义远高于经济意义.贡马不仅彰显明朝对鄂西土司的“羁縻”性质,更是中央王朝与鄂西土司互动的媒介,是明朝在武陵山区构建有效统治秩序的象征.

    明代鄂西土司贡马政治象征

    明清时期乌江流域民族关系影响因素研究

    马率帅
    127-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时期,地处祖国西南地区的乌江流域地区呈现出复杂多元的民族关系,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在这一地区施行羁縻制度、土司制度,逐步把乌江流域纳入到统一中国行政管理系统中.在该地区建立形成的贡赋与互市等经济制度和行为、文化教育以及移民等因素不仅促进了当地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增进了乌江流域各族人民彼此之间以及与中原及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进一步密切了不同地区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也对增强乌江流域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和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

    乌江流域民族关系土司制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近代云南妇女观念与行为变化研究

    张丽虹
    132-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浪潮,其影响遍及中国每一个地区,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随着这股强劲浪潮的冲击加快了近代化的步伐,云南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云南人民的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因此而发生了剧变,其中,云南妇女在婚姻、教育、就业等方面无论是观念,亦或是行为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历史表明,任何一个地方历史的发展都与国家的发展密不可分,任何一个地方历史的前途和命运都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

    近代云南妇女观念与行为变化

    《天津海关贸易年报》中的近代蒙古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变迁

    黄志敏
    137-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蒙古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天津开埠密切相关,天津开埠将蒙古地区与欧美市场连接在一起.天津海关档案不仅仅记录了天津口岸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状况,其中《天津海关贸易年报》的报告内容更反映出其包括蒙古地区在内的广大腹地的贸易变迁情况.

    《天津海关贸易年报》近代蒙古地区对外贸易

    审判中心内涵再讨论——基于理论、制度及实践视角

    杨正万
    147-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内法学界对于审判中心这一范畴的理论阐释存在理论逻辑不清晰的缺陷,对审判中心内涵的理论阐释既不深入、也不系统,对于审判中心这一范畴的理论内涵的探讨陷入了方法论立场上的实用主义.审判中心在理论层面称为审判中心主义,主要指以居中裁判职能发挥作用为指引的反映刑事诉讼程序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规律的程序结构思想.制度层面的审判中心称为以审判为中心,即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实践层面的审判中心称为庭审实质化,主要是保障判决基础来源于法庭.

    审判中心侦查中心刑事诉讼结构